一、峨眉校区基本概况
西南交通大学创建于1896年,时称山海关铁路官学堂,是我国近代创办最早的工科大学之一。1905年迁校于唐山,先后更名为唐山交通大学、国立唐山工学院、唐山铁道学院等。1964年开始在峨眉办学,1972年学校正式命名西南交通大学。
1989年,西南交通大学主体迁入成都市后,根据铁道部意见,学校在峨眉设立西南交通大学峨眉分校。2003年,峨眉分校更名为峨眉校区。
峨眉校区位于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的峨眉山风景区内,是西南交通大学“一校两地三校区”办学格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区占地1033.7亩,总建筑面积25万㎡。校园风景秀丽,环境优美,有良好的教学与生活设施,享有“园林式单位”的美誉,是学习、深造的理想之地。
经过近20年的发展,峨眉校区已成为国家铁路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峨眉校区现有在校生7000余人,拥有土木工程系等10个教学系部,有土木工程等26个专业(含专业方向),有4个国家级、省级实验教学示范分中心。
●报国寺下的“大学村”
蜀国多仙山,峨眉邈难匹。作为天下名山,峨眉山以秀美著称。峨眉校区就坐落在钟灵毓秀的灵山脚下,数百年古刹报国寺旁边。校园占地1038亩,绿树成荫,芳草萋萋,建筑物都掩映在高树绿草之中,和周围的风景区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初到者甚至想像不到这是校园。但学子们忙碌的身影,清晨朗朗的读书声,使得校园充满了人文气息。自然和人文,现代生活的两大要素在这里浑然一体。
从1966年,按照国家三线建设的统一部署自唐山内迁,到1989年扩建成都,成立峨眉分校,西南交通大学主体在这里度过了23年时间。一个多世纪的悠长岁月,近四分之一的年华消逝在峨眉。此后的17年,交大的血脉依然继续在这里流淌………
不过,如今这种自然和人文水融的胜景在这25年的大部分时间中是看不到的。40年前,长途跋涉几千里而来的交大师生们所面对的是一片荒山峻岭。但困难从来难不倒交大人,教师在,学生在,学校就存在。土木系、电气系、机械系、运输系、基础课部,每个教学部门各自占据了一个山头,形成了“占山为系”的有趣格局。就在一个个山头上,教学在继续,学校的生命在继续。
生活是艰苦的。路,是在峨眉连绵阴雨浸泡的泥泞的路,雨伞和雨靴成了每个师生的必备品;水,要自己在
峨眉河中修建水源井;住,是简陋的,名震海内外的老教授,也要一家人挤住在小房子里;日用品,是匮乏的,要步行到马路桥甚至几公里外的县城去买;文化生活,是单调的,最大的娱乐是打着伞在名山电影场看一场露天电影;在校内就医,所有的教职工必须攀登158级台阶到西山梁——校医院的所在……就是这今天看来如此平常的娱乐,也要一周才有一次,以致到了周末,电影场就象在庆祝节日。
同时,还要自己动手,建设校园。校门矗立起来了,主教学楼建成了,中山梁体育场推平了……一个个建筑物,就是交大的历史在延伸。在艰苦的环境下,在40年的时间里,数万名合格的人才从这里走出,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以下展示的几个景点,每一个都记录和呈现了这段历史的某个断面和瞬间。汇集到一起,会让我们领悟这不平凡的二十几年。
●古朴典雅的校门
1966年,根据中央的统一部署,唐山铁道学院迁建四川峨眉县。时值计划经济时代,中央在迁校命令中给学校规定了3600名在校生的办学规模,而选定的校址当时还是一片荒山。从当年起,唐山铁道学院在峨眉山麓开始了艰辛的建校历程。
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座古朴典雅的牌坊式校门是学校搬迁后建成的第一座正式的校门,峻工于1968年,其时举国上下正处于“文化大革命”之中。这座校门从设计理念上讲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当时也被称为“忠字门”。整个校门为中式楼牌式样,高12.26米,旨在纪念的诞辰——同志生于1893年12月26日。三重檐高从上到下分别为10.1米、8.1米和7.1米,暗合建国、建军和建党的纪念日。刚建好时校门正中题写有“唐山铁道学院”字样,两旁主席和林彪的头像,下边绘有葵花图案,意为“红心向太阳”。成都必去的10个景点
1972年,唐山铁道学院正式更名为“西南交通大学”。于是,在这座校门上相应地也更写了校名。校名当中,“交通大学”四字本为主席1951年亲笔为我校所题,“西南”两字,则取自同志的书法,这个写法延用至今。
到了20世纪80年代,在这座校门往东与峨眉县城至报国寺公路旁又建一座校门。新校门相对老校门而言,较为现代。整个校门通体辅墨绿大理石,呈梯形断面,象征峨眉山;门的结构为双梁双柱,象征钢轨;上有花格式样,象征建筑结构,再由钢筋混凝土浇顶。这座新建的校门将当时学校的行业办学特征表现地淋漓尽致。它修好以后,原先那座校门的实用功能基本就没有了。老校门更多地成为了一个文物,是学校一段历史的见证者。
●高山深谷的变迁——中山梁体育场
中山梁体育场位于峨眉校区南部的教学区内,是在校学生活动最为集中的区域。包括体育场在内的整个中山梁教学区的建成,是交大建校史上值得大书特书的一笔,它是全校师生艰苦创业的结晶。
20年代60年代学校从唐山内迁至峨眉,从沿海工业区到西部荒山,校园的一砖一瓦都凝聚着全体师生的辛勤汗水。当时,从事建校工作的学校工程处职工和部分师生先期到达峨眉,一部分就住在周边农村老乡家和山上寺庙里,大部分职工住在就地搭建的席棚子里。为了学校整体搬迁的顺利实现,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先修建了10万余平方米的夯筑房,这些房屋为全体师生的到来创造了基本的生活条件。夯筑房,俗称为“干打垒”,是北方特有的一种建房方式,本不适于峨眉潮湿多雨的气候。故1971年学校整体搬迁以后,校园里开始修建砖混结构的教学和生活用房,“干打垒”房屋才退出了历史舞台。
建校的时候,不仅条件艰苦,工程量也相当巨大。中山梁过去是一座海拔512米的大山,与西山梁遥遥相对,两山之间是一条20多米深的峡谷。修建教学区的时候,动用了50吨对中山梁实施了爆破,然后由工程处与机械系师生一道进行了为期一年的机械化施工,将中山梁山顶削去18米,西山梁也相应进行了削低。削去的土方推入了两山之间的峡谷,填积推平成了一个体育场。整个中山梁教学区的施工土石量达到了100万立方。
在中山梁削平的山头上,修建了现在的第2、3、4号教学楼和第2号、3号、4号、5号、7号、8号、10号、1
1号阶梯教室和风洞实验室。
今天的校园里,已不复见当日的景象。中山梁上,见百花绽放,闻鸟语花香,晨有细细书声,夜有朗朗学灯,静谧中透露出深沉的学术底蕴;诺大一个体育场,四周已经是巨木参天,竹树葱茏,赛场上奔腾跳跃的身影和青春的火热又映照出百年老校的光景流年。
●承载欢乐的舞台——名山电影场
峨眉校园的建设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时期,也体现为一个由简陋而完善的过程。在20世纪的70和80年代,学校的文化活动相对较少,名山电影场就是当时学校的一个主要集会和文艺活动场所,就相当于现在的礼堂,只不过除了主席台以外,都是露天的。
电影场建于1968年,它位于中山梁与东坡之间的山凹里面,属于峨眉校园名山区域,故而得名。其形状象一个大坑,更类似于现代的体育场。坑底一片平地,前面是主席台,其余三面是坡,人工砌上了台阶,成为理想的看台。
电影场的主席台,是一个加穹顶的大台子,木地面,两侧有木制楼梯,上去可以放置灯光和音响,更可以牵挂四重大幕。主席台正面两边幕墙上书写着两组气势雄浑的大字:“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
和“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 列宁主义”,语出自1954年全国人大一届一次会议的开幕词。这个台子,在全校集会时可以作主席台,而师生文艺汇演时就可以作为舞台了。当然,名为电影场,更多的时候是用来放映电影给广大师生观看,一周一次,往往成为学校乃至周边居民的节日。
每到放映电影和文艺演出的时候,电影场总是人满为患。在“”期间,学校请来剧团在电影场表演芭蕾舞剧《白毛女》,前来观看的不仅有学校师生,更有周边乃至峨眉县的人士,人数超过了两万,或坐或站,进退有序,一时盛况空前。峨眉气候多雨,在看电影和演出时,老师们往往携带小板凳或马扎,戴着草帽或打着伞,学生亦然,可谓风雨无阻。附近的农家百姓,也都带有稻草,来时盘成一个圈,垫在台阶上坐看,观毕再把稻草拧成一束点燃成为火把,便是照耀归路的明灯了。人多时,在校园中可见满山星星点点,势成逶迤,景象壮丽,十分动人。当时的人们都很有一种适应环境,不怕艰苦的精神。人的乐趣并不会在非常奢华的环境中获得,在艰苦的环境中,人若存有一颗灵动的心,生活便不总是那么艰涩,也会变得乐趣盎然,过后回想,倒也别开生面。
●图书馆——精勤向学之地,博学慎思之所
图书馆位于主楼东侧,和主楼隔路相望,共同构成了校区的中心区。松柏,樟树,安静挺立在门口的詹天佑塑像,还有书写着《礼记·中庸》中关于博学、审问、慎思、笃行句子的路牌,是这座硕大的红建筑外在
的形象。
从1981年启用开始,这座高五层,呈L形的建筑就静静地矗立在这里。每一天无数的学生在这里来往穿梭,每一年,春去秋来,毕业生的离去与新生的到来,年复一年。图书馆安静的见证着所有的青春故事。
走进它的大门,在茵蕴的光线里前行,一楼转角处的镜子诉说着“曾子一日三省吾身”的古老哲学。30余万册图书分门别类的码放在从二楼到五楼的借阅室和自习室当中。庄重典雅是这幢建筑给人的整体感觉。走进它,就走进了交大古老而厚重的学风。即使空间有限,但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将它作为学习的首选地点。如果去问他们,他们会说:“我喜欢图书馆的感觉”。图书馆带给这些莘莘学子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这座红建筑里,获得的还有一种心灵的安宁。
傍晚六点的图书馆是最有魅力的。烟雨朦胧当中,偶尔一缕夕阳的余辉照在图书馆层层叠叠的高墙上,学校的广播会在这座建筑的四周响起,但是在校广曼妙的音乐包围中,此刻的图书馆是安静的,从窗户往外看去,视野很空旷,常常能够让人联想到未来与梦想之类的念头。在这所大学里究竟有多少人的梦想是在这座图书馆里起步与成长?答案也许是每一个人。对于所有为梦想而行匆匆的学子,图书馆就是他们梦想开始的地方。
大学给我们带来的是什么?是一个起点,是一个高度,是一种视野,是一种生活。而每一个图书馆都无一例外的支撑着大学的核心。没有图书馆的大学,是残缺的大学。究竟有多少人从这座图书馆里走出去?无从考证。作为峨眉校区最古老的建筑之一,它见证了交大的风风雨雨,它看到了无数为国家富强而奔走的交大学子,它听到的是一个大学的精神的张扬,它守护的是一所大学的尊严与荣耀。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