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老舍的小说人物描写艺术
老舍是我国现当代文坛上的一位著名的作家,他以独特的创作题材和艺术风格而成为人所共敬的“人民艺术家”,而更重要的是他善于对普通民众日常生活的朴素描写,借助于平凡琐碎的生活细节,表现生活本身内在巨大力量和丰富内涵。老舍的作品承受着对转型期中国文化,特别是俗文化的冷静审视,通过对北京市民日常生活全景式的风俗描写,他描绘了一个充满五行八作,三教九流,五光十的市民王国。老舍笔下所塑造的人物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以见到,但他在平凡之中演绎着不平凡,给人以思想上的启迪,艺术上的享受。下面,我准备就老舍的人物命运,人物形象,人物语言这三方面进行简要论述。
一、小人物的悲剧命运(这一部分跟主题“人物描写艺术”有关联吗)
老舍些(?)小人物的悲剧命运,主要是揭露旧社会的黑暗,表现身处黑暗社会中(的)人民大众为了求生存,求正义,求发展而无法逃避的痛苦挣扎和悲惨的结局。
在《骆驼祥子》中,祥子是一个性格鲜明的普通车夫的形象(,)也就是我们所要指出的小人物,在他身上有许多劳动人民所具备的优良品质。祥子善良淳朴,热爱劳动,热爱生活(,)而且具有坚忍不拔的精神。作品描写了他在曹宅被孙侦探敲走了自己辛苦攒来的积蓄,他最关心的却是曹先生的委托,他这样做就是因
为在他看来曹先生是一个好人,这体现出祥子是一个正直善良的好人。他一贯要强坚持奋斗,是不安于卑贱的社会地位的表现。他不愿听从高妈的话放,不愿贪图刘四爷的六十辆车,也不愿听虎妞的话去做小买卖,这些都说明他所认为的“有了自己的车就有了一切是不变的真理”,他不想通过其他的方式去剥削别人,他所梦想的只不过是以自己的劳动求的(得)一种独立自主的生活。当然在那时作为一个身份低微的劳动者,祥子的愿望是最平凡不过的了。祥子也为实现他的理想而不懈奋斗,他是一个要强的车夫,最后却依然是没有(没能)挣扎出悲惨的命运。人生并不因为他的要强而给予他更多,大兵、探长、虎妞、小福子……这所有的一切似乎丢(?)不让他逃脱最后的结局。他曾不信命,可是又有什么用呢?他的努力,他的第一辆车,他的积蓄不也就这样没有了,况且他又没有招谁惹谁。这能怨谁呀?为了买车,他从生活中节省每一点钱,他把自己当做铁打的,拼命攒钱,但结果却不如人愿,所有的努力与愿望背到而驰(?)了。
祥子的见闻和经历将他磨砺成另外一个人了(删),一个与过去完全相反的人了(删),他学会了许多恶习,成了一个整天混日子的车夫。有时他也想过因该(应该)好好生活,可是当他想起自己的经历就没有了信心,要强又怎么样?自己过去不也是要强过吗?可是到头来还不是和其他车夫一个样。直到最后小福子的死亡,使他彻底绝望了。一个由乡间来的淳朴,老实,善良,结实的,要强的人就这样沦落为一个整天混日子的人,他倒下去后再也没有爬起来。祥子是旧社会贫苦劳动人民的缩影,他反应(?)了旧社会劳动人民的苦难、辛酸与无奈。他的悲剧命运能够引起人们的激烈的同情,不仅仅是他的性格上的弱点,他的悲惨遭
遇,而是一个社会吞噬一个要强的年轻人的不幸。像祥子这样的一个要强的人最终走上了自暴自弃,沉沦堕落的道路,更能清楚的展现出旧社会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对人心灵的腐蚀作用。虎妞的纠缠又给他的身心带来磨难,他所喜爱的小福子自杀,熄灭了他心中的最后一朵希望的火花,他丧失了生活的信心,他受不住一次次的打击,他倒下去了。祥子的悲剧是其所置身社会的产物,老舍小说通过对小人物的描写,真实再现了旧社会吃人的本质。
二、小说中的三类人物形象
1、旧派市民形象
在《二马》中,老舍就塑造了一个迷信、中庸、马虎、懒散的奴才式人物马则仁。老马先生,虽然从北京到了英国,但是他是个旧派市民。这个旧派市民特别讲面子,讲虚礼。(,)什么都得有礼,这个礼讲得不得了。他到了英国,他送礼,这个送那个送,他讲送礼。送到什么程度呢?你不有狗嘛,我把狗的礼物也准备好,我也送,送了一大些礼。别人就回他一个片子,就完事了。这是老马,这个老马先生他是非常重视官的。对于他来说,做买卖不是最好的一件事,他和他的儿子到英国去,是继承他哥哥的一个遗产。他哥哥的古董店在英国继续开,老马先生一点心思也没在这个古董店里。小说有这个细节,他告诉别人,吃完饭以后,到我的铺子去。然后怎么样,小声说,就像我跟付光明说,吃完饭到我铺子里去,说这个话的时候,他
不敢大声说。他说要大声说,得这么说。吃完饭以后到我的衙门去,这就要大声。他就可以大声,可是到铺子去,得小声说。(此处描述不清,标点不准确)你看这个老马先生作为一个老市民跑到外国去了,他还是这么一幅德性。这就是他官本位,重官轻商这个思想在老市民里面非常非常浓厚的。这就是老舍在他自己小说里面所描写的老派市民的特点。他“一辈子不但没有用过他的脑子,而且他的眼睛也从来没有一回盯在一件东西上看三分钟。”他所信奉的人生哲学就是“好歹活着”,可是至于他活着是为了什么?在他的人生中除了作官、娶妻、生子,别的他就没有想过。在他和小马的对比中我们就可以看出他的落后。这样的一个旧派市民很容易使我们不禁我想起(?)鲁迅笔下的阿Q,只不过阿Q 是个生活在旧的封建落后的中国农村的孤儿,而老马则是在英国继承了遗产的富裕华侨。他们的生活环境虽然不一样,但老舍将老马放在异国情景之下去刻画,更突出了中西文化对照之下这种“国民性”的荒谬之处。
最引人注目的是《离婚》中的张大哥,他不但以其市民性格特征反映了我们民族的某些本质特征,而且也以他与黑暗的旧社会市俗人情的相通,以他与腐败官僚机构的相通,反映了当时整个社会的弊病。张大哥是一个知足认命、墨守成规的市民,他小心翼翼的要保住自己的小康生活,害怕一切发生变化。他待人处事的原则是:“凡是经小筛子一筛,永远不会走到极端去;走极端是使生命失去平衡,而要平地摔跟头的。”张大哥不喜欢摔跟头。“他的衣裳、帽子、手套、烟斗、手杖,全是摩登人用过半年多,而顽固佬还要再思索三两个月才敢用的样式和风格。”不论对什么人,他都不说一句伤人的话,因为在他看来,骂一句人都是有负于
礼教的。而最后他的儿子却因“共产党”的嫌疑而被捕,他只有绝望的哀叹:“我得罪过谁?招惹过谁?”这个财政所的庶务科长可以算做他生活圈子的显微镜兼天平。他有一套等同日用百科全书的生活经验,被同僚和朋友视为常识的结晶。他什么都懂都会,走到哪里人缘都好,所以自叹“有宰相之才,没有宰相之命”。通过这一系列典型情节,作家所揭示的是张大哥的聪明才智并不是什么大智,而是市民性格中为了维护自身的私利,使自已能够在夹缝中求得尽可能平安无事的生存的一种本能,是庸人的小聪明。
继承者们大结局2、新派市民形象
他们是老舍小说中理想的“国民楷模”。老舍虽然写过一些关于国民劣根性的批判,但却并没有忘记理想人格的构建。老舍在接受了一部分西方文化观念之后,看到了英国文化比中国文化要先进的(得)多,很自然的将其人格理想寄植在他所认同的西方观念中。他认为“一个中国人能象英国人那样做国民便是最高的理想了。”他就是以英国国民为参照塑造了李景纯、李子荣这样的青年。李景纯有知识、有理想、有爱国热情,也有为国捐躯的精神。情急之时,他以刺杀军阀的行动试图来警醒国民。李子荣可以说是李景纯的信从者和遗愿的实际继承者。他是一个用英国现代科学知识、民主理想和独立精神武装起来的现代青年,具有现代青年所应具有的优秀品质:独立、务实、求真、敬业、爱国,有美好的理想,有脚踏实地的行动。这些理想人物都是以侠义行动为贫民百姓除害而获得了团圆式的大结局。这些形象背后都隐藏着“儒侠身兼”的背影。一
方面,他们都是知识分子,都有强烈的“忧时伤世”的儒学心态与“内圣外一”的“士”意识。另一方面,他们介入社会解决问题的方式大都采取“侠义”之举——剑客式的行刺与自我牺牲。如果说“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中国文人的传统政治理想,那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则正是他们以献身来完成自已人格的心理模式。老舍在“童年——少年期”审美观中对侠义英雄的欣赏构成了他的市民文化中的这样一种“忠义观”。他所刻划的这类人物也正反映了他的人生理想,也反映了老舍真诚、天真的一面,反映他在对现实的批判方面缺乏真正的深刻性。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