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家许光达
作者:关泠 金立昕
来源:《百年潮》2018年第12期
作者:关泠 金立昕
来源:《百年潮》2018年第12期
许光达是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他南征北战、战功卓著,文武兼备、有胆有识,居安思危、殚精竭虑,立下了彪炳史册的功勋。他是中国人民解放军装甲兵创建人之一,被称为“中国装甲兵之父”。他襟怀坦白,光明磊落,数度让衔,曾被誉为共产党人自身的明镜。
许光达原名许德华。1908年11月生于湖南长沙东山市萝卜冲。1921年秋,他以优异成绩考入长沙师范学校。在积极投身学生运动过程中,他阅读了《向导》《中国青年》等进步书刊,在革命斗争中得到了锻炼。1925年5月,他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9月转入中国共产党。
1926年初,许光达被中共湖南省委选送,考入黄埔军校第5期学习,攻习炮兵。在学习军事之余,他积极接受共产主义思想教育,进一步坚定了革命志向。1926年5月,蒋介石等提出旨在限制共产党的《整顿党务案》,学校强令共产党员重新填表登记党籍,妄图迫使他们退出共产党。许光达在登记表上郑重地写上“死不退出共产党”。王新军个人资料简介1927年,他随黄埔军校第5期学员迁往武汉,被编入武汉分校炮兵大队。5月,他随由武汉分校学员改编的中央独立师出征,讨伐国民革命军独立第十四师师长夏斗寅叛乱,因作战英勇而负伤,第一次受到嘉奖。
1927年7月,许光达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炮兵营见习排长。8月2日,他奉党组织指示,同炮兵营的六
七名党员一起,由九江赴南昌参加起义,在宁都加入南下部队,任第十一军二十五师七十三团排长、代理连长,参加了会昌和三河坝等战斗,在三河坝战斗中被炮弹炸成重伤。起义军在潮(安)汕(头)地区失败。他伤未痊愈,即从组织安置他养伤的农户家离开,徒步去寻部队,从潮州到汕头再到上海,与党组织接上关系。1928年初,他到安徽寿县国民党军队中做兵运工作。后因身份暴露,被迫离开,辗转于长沙、清河、北平、唐山等地,寻党组织。翌年4月,他到江苏,在国民党独立旅警卫营第一连当排长,通过原学兵团党员与党组织接上了关系,在党组织领导下从事兵运活动。无论是在威胁下,还是在血雨腥风的战火中,他始终忠贞不渝地追随着党的脚步,体现了一个共产党员坚定的信仰和追求。
1929年7月,中共中央在上海举办军事干部训练班,为各苏区培训军事干部。许光达受命参加训练,开始由普通革命战士向具有驾驭全局能力的领导干部转变。9月,他被派往洪湖苏区,从事武装斗争。出发前,他把名字由“许德华”改为“许光达”。1930年2月,他参与组建中国工农红军第六军,先后任红六军参谋长及红二军团第十七师政治委员、师长等职,率部参加了巩固洪湖苏区的斗争和红二军团南征中的津市、澧州、松滋等战斗。他在任军参谋长期间,加强司令部工作,组织部队训练,为官兵讲解战术和技术,对红军从游击队向正规军转变发挥了促进作用。在任第十七师师长期间,率部在第十六师配合下攻克华容,取得南征的初战胜利。后红二军团弃澧州、占石门,敌向石门进犯,贺龙率军团主力迎敌,许光达在军团政委、前委书记邓中夏领导下,率第十七师留守石门。粉碎敌人进攻后,红二军团于12月初再攻津市。许光达率第
四十九、五十团进攻,遭敌激烈抵抗,部队伤亡惨重。他带领部队发起冲锋,占领津市街口,又遭敌反扑。红二军团从津市、澧州撤至松滋杨林寺、街河市。12月17日,在杨林寺的红二军团指挥部、红六军遭敌猛烈进攻,许光达奉命率第十七师保护军团指挥部转移,经与敌激战,打退了数倍于己之敌。在战斗危急时刻,他在前沿阵地指挥部队一次又一次打退敌人进攻,得到军团表扬。
1931年3月,红二军团改编为红三军,许光达任红三军第八师二十二团团长,后参加荆(门)当(阳)(安)远地区作战。4月,因敌从沙市、宜昌调入,红三军撤至鄂北马良坪。5月,国民党军围攻马良坪。红三军战斗数日后决定突围,许光达率第二十二团坚守马良坪以西官帽山,掩护全军突围。在所部被敌分割包围,激战后与主力之间被隔断的情况下,他认真查看地形、分析形势,果断决定攀登悬崖突围,率队转至房县、兴山交界的九道梁地区,在深山老林里坚持战斗两月余,保存了骨干力量。7月,率部到达房县与主力会合,参与开辟鄂西北苏区。在红三军召开的庆祝大会上,许光达因带兵有方、多谋善断,在异常艰苦的条件下保存了革命力量而受到表彰。不久,他被任命为红八师师长。9月,他率部返回洪湖苏区,后因部队改编,改任红九师第二十五团团长。1932年1月,国民党军分两线大举进攻洪湖苏区。第九师袭占皂市,追击逃往应城之敌。许光达率第二十五团,与第二十六团一道,在龙王集歼敌特务团六个连及百余名矿警。在伏击来援的敌第四师第十二旅的战斗中,许光达率部冲击,被敌机射中负重伤。他被送往洪湖苏区后方医院后,因条件所限,没有麻药,经三次手术子弹仍然未被取出。经湘鄂西省委和贺龙批准,他被送往上海治
疗,后赴苏联学习并伤。
1932年5月,许光达前往莫斯科。10月,他进入莫斯科国际列宁学院中国班学习。后经手术取出胸部子弹。在这里,他如饥似渴地攻读哲学、政治经济学等课程和马列主义经典著作,理论水平得到大大提高。求学期间,他撰写的《大战时进攻者遭受失败》一文,从英、德战例对坦克的应用进行了思考。1934年秋,他转入东方大学高级训练班学习,系统学习了团、师、军三级攻防战术,研究了英、美、日等外军的战术,军事理论和军事技术水平得到提升。1935年2月,由于具备相当的政治和军事才干,又通晓汉语、俄语和两国国情,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派他前往新疆,作为苏联方面代表,调解地方割据势力马仲英和盛世才的冲突。往返新疆斡旋一年多后,他于1936年初回到莫斯科。是年秋,他被派到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举办的汽车训练班学习,不仅掌握了坦克和汽车的结构原理和操作技术,还学习了坦克攻防战术、技術保障、车辆管理,以及行军、宿营、侦察、警戒等,为他日后领导人民解放军装甲兵建设奠定了基础。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许光达与训练班的同学一再要求回国抗日。1937年11月,他们集体回国,入新疆,经西安,于1938年1月到达延安。不久,他被任命为抗日军政大学训练部部长,后任教育长。他把全部精力投入到抗大的教育和训练中去,不断改进教学工作,为把抗大学员培育成革命栋梁作出了贡献。1939年7月,他被任命为抗大第三分校校长,培养军政干部,从事马克思主义的军事理论研究,发表了一系列军事理论文章。
在《战术发展的基本因素》一文中,他认为,战术是由班到师的战斗的方法。人、技术、地形、气候、时间等因素的“配合”,决定着具体的战术内容。人与技术是决定战术的基本因素。军队的本质、政治情绪、疲劳程度、众条件等政治因素,与战术运用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要根据当时军事斗争的性质和条件,运用新式战术战胜敌人,照搬西欧或苏联军队的战术是错误的。实施歼灭战,反对单纯的防御战。最有利的战法是调动敌人于运动中歼灭之;或以少数兵力佯攻,同时集中主力突击敌人的侧后。作战的成功,取决于周密的侦察、严密的计划和充分的准备,并控制强有力的预备队。注重协同和机动相结合,火力与突击相结合。部队应具有较强的近战能力。指挥员对部队要实施不间断的指挥,坚决贯彻上级意图,果断处置情况,不放过有利战机。在整体上不怕敌人,但对每一具体敌人决不可轻视。战斗作风要坚决勇敢,不怕牺牲,不怕困难。怕困难、叫苦是革命不坚定的表现。部队行动要明确、迅速、机警,一切先于敌人才能战胜敌人。
在《军队的组织问题》一文中,他科学地论述了军队的性质、作用,军队的产生和消亡等问题。他指出,军队是阶级社会的产物。决定军队的组织原则和形式的因素,首先是社会制度与经济条件,其次是战争的政治性质与军队当时的基本任务。另外,战场地理条件、戰略方针和武器装备特点等,也对军队组织产生重要影响。抗日战争中人民军队的组织原则应是:发动全国人民组成数量多、质量优的军队,官兵关系建立在政治平等的基础上,实施强有力的政治教育。人民众作为后备军,实行军事化,施以抗战教育。广泛地组织游击队,配合正规军作战,并不断地充实到正规军中去。建立装备新技术的现代化兵团。部队的组织结构要适应高度机动性作战的要求,利于对付优势装备的日军,又便于培养和补充干部队伍。在中国共产党绝对领导下的军队,贯彻执行党的政策和任务是其宗旨。各级指挥员都必须领会党的方针、政策和军事思想,否则,决不是好的指挥员,这是军队组织路线最重要的问题。人民军队是为人民利益而战斗的,一切向人民负责,相信人民众的力量,依靠众,调动众的自觉性、主动性完成各项任务,是建军思想的重要内容。1948年,上述两篇文章作为经典著作,被编入东北军区辑印的《军事参考资料选集》。
1941年1月,许光达调任中央军委参谋部部长兼延安交通司令、防空司令、卫戍司令。6月22日,苏德战争爆发。一个月后,许光达在《新华日报》发表了《闪击战的历史命运》一文,通过对苏德两国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各方面进行分析和论证,提出“希特勒的闪击战在苏德战争中必然覆灭”的观点,准确预测了战争结局,产生了很大影响。1942年春,他向中央提出请求到抗日前线工作,调任八路军第一二〇师独立
第二旅旅长,10月兼晋绥军区第二分区司令员,在五寨、神池、保德、偏关一带,领导军民开展抗日游击战争。他积极贯彻提出的“把敌人挤出去”的斗争方针,确定了主要工作方式:包围、孤立敌人的据点,造成敌人的困难,迫其撤走;伺机乘虚攻占之;必要时策动伪军反正,里应外合占领之;形势需要,条件可能时,集中兵力攻占之。他深入了解敌我友三方面的情况,组织强有力的武工队,与主力部队相配合,深入晋中平原交城、文水等地区,广泛开展众性的游击战,肃清汉奸特务、摧毁日伪军据点和“维持会”,恢复和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取得反“扫荡”和反“蚕食”斗争的胜利,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根据地。在1943年秋季反“扫荡”战役中,许光达领导第二分区军民进行大小战斗148次,毙伤日伪军558人,收复了被日军占领的大片土地。1945年8月11日,为响应发表的《对日寇的最后一战》声明,晋绥军区部队开始进行反攻作战。许光达与吕正操指挥北线,率部解放清水河陶林、武川、凉城、新堂等地。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