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不得部队弄虚作假的五不将军
作者:李俊强 杨晨
来源:《祖国》2017年第02
        王建安原名王见安,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永佳河镇桃花沙河王家村人。1924年,王见安放火烧了欺压自己的地主的房子,然后去武汉到吴佩孚部当兵,并更名王建安。因对旧军队中的恶习不满,王建安于1926年返回家乡,召集了60个贫苦农民建立一支武装队伍,不久与中共黄安县地方组织取得联系。1927年,王建安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参加了著名的黄麻起义。后担任红四军政委,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山东纵队副指挥。解放战争时期是华东野战军第八纵队司令员兼政委、东线兵团副司令员,参与指挥了济南战役和淮海战役。解放后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历任第八兵团司令员兼政委,第九兵团司令员兼政委,沈阳军区副司令员,济南军区副司令员,福州军区副司令员,中共中央军委顾问。1956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王建安一生战功卓著,为人刚直磊落,是我军一位杰出的领导人。201612月,在河南举办的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暨李德生同志诞辰100周年书画巡展上,本刊记者采访了前来参加活动的王建安之子王海波,他向记者回顾了父亲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
        “迟到的上将军衔
        王建安参加革命早,在军内职务较高,历经土地革命、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功勋卓著,对党忠心不二,但为何没在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反而在1956年才被授予上将军衔呢?对此,王海波说:我父亲这个人,从来不跟我们说过去的事,在家里也从来不说部队里的事,也不写书,所以对于这个事情我们家里人也没有确切的答案。但是后来通过一些渠道了解和我们的分析,我们认为很可能是出于以下原因。
        据说当年解放军高级将领评衔小组把名单递交过目时,在授予上将军衔的建议名单中在王建安的名字下圈注了一下,写到:此人骄傲自满,授以中将为宜!评衔小组一看的意见,倍感棘手,按照的意见办吧,不少军功资历不如他的都跻身上将,名单公布以后岂不议论纷纷。但不按照的意见办吧,主席又有明确指示,怎么办?只有拖,拖到1956年,评衔小组再向陈述应当给王建安授予上将的理由,觉得评衔小组言之有理,也就不再多说什么了,这也就是我父亲在1956年被补授上将军衔的缘由。
        为何说父亲骄傲自满,是父亲曾经因工作上有不同意见,与他的上级领导陈毅拍了桌子,后来这件事传到了中央,于是有了对父亲这一口头评价,但是父亲的这种表现,完全是从工作角度出发,并非什么原则性的错误。因此,后来评衔小组再次向陈述王建安应授上将军衔的理由时,还是表示同意了。
        父亲是行伍出身,带兵打仗要雷厉风行,未免会养成脾气大的性格。这一点,就连在全国都出了名脾气大的许世友上将也有同感。我在南京工作期间去拜访许世友将军,谈及此事,许世友说:当年你父亲是红四军政委,我是红四军军长,我跟你父亲都是牛脾气,会上意见不合时,经常拍桌子骂娘,但是会下不拆台,所以我们把部队带得生龙活虎,总是打胜仗。现在很多人听不得批评意见,会上当面不说,背后搞小动作,很不好。你爸爸改不了,还是那个脾气,很多人不适应。
        开诚布公 坦率直言
        王建安直言率性,不善含蓄,也因此得罪了不少人。后期,提议,让中央军委通知王建安来北京担任中央军委顾问,但王建安认为当时四人帮很是嚣张,政治局势不太明朗,而且中央军委让王建安担任顾问的文件是通知不是命令,可以不执行,就没有上京赴任。结束后的1977年,由徐向前元帅负责中央军委顾问工作,调王建安来北京,王建安就问,让我来北京干什么呢?徐帅说,中央最近一直在考虑,现在的军队究竟能不能打仗的问题,许多部队嘴上说起来很能打,但真是那么回事吗?老王啊,你是指挥打仗的,要让你下去做些调查,你是中央军委顾问,你就代表中央军委、代表我到基层部队去搞调研,你想去哪支部队检查就去哪支部队检查,把真实的情况摸上来。
        19774月的一天,王建安来到南方一个城市驻军调研,得知这一消息后南京军区詹大南副司令带一军
军长、政委,要求陪同。可王建安却讲部队工作很忙,不要陪。谈话不到十分钟就让他们走了。第二天早晨四点钟,王建安没有和任何人打招呼就出发前往硬骨头六连考察。天刚蒙蒙亮,王建安乘坐的小汽车就在营门外停住了,他特意嘱咐司机要等起床号响后,车才能开进营区,而自己却下车朝连队走去。
        忙累了一天的基层官兵们此刻还多在梦乡里,王建安独自来到连队操场、猪圈查看。王建安就穿着一身旧军装,也不佩戴领章帽徽,年轻的饲养员性格很开朗,还以为王建安只是一位当过兵的老军人,王建安问一句,他就回答一句。王建安问:小伙子,你养的猪够肥的,每周能宰一头吗?王新军个人资料简介”“不行,按上级规定,存栏猪要达到连队人数的三分之一。上个月宰了两头,达不到规定的数,为应付参观检查,从旁边那个连队的猪圈借来3头。硬凑在一起的猪不合,把耳朵都咬裂了。与饲养员交谈过后,战士们已经起床了,王建安随即进入了战士的宿舍。看到连队的内务卫生整齐划一,床单平整得像刚熨过一样,棉被叠得有棱有角,有的还压上一个方凳。王建安顺手摸了摸方方正正的被子,感到有些潮湿,就嘱咐士兵把被子抱出去晒晒,听到的回答却是:那可不行,一晒就叠不整齐了,今天军委首长要来检查。
        早饭过后,军、师、团、营领导陆续赶到六连,来迎接和陪同早已到场的王建安。在王建安的劝说下,陪同人员渐渐离去。王建安决定只和连队同志一起开座谈会,会上没有领导参会,让连队干部战士们畅所欲言,把心中想说的话都掏给了王建安。他分别召开干部和新老战士三个座谈会。检查中王建安发现连队
训练中掺了不少假的东西。比如,一部分人练习这个课目,另一部分人练习那个课目;成绩不好的,上边来参观时,干脆不准到训练场。了解情况后,王建安又决定将随后六连的军事表演改为连队防御土工作业,可六连不会。
        调研过六连后,王建安接着又检查了不同军兵种的六个连队。这次视察部队结束后,王建安专门给中央军委写了一份调查报告,呼吁要大力反对形式主义,搞这种八路军糊弄八路军的把戏,平时可以马虎过去,打仗要付出血的代价!并在调查报告中做了总结,直言不讳地指出,现在的部队战斗力下降明显,不能适应现实战争。根据王建安的报告,军委决定1978年开展从难从严,从实战需要出发的全军大练兵运动。
        调查报告出来后,中央和军委的各位领导都受到很大震撼,也十分重视,并迅速组织全军大练兵,使部队战斗力下滑的局面得以扭转。一年后的对越自卫反击战打响了,中国军队取得胜利,这与头年大练兵如火如荼开展不无关系。
        王建安批评人常常不分场合,不留情面,越是对领导越不客气。有人对王建安的批评不满,告到叶剑英那里。叶剑英提醒王建安:有人告你的状呢!王建安说:肯定是我批评过的那些人吧。叶剑英笑了笑:你批评得对,我们照个相吧!叶剑英以此表示对王建安的支持。
        王建安在1979年中纪委恢复工作初期担任中纪委常委。凡是涉及军队的信访件,中纪委领导一般都批转给王建安阅批。王建安对他在战争年代的老战友、老部下从不袒护和包庇,对高级干部存在的问题总是如实地向党中央和中央军委反映。曾在王建安的调查报告上亲笔批示总政要特别注意这种调查报告,随时掌握干部的情况,适当时加以调整。有一次,机关在印发王建安向军委的报告时提出,是否不提被批评的军委某领导人,王建安没有同意。他说:共产党员就是要敢说真话,实事求是地反映问题,怕个鬼呀!不但书面材料要发,我见到他还要说。对与自己发生过冲突的人,王建安不歧视、不排挤。某军区有位副参谋长曾因工作和王建安争吵过,但当他了解到该同志是个德才兼备的干部时,主动向总政干部部提出了对他晋升建议。
        廉洁奉公 严于律己
        在生活上,王建安坚决反对搞特殊。中物资紧缺,凡物品均按计划供应。他身患高血压、心脏病,医生要他少吃猪油。可他家客人多,按标准供应的植物油又不够吃,秘书通过管理部门在地方粮店买了10斤花生油。王建安知道后严肃指出:高级干部免票买几斤油,看起来不是大事,但却超出了规定范围。如果高级干部都这么做,岂不把党风带坏了!直到秘书按议价油向粮店补了钱,此事才算了结。又某日,王建安视察某地收音机厂,回住处,见桌上摆两只收音机。将军问明缘由,说是厂领导送给他的礼物。王建安对送礼的行为深感不满,随即命厂长跑步取回,并送其一份党风廉政准则。
        作为高级领导干部,王建安的革命风范和磊落人格,给大家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凡是和他接触过的同志,对他两袖清风地为人民办事的优良作风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王建安常说,共产党的干部只能做人民公仆,要讲廉洁,首先应从党的高级干部做起。他的爱人牛玉清1955年从部队复员,后来有几次机会可以再穿上军装,并且这种情况已有了不少先例。于是,有位领导同志向他建议:也给玉清办个手续吧!王建安却坚决拒绝了。
        王建安将军一生俭朴。喜穿布衣布鞋,戴国产手表。1977年进京后一直住单元式老房,卧室无地毯,无沙发,一桌,一椅,一床,床为条木拼成的硬板床,短去一节的一条床腿是用砖头垫齐的。将军去世后,李先念至家中转了一圈,感慨道:想不到建安同志生活这么俭朴!
        1954年,王建安从朝鲜战场回国,后历任沈阳军区副司令员、济南军区副司令员、福州军区副司令员。1975年,王建安任中央军委顾问,尔后历任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央纪律检察委员会常务委员。王建安在建国后一直担任副职,他的一些上级都是昔日的部下。叶剑英元帅曾对他说:建国以来,你不计较职务高低,任劳任怨,很不容易啊!
        五不将军 特殊贡献
        王建安将军有四子,均在外地工作。组织上考虑他四个儿子全在外地工作,打算调回一两个到身边照顾他,但他坚决不让。他说,子女在哪儿参加工作就在哪儿干,不能借故调进大城市。有一天,将军夫人闻知按规定可以调一子女于身边工作,试探问将军:我们年纪都大了,是否也调一个孩子回京,好有个照应。将军答曰:子女不是我们的私有财产,要服务于国家和人民,只要我还没有死,他们一个也别想调回来!后来,果如其言,王建安突发心脏病去世,四个儿子俱在外地,无一人能赶回来见父亲最后一面。再后来,王建安夫人病重时,四个儿子轮流从外地赶回北京,值班陪护母亲,母亲稍有好转,就又回到各自单位工作。可没过多久,母亲却突然因病去世,四个儿子也因都在外地工作,没能见上母亲最后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