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红故居纪念馆解说词
解 说 词
欢迎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到萧红纪念馆参观指导:
萧红纪念馆于2011年6月6号(萧红诞辰100周年)建成对外开放,建筑面积1050平方米,地上地下两层展区面积为1600平方米。展馆外观整体建筑风格古朴庄重,调以灰为主,与萧红故居协调辉映。下面给大家进行讲解:
萧红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女作家,生于1911年6月、病逝于1942年1月。我们面前的是萧红全身立像,背景为静静流淌的呼兰河水,萧红是呼兰河的女儿,《呼兰河传》也是萧红最著名的代表作,呼兰河是萧红生命的起点,也是她文学创作的灵感之源。她从这里启程,被战火追逼着一步步远离家园,跋涉千山万水,最终归于碧海蓝天。但是,无论她走得多远,故乡的一切,已深深地根植于她的心灵深处,成为她灵魂的居所和永远的精神家园。
各位领导、各位嘉宾,请随我进入展区。
我们现在在展馆的第一部分 呼兰河畔
呼兰河畔是萧红生命的摇篮,她在此度过了童年和少年的时光。萧红,原名张秀环,后改名为张廼莹,萧红是她出版小说《生死场》时开始使用的笔名。1911年6月1日(农历端
1
午节)出生在呼兰县城一封建地主家庭。曾祖父张岱闯关东到了这里,当时张家有一大家族的人,有好多土地和作坊,家大业大非常兴盛。为了便于管理,后来这个家族分成了几个股,萧红祖父张维祯一股从阿城福昌号屯迁到呼兰,分到这个大院还有二十多亩土地。萧红祖父比较乐天不理家业,常年以收房租地租为生。萧红父亲张廷举,早年毕业于黑龙江省优级师范学堂,长期担任官吏,曾在呼兰、巴彦等地担任教育督学。萧红当年由于不满他的封建阶级思想而与他产生分歧,离家出走。萧红生母姜玉兰在萧红九岁时因病去世同年12月,父亲张廷举续娶梁亚兰,所以幼年的萧红尝尽了人间的冷暖。她曾在散文中这样写到“九岁时母亲去世,父亲也就更变了样。偶尔打碎一只杯子他都要骂到使人发抖的程度------父亲看人的时候,眼睛都是转了弯了。”,但是她却深得祖父的宠爱,祖父时常给萧红讲故事教他背古诗所以萧红从小在祖父那里就得到很好的文学熏陶。 在萧红出生时呼兰已经有了近200年的建城史,是一座较为开化的小城,女孩子已经和男孩子一样可以进学堂学习。虽然这里传统文化氛围依然浓厚,但近现代思潮与外来文化的渗透,也给人们的思想带来一些影响。
这一组相片是萧红童年时的呼兰,在萧红的《呼兰河传》中都有过描写。这是西岗公园,萧红曾经在这里参加过募捐义演,1992年,在这里修建了萧红的纪念碑和青丝冢;这是
2
天主教堂,萧红的同学为反对强权压迫到这个教堂做了修女,萧红小学毕业后,父亲不想让她去哈读书,曾被迫辍学在家,萧红为了上学就威胁父亲说不让上学也进教堂做修女。
萧红祖籍山东莘县(今山东聊城市莘县)。大约乾隆年间,她的远祖张岱带着一大家族的人闯关东来到东北开荒拓也,很快成为富甲一方的大地主。清末社会动荡,张家内部纷争,家族盛极而衰。光绪初年,张氏家族分了家,萧红的祖父张维祯分得呼兰的房产、土地,独立门户。
这就是萧红的祖父、这是萧红的父亲、这是萧红的生母,萧红幼年丧母、父亲是呼兰县教育官员、刻板而严厉。但有祖父的呵护,萧红的童年仍然是幸福快乐的。在萧红的笔下,父亲的专制,继母的冷漠,留给她略带忧伤的童年记忆。但慈爱的祖父给她以温暖,使她获得最初的文学启蒙,并支持她走上求学之路
我们身后的场景再现了萧红和祖父在后花园度过的快乐、温馨的时光,这也是萧红离家后对她童年最温暖的记忆。
(引到场景后)
张氏冷漠
萧红是1920年秋进入呼兰县小学新设立的女生部学习(现龙王庙两相片)。她学习刻苦成绩优秀,在国文和图画
“五卅惨案”发生后,呼兰也两个科目上尤为突出。1925年
掀起反帝爱国热潮,萧红率先剪掉了长辫子,穿着革命的服
3
装上街游行示威,声援上海工人,学生的爱国斗争。1927年,萧红考入哈尔滨东省特别区立第一女子中学。那时的萧红尤其喜欢绘画和阅读中外文学作品。受到“五四”新文化的影响,接受了进步思想,积极参加爱国学生运动。1928年,日军在皇姑屯策划了爆炸事件,张作霖被炸死。气候,日本与奉系军阀秘密签订了《满蒙新五路协约》,计划在中国修建五条铁路,其中有一条就是吉林通往敦化的吉敦铁路。11月,哈尔滨大、中、小学生上了街,萧红也走进了这示威的洪流中。1929年,萧红祖父去世,这使萧红陷于万般悲痛之中。她在《呼兰河传》中曾经这样深情的写到,“呼兰这小城里面,以前住着我的祖父,现在埋着我的祖父”。“我就从祖父那里知道,人生除掉冰冷和憎恶而外还有温暖和爱,所以我就一直向着这温暖和爱的方
向怀着永久的憧憬和追求”。1930年刚刚初中毕业,为了反抗封建包办婚姻,追求自由解放离家出走,从此踏上了坎坷不平的人生之路。1932年萧红在万般困苦之时,结识了萧军,在萧军的鼓励、支持和帮助之下,萧红正式投身写作。1933年,萧红参加了中共党员金剑啸组织的画展,1933年5月21日她写出第一部短篇小说《王阿嫂的死》,从此一发而不可收。
这是萧红在校期间绘画课上创作的作品《劳动者的恩物》,在校展是获得好评。
这是萧红在北平读书时的相片;这是北平读书时的住
4
所;这是学习的北平女师大附中;这是她在写给同学的信中对北平生活的描写。
这是萧红从北平回来萧红被家庭软禁地:阿城福昌号屯。在被软禁的长达六个月时间里,萧红耳闻目睹了社会底层人民的苦难生活,对她以后的创作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萧红的成名作《生死场》的原型就是来源于阿城福昌号屯那六个月的生活经历的。1931年秋,萧红在小婶的帮助下,躲在送菜的大车里逃到了阿城,再乘火车去了哈尔滨。
这是当时哈尔滨松花江畔;这是萧红曾深秋流浪过的中央大街;
这是萧红的散文《初冬》,描写了她和弟弟街头相遇的心境;这是萧红同未婚夫汪恩甲居住过的道外东兴顺旅馆;
1932年5月,由于未婚夫汪恩甲不辞而别,萧红陷入困境,幸而得到萧军等人的帮助,在大洪水中逃出旅馆,与萧军相爱并共同生活。
这是二萧初识在东兴顺旅馆的场景。
这是当年哈尔滨发大洪水时一片汪洋的情景;这是萧红写的小诗《春曲》,描写她和萧军初识的心情;
这是当年萧红被困的房间,萧红就是通过这个凉台解救的萧红。萧红就是坐这样的船离开东兴顺旅馆的。
5
萧红逃离东兴顺旅馆,与萧军一同生活,相随萧军参加哈尔滨进步文化人的聚会,受到进步思想的影响。
在萧军的鼓励下,萧红开始了文学创作。
这是根据萧红散文《饿》描述的她当年在哈尔滨的困顿处境创作的画。
这是1933年5月,萧红以“悄吟”为笔名发表了小说《王阿嫂的死》,以后又创作了一些隐晦地表现日伪统治下民众苦难生活的作品,成为进步周刊《夜哨》和《文艺》的主要撰稿人之一。
10月萧红与萧军合著的散文集《跋涉》在中共党员舒等人的帮助下自费在哈尔滨出版,他的完成充分表现了萧红反帝反封建的崇高思想和勇敢无畏的优秀品质。因《跋涉》集中大部分作品揭露日伪统治下社会的黑暗,大胆地赞颂了劳动人民的觉醒,反抗和斗争。引起日伪特务机关的怀疑,为躲避迫害,萧红萧军在中共地下党组织的帮助下,于1934年1月逃离哈尔滨,经大连乘船到达青岛。在青岛,他们与先到这里的舒一家住在观象1路1号。萧军在《青岛晨报》任副主编,萧红集中精力,勤奋写作,不久完成著名中篇小说《生死场》。不久青岛情况发生了变化,萧军、萧红在青岛的好友舒因涉嫌共产党而被警察署 逮捕,同时补捕的还有他的妻兄、妻弟,加为当天正是中秋节,舒夫妇在他岳母家过节。那天舒也邀萧军与萧红过节,因有事没能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