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无前例大迁徙
教学目的:
1.了解农民工这一特定人口迁徙现象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律之间的关系,充分认识农民工对我国经济发展的独特贡献。
2.学习课文用史实和数据说明问题,用社会发展规律来解读社会现象的写作方法。
3.学习农民工这一体为追求美好生活而吃苦耐劳、顽强拚搏的精神。
教学课时:四课时
第一课时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迁徙:从一处搬到另一处。泛指某种动物或鸟类中的某些种类,每年春季和秋季,有规律的、沿相对固定的路线、定时地在繁殖地区和越冬地区之间进行的长距离的往返移居的行为现象。 提到迁徙行为你想到什么? 一、动物类大迁徙:角马斑马大迁徙(陆地),马哈鱼洄游(水中),大雁迁徙(空中)。 东非野生动物大迁徙:在陆地,每年7月底,随着旱季的来临,数以百万计的角马、斑马等食草野生动物就会组成一支迁徙大军,浩浩荡荡从非洲坦桑尼亚的赛伦盖蒂国家公园,向肯尼亚的马赛马拉国家自然保护区进发,寻充足的水源和食物。这是一段3000公里的漫长旅程,途中不仅要穿越狮子、豹埋伏的草原,还要跨越布满鳄鱼、河马的马拉河,在路途中,上演着一幕幕惊心动魄的场景:狂野、惊险和悲壮、残烈的瞬间被演绎得淋漓尽致。有大批的角马将死在路上,但同时也将有大批小角马在途中诞生。因此,这也是自然界最伟大的迁徙旅程。中国中央电视台2013年7月22日大型直播“东非野生动物大迁徙”特别节目。 电视宣传片的目的在于唤醒世人关怀地球,保护动物,同时向人们传达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尊天重地,敬天爱人。 大马哈鱼洄游:在海洋中,每年秋风一开始刮的时候,中国的乌苏里江里聚满了大马哈鱼。长达4800公里的艰难跋涉路上,哈鱼洄游路上遭遇强敌熊的阻击,数亿只红蟹的迁徙之路。其中以大马哈鱼等进行的溯河产卵最为艰苦,它们往往需要不断地顶水游泳几千公里,一路上还要克服急流、浅滩等种种困难,体力消耗极大,以至于在到达产卵场产卵之后,大多数衰竭而死,能生还海中者寥寥无几,所以它们一生中只繁殖一次。(从由海洋洄游到江河中,还有的由江河洄游到海洋中)悲壮 大雁:天空中,大雁是出的空中旅行家。每当秋冬季节,它们就从老家西伯利亚一带,成结队、浩浩荡荡地飞到我国的南方过冬。第二年春天,它们经过长途旅行,回到西伯利亚产蛋繁殖。大雁的飞行速度很快,每小时能飞68~90公里,几千公里的漫长旅途得飞上一两个月。在长途旅行中,雁的队伍组织得十分严密,它们常常排成人字形或一字形,它们一边飞着,还不断发出“嘎、嘎”的叫声。大雁的这种叫声起到互相照顾、呼唤、起飞和停歇等的信号作用。 大雁每年春分后飞回北方繁殖,秋分后飞往南方越冬。 大雁爱情,大雁从不独活,一大雁里很少会出现单数。一只死去,另一只也会自杀或者郁郁而亡。 从南极到北极,从沙漠到海洋,展示了这个生生不息的星球上各种野生动物令人惊叹的大迁徙旅程中的方方面面。小到蚂蚁、蝴蝶,大到鲸鱼、大象, 旨在唤醒世人关怀地球,爱护动物。 二、人类大迁徙: 1.世界范围:西班牙、葡萄牙人大规模迁徙美洲,欧洲人迁徙美国也可被称为近代的民族大迁徙,美国就是移民国家。 2.我国范围内 ①近代: A:突破禁区闯关东:关东指山海关以东的地区(东三省),也称关外。清军入关后,长期对东北实行封锁,严禁汉人进入,使得土地肥沃的东北人丁零落,甚至形成大量的无人区。 时间:从康熙初年到解放前长达300多年。 原因:黄河下游灾难频发。 主体:山东、河北、山西、河南及皖北、苏北等地的百姓成千上万的农民为了生存,冒险去关东谋生的历史,这成为“闯关东”。到1931年,闯关东的山东人就已达1000多万。 目的地:东北三省 作用:促进了满汉民族的交流。 电视连续剧《闯关东》讲述的是从清末到九一八事变爆发前,一户山东人家为生活所迫而离乡背井“闯关东”的故事,以主人公朱开山的复杂、坎坷的一生为线索,其中穿插了朱开山的三个性格炯异、命运不同的儿子在关东路上遇到的种种磨难和考验。李幼斌主演。 B:背井离乡走西口:西口,指山西杀虎口;西口是晋商、陕商出关与内蒙外蒙贸易的地方。 时间:清代 原因:土地贫瘠加上天灾不断,使得成千上万的晋北贫民与商人背井离乡。 主体:主要是陕西、河北、山西人,而山西人所占的比例最高。 目的地:内蒙和外蒙 作用:走西口直接导致晋文化传播到了内蒙古中西部地区,使得当地单一的游牧文化变成了农耕并举的多元文化。 电视连续剧《走西口》描述了山西人走西口的艰辛与悲凉,是一部山西人用血泪、坚韧、诚信写就的奋斗历程。该剧讲述的是民国初年,山西祁县年轻书生田青因家庭变故和生活所迫,背井离乡走西口的故事。这部由影视界当红一线小生杜淳领衔主演的电视剧,讲述了年轻人奋斗创业的艰苦过程,而这部戏的最终胜利在于它的题材上,符合了时下引领的精神文明“艰苦创业,自强不息”。杜淳、富大龙(2007年10月31日 - 获得华表、金鸡影帝称号的富大龙)主演。 C:有梦就敢下南洋:南洋是明、清时期对东南亚一带的称呼,是以中国为中心的一个概念。包括马来岛、菲律宾岛、印度尼西亚岛,也包括中南半岛沿海、马来半岛等地。南洋的地理概念主要是指包括当今东盟十国在内的广大区域。 时间:明末到清末。 原因:国内战乱不断,民不聊生。福建、广东一带在当时慌乱穷困,人多地少,老百姓生活极度难以维持,为了谋生计,维持家庭生活,改变个人或家族的命运,躲避战乱,闽粤地区的老百姓一次又一次、一批又一批批地到南洋谋生。 主体:福建、广东人居多 目的地:东南亚各国 历史现状:如今,中国人的脚步已经遍及全世界。而海外华人中最大的一个体,就是东南亚华人。他们中的绝大部分,就是几百年前那些在南洋披荆斩棘的开拓者的后代。据不完全统计,印尼两亿人口中,约一千万是华人。马来西亚两千五百万人口,华人约六百万。泰国六千五百万人口,华人约二千万,占了将近三分之一;新加坡五百万人,华人约占75%,是海外华人占所在国人口总数比例最高的一个国家。 影响:对中华文化的传播有重要贡献,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力军。 ②建国后: “文化大革命”现在叫“十年动乱”开始后,规模最大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把大约1700万一二十岁的中学生抛到了全国各地农村,成为世界人口迁移史上绝无仅有的独特事件。 三峡移民:10年移民路, 1999年,国家进一步调整三峡工程移民政策,把本地安置与异地安置、集中安置与分散安置、政府安置与自门路安置相结合,库区13万多移民分别被安置到11个省市。 ③黑龙江农垦:居民属移民性质。 红兴隆管局:北大荒开发建设生力军三大主力的组成部分:复转官兵、知识青年、支边青年。 复转官兵:王震将军亲率10万复转官兵挺进北大荒,堪称是北大荒开发建设史上最为壮丽的一页。在10万复转官兵挺进北大荒, 支边青年:黑龙江省的山东支边青年12万人进行了分配,给农垦系统5万人。王将军在山东政府的支持下,动员组织了一批青年参加黑龙江的军垦事业,不仅补充了一支精干的青年建设大军,而且很实际的解决了十万转业官兵组建家庭的难题。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现在留在这的知识青年很少很少,大部分都在1979年前回城。 | 回答 回答 回答 回答 回答 |
板书设计 史无前例大迁徙 迁徙:从一处搬到另一处。 一、动物类大迁徙:角马斑马大迁徙(陆地),马哈鱼洄游(水中),大雁迁徙(空中)。 二、人类大迁徙: 1.世界范围: 2.我国范围内 ①近代: A:闯关东:从康熙初年到解放前长达300多年 B:走西口: C:下南洋 ②建国后: “文化大革命” 三峡移民 ③黑龙江农垦:红兴隆管局:北大荒开发建设生力军三大主力组成部分:复转官兵、知识青年、支边青年 | |
第二课时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今天我们学习《史无前例大迁徙》这一课,看看在众多类别的大迁徙中,史无前例的大迁徙是指哪一种?为什么说是史无前例? 学习课文:教师读阅读提示,学生读课文。 农民总是故土难离的,他们宁可面朝黄土背朝天,几千年来 ,一直以自己雄浑的胆气和脊梁推动着沉重的中国社会向前迈进。然而今天他们却以另一种方式为着自己的幸福,推动着我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抒写着新时期我国经济建设的历史篇章。 学习生字词 1、迁徙( ) 2、杜撰( ) 3、阖( )家团圆 4、行囊( ) 5、肆( )意 6、憧( )憬( ) 7、枢( )纽 8、气势磅( )礡( ) 学习课文: 一、历史进程离不开大迁徙。 1.人中迁徙 2.历史随之变迁。 例1:外国:公元前120年日耳曼民族大迁徙: 原因:匈奴人对日耳曼人领地的入侵,使日耳曼人向罗马帝国境内涌入,形成了一场绵延200余年的日耳曼民族大迁徙运动。 迁徙路径:日耳曼到罗马帝国 性质:有组织的民族斗争 意义:摧毁了罗马帝国 例2:我国: 时间:明朝洪武、永乐年间的大规模移民 原因:巩固新政权和发展经济 迁徙路径:山西到中原 性质:官方组织。正值中原地区大闹灾荒战乱之时。山西却是另一番景象。一是因为那里有元将镇守,都是山峻岭,易守难攻。起义军屡攻不下。另一方面,由于地理环境因素,正好那些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百姓丰衣足食,安居乐业。而中原一带的老百姓听说那里富庶,并且不打仗,便纷纷往哪里逃。如此一来,与中原一带人烟稀少相比,山西倒是人满为患了。据《明太祖实录》记载:明洪武十三年(1381年)全国总人口为59873305人,而山西人口却达403450人。以此可知,明朝移民,势在必行。 元末战乱之后,历经20余年,朱元璋统一了天下,但是,此时的江山已是遍地疮痍,布满了战争的创伤;山东、河南、河北一带多是无人之地。 为了恢复农业生产、发展经济,为了使人口均衡、天下太平,巩固明王朝的统治,明洪武年间,朱元璋采取了移民政策,按“四家之口留一、六家之口留二、八家之口留三”的比例迁移。其中洪武年间十次;永乐年间八次。 它是我国有组织有计划的范围最广(十八个省市五百多个县,波及大半个中国)规模最大(超过百万)时间最长(三个朝代五十年,经历洪武、建文、永乐三代皇帝,移民十八次。) 意义:为封建帝国奠定经济基础,对促进我国民族交融,文化交流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 洪武移民不仅合理地分布了人口生存空间,而且移民与当地土著在文化上、心理上、习俗上经过长期的交融交换,地域文明必然会相互照应,培育出新的文明种子,这对中华民族的大融合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在中国古移民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为大明帝国成为当时世界最强盛的国家奠定了基础,为中华民族文化发展做出了贡献。 大槐树情结:又称洪洞大槐树,明代时,当时将山西境内的许多移民集中到此地,再分批迁往其他省份。移民们临行之时,凝眸高大的古槐,栖息在树杈间的老鹞不断地发出声声哀鸣,令别离故土的移民潸然泪下,频频回首,不忍离去,最后只能看见大槐树上的老鹤窝。为此,大槐树和老鹤窝就成为移民惜别家乡的标志和象征。“问我祖先何处来,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里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这首民谣数百年来在我国许多地区广为流传。一代大槐树距今已有1800年的历史,在1652年汾河发大水时被洪水冲毁。 1914年,曾经在山东等地为官的洪洞人景大启、刘子林等人倡议募捐,于古大槐树东旁同根孽生出的第二代古槐处筹建了古大槐树遗址,使游子有归乡祭奠之所,其始末都记载于石碑之后。并组织人编修《古大槐树志》。 20世纪80年代后,以大槐树移民遗址为载体的寻根问宗文化活动更加活跃。自1991年起,每年的清明节前后,都要在大槐树下举行隆重的寻根问宗文化活动,大槐树移民后裔们从全国甚至世界各地虔诚地来到大槐树下,追忆那曾经梦中的情景,这里成了数以亿计大槐树移民后裔寻根祭宗的圣地。这种挥之不去的"同宗共族,天下一家"大槐树情节,就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洪洞大槐树景点:主要有根雕大门,上面写着“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根字影壁、同源渠、迁民壁画、一代大槐树遗址、二三代大槐树 千年槐根、思源潭、祭祀广场、祭祖堂等景点。 电视连续剧《大槐树》简介:本剧是以林屹的命运为主,展现其办理、安置移民的艰难曲折和其在家族矛盾、爱情中复杂的情感历程,同时也全景式地展现了上至朝廷高官,下至黎民百姓,在洪武年间的这次大移民。 二、春运——史无前例大迁徙 春节:春节是指汉字文化圈传统上的农历新年。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自汉武帝太初元年始,以农历正月初一为岁首,延续至今。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开始采用公历计年,遂称公历1月1日为“元旦”,称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它的历史悠久、流传面广,具有极大的普及性、众性、甚至全民性的特点。年节虽定在农历正月初一,但年节的活动却并不止于正月初一这一天。从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小年节起,人们便开始“忙年”:扫房屋、洗头沐浴、准备年节器具等等,所有这些活动,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即“辞旧迎新”。人们以盛大的仪式和热情,迎接新年,迎接春天。 民谣:有民谣曰:"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蒸枣花;二十九,去打酒;年三十儿,捏造鼻儿(饺子);大初一儿,撅着屁股乱作揖儿。"这首民谣是春节活动大事记。 春节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的重要载体,它蕴含着中华民族文化的智慧和结晶,凝聚着华夏人民的生命追求和情感寄托,传承着中国人的家庭伦理和社会伦理观念。历经千百年的积淀,异彩纷呈的春节民俗,已形成底蕴深厚且独具特的春节文化。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迅速增长,对亲情、友情、和谐、美满的渴求更加强烈,春节等传统节日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和关注。要大力弘扬春节所凝结的优秀传统文化,突出辞旧迎新、祝福团圆平安、兴旺发达的主题,努力营造家庭和睦、团结、欢乐祥和的喜庆氛围,推动中华文化历久弥新、不断发展壮大。 杜淳主演电视剧春运是中国大陆在农历春节前后发生的一种大规模的高交通运输压力及堵塞的现象。中国中央电视台将春运形容为“全球罕见的人口流动现象”。“春运”被誉为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周期性的人类大迁徙。在40天左右的时间里,有30多亿人次的人口流动,占世界人口(约70亿人)的3/7,相当于全国人民进行两次大迁移。中国春运入选世界纪录协会世界上最大的周期性运输高峰,创造了多项世界之最、中国之最。 口语中的“春运”有两个含义,一是指春节前后的运输现象,二是“春运期间”的简称。 春运规模之大,以致中国大陆交通难以承受,为了解决春运问题,中国政府每年都要提前部署,但仍无法满足春运要求。 春运为节前16天(每年腊月16日)至节后24天(正月二十五)。为期40天。 时间:春节前:从城市到农村,春节后:从农村到城市,属候鸟式的大迁徙 春运:1.是寄托无数游子心绪的名词。 2.是无数农民工追求美好生活的的纽带 3.是中国当代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一个缩影。 规模:2006年(1月26日——3月6日共40天,春节是2月10日) 发送旅客20.54亿人次。 铁路:增开临时客车2.18万余列 公路:共投入70万辆大中型客车。 水路:共投入2万多艘客运般舶。 2013年:规模:发送旅客34.07亿人次。 铁路:日均开2600对,2.4亿人次 公路:31亿人次,84万辆大中型客车,日均发班265万辆。 水路:共投入4250万人次,14388艘船舶。 空运:3807万人次,航班66800次。 春运问题: 1.铁路运力严重不足:我国13亿人口,人均铁路拥有量仅5.7厘米,在世界上排名100名之后,其长度相当于一根香烟。 2.城镇化程度低为深层原因:春运旅客成分中,主要有民工流、学生流、探亲流、旅游流,其中,民工流一般占春运客流的30%~40%,比例最高的地方达到80%。春运难题表面上是对交通运能的挑战,实质上却折射出中国农村发展不足的问题。解决春运难的根本出路在于加速城市化进程。 这种候鸟式的迁徙是从什么时候开始? 1989年春节开始。 | 学生读 回答 回答 回答 回答 回答 |
板书设计 史无前例大迁徙 一、历史进程离不开大迁徙。 1.人中迁徙 2.历史随之变迁。 例1:外国:公元前120年日耳曼民族大迁徙: 原因: 性质:有组织的民族斗争 意义:摧毁了罗马帝国 例2:我国: 时间:明朝洪武、永乐年间的大规模移民 原因:巩固新政权和发展经济 迁徙路径:山西到中原 性质:官方组织。范围最广(18个省市5百多个县,波及大半个中国)规模最大(超过百万)时间最长(3个朝代50年,经历洪武、建文、永乐三代皇帝,移民十八次。) 意义:为封建帝国奠定经济基础,对促进我国民族交融,文化交流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 大槐树(移民)情结:“同宗共族,天下一家” 大槐树情节。“问我祖先何处来,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里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 大槐树移民遗址:每年的清明节前后大槐树移民后裔们全国甚至世界各地,都要在大槐树下举行隆重的寻根问宗文化活。 二、春运——史无前例大迁徙 春运时间:节前16天(每年腊月16日)至节后24天(正月二十五)。为期40天。 人数:30多亿人次的人口流动,占世界人口(约70亿人)的3/7 时间:节前:从城市到农村,节后:从农村到城市,属候鸟式迁徙 规模:2006年(1月26日——3月6日,春节是2月10日) 发送旅客20.54亿人次。 铁路:增开临时客车2.18万余列 公路:共投入70万辆大中型客车。 水路:共投入2万多艘客运般舶。 2013年:规模:发送旅客34.07亿人次。 铁路:日均开2600对,2.4亿人次 公路:31亿人次,84万辆大中型客车,日均发班265万辆。 水路:共投入4250万人次,14388艘船舶。 空运:3807万人次,航班66800次。 | |
第三课时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三、我国农民工的起源规律和本质。 农民工:(2004年) 1.人数:两亿多(进城务工1.18亿,乡镇企业:1.36亿) 2012年,中国总人口13亿,农村人口8亿,农村劳动力5亿。进城务工农民工16336万换算:5亿农村劳动力中,一半多在城市。 2.迁徙途径:输出地:中部和西部 输入地:东部 城乡之间、东西部之间、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 3.性质:自发性的候鸟式迁徙 近代: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 相同点:自发性人口流动。 不同点:1.前三种是属于定居式的迁徙,后一种是候鸟式迁徙。 2.前三种从农村到农村,后一种是从农村到城市。 3.前三种是为了生存,后一种是为了追求美好生活。 4.前三种是回归传统生活方式,后一种是再现社会发展必由之路。 四、史无前例大迁徙在社会历史进程中的作用。 城市兴衰:从世界到中国,从古代到现代。 说明城市的产生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工业革命:推动城市化和工业化同时发展。 我国工业化水平远远落后发达国家,甚至落后于发展中国家一般水平。 工业化和城市化同步发展已经变成了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我国农民工义不容辞地承担起了为城市化进程披荆斩棘的历史使命。 农民工对我国历史的进程的作用 目前农民工已经成为一支规模庞大、流动性强、有一定现代技能、使社会充满生机活力的现代化建设生力军,成为我国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的重要推动力量。无论在对城市建设还是工业或服务业发展,农民工都是不可或缺的。农民工进城务工促进了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和优化组合。既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又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增长,对流入地区的经济和建设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同时农民工往返于城乡之间,增进了城乡交流,成为了沟通城乡的纽带和桥梁,把城市的文明成果传到农村。这对于农村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起到了加速作用;一些接受了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农民工成为了城市和农村的新的创业者,这也为地区经济的发展和就业作出了贡献。 农民工身上吃苦耐劳的传统美德体现在哪些方面? 由于我国城市化水平和工业化进程不协调,由于我国国情的特殊性(户籍制度),这个过程缓慢,农民工勇于接受挑战的精神,他们背井离乡,来到城市,完成城市赋予他们的任务,在艰难曲折的城市化进程中,他们带给人们的是一种精神,那就是拓荒精神,在中国,无论走进哪一个城市,都可以看到农民工的身影。农民工已经变成了一道中国城市的风景线,提起农民工,几乎每一个城镇居民都有一种矛盾心里,他们吃苦耐劳,像野草一样顽强地生存,他们遭遇很多的艰难,承受很大的牺牲。他们拿着最少的工资,干着最苦最累的工作,任劳任怨——对一个人来说,他们为了开拓自己美好的未来,对社会来说,他们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最基础的贡献,这就是他们身上的一种拓荒精神。 亿万中国人今后几十年和生活水平将取决于这个问题的解决。 农民工问题:是指中国大陆农民进城从事非农工作,却未改变农民身份,未被城市认同接纳,他们处在产业的边缘、城乡的边缘、体制的边缘,由此所产生的一系列问题。 他们在农村有地,但离开了;他们在城市工作,但没有城市户口,不享受社会保障;他们为城市贡献巨大,基本上的劳动力工厂都是农民工,他们向往城市,但不被城市接纳,游离于主流社会之外; 国务院指出,农民工面临的问题十分突出,主要是:工资偏低,被拖欠现象严重;劳动时间长,安全条件差;缺乏社会保障,职业病和工伤事故多;培训就业、子女上学、生活居住等方面也存在诸多困难,经济、政治、文化权益得不到有效切实的保障。这些问题引发了不少社会矛盾和纠纷。 应顺应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的要求,坚持推进体制改革,促进农民工市民化。特别要加大户籍制度改革力度,推进劳动就业、义务教育、计划生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与户口性质相关的行政管理、社会管理等制度的配套改革,逐步形成农民工与城市居民身份统一、权利一致、地位平等的制度体系。 新生代农民工: “新生代农民工”主要指出生在1980年、1990年后的上一代农民工子女。 关注农民工就是关注我们自己: 1. 我国长期实行二元户籍制度 2. 参加社会保险问题(正在解决) 胡焕庸线: 是指中国地理学家胡焕庸在1935年提出的划分中国人口密度的对比线,即:“瑷珲—腾冲一线”(或作“爱辉—腾冲一线”、“黑河—腾冲一线”)。“瑷珲—腾冲一线”在中国人口地理上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一直为国内外人口学者和地理学者所承认和引用,并且被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田心源教授称为“胡焕庸线”。这条被称为“胡焕庸线”的人口地理分界线,同时还负载、分割着许多神奇的自然与社会的元素。在21世纪的现在,这一格局仍未被打破。 | |
板书设计 史无前例大迁徙 三、我国农民工的起源规律和本质。 农民工: 1.人数:两亿多(2004年)(进城务工1.18亿,乡镇企业:1.36亿) 2012年,中国总人口13亿,农村人口8亿,农村劳动力5亿。进城务工农民工16336万换算:5亿农村劳动力中,一半多在城市。 2.迁徙途径:从农村到城市 输出地:中部和西部(不发达地区) 输入地:东部(发达地区) 3.性质:自发性的候鸟式迁徙 近代: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 相同点:自发性人口流动。 不同点:1.前三种是属于定居式的迁徙,后一种是候鸟式迁徙。 2.前三种从农村到农村,后一种是从农村到城市。 3.前三种是为了生存,后一种是为了追求美好生活。 4.前三种是回归传统生活方式,后一种是再现社会发展必由之路。 四、史无前例大迁徙在社会历史进程中的作用。 | |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