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寒郭敬明什么关系
- 1 - “万美之中秋为最”。当漫天旋转的枯黄划出季节更替的轨迹,秋愈发显出
那份不需要任何东西来装饰的洒脱和孤傲。秋天悠扬而温怡,秋意漫洒苍穹,秋里散满了太多的物象与意象,一景一物,皆蕴透着浓郁的秋秋香。秋风虽枯萎了碧绿的原野,却也拂红遍山的枫叶。宽厚坚实的金之秋,让人觉得一种想去飞翔、想去歌唱的愉悦。冥冥秋季,她成熟的魅力给人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秋天的诗中漂浮着阵阵稻香;秋天的情感流溢着苦尽甘来的味道;秋天的生活蕴含着沉甸甸的永恒。
在这样一个如诗如画的季节里,曹会英老师与学生开始了苏东坡为何没有“小舟从此逝,沧海寄余生”的人生探究;一起预测韩寒、郭敬明未来的创作出路;共同分析李煜、柳永、秦观、李清照的婉约词风……在本期的《科研园地》教学论文栏目中,曹老师与我们探讨如何让学生“幸福地享受没有功利的课外阅读”。常勤秀老师则大胆地提出在古典诗词教学中可以尝试借用西方艺术创作的“陌生化”理论来解读诗词,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水平。
高中数学学习一直是很多学生的大难题,本期《科研园地》课题研究栏目选登了徐虎老师的《突破数学学习思维障碍的研究》,他从思维的角度入手,就如何减轻高中学生数学学习的负担、如何提高高中数学教与学的有效性,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时间就象一朵轻云,一缕清风,在不经意间伴你走过人生四季。我们需要春天的和风,夏天的细雨,更需要秋天的收获,这是人生最灿烂的收获季节。在这样收获的季节,我们在实践中感悟,在感悟中总结,在这个秋天收获,为下个秋天铺垫。
- 2 -
l曹会英
传统意义上的语文教学,学生的阅读大多局限于课文,阅读的空间也过多局限于课堂,殊不知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主要
是通过课堂以外的自由阅读获得的,如果阅读走不出课文和课堂,就会造成学生阅读积累的大大匮乏,这样的阅读当然就更谈不上文化底蕴、人文素养的积淀了。两年来,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过程中,我的感悟颇深,如何让学生从自身的语文课外阅读的学习实践中获得语文学习素养、人文素养的积累提升呢,下面我想谈谈自己的一些方法:
1、在个性鲜明的自由阅读中丰富自己
现实生活中,人们购物越来越喜欢到大卖场去,吃饭越来越钟情西式的“自助餐”,这是因为大卖场式的购物环境、“自助餐”式的餐饮形式可以赋予购物者和就餐者自由比较、选择的权利,又能满足人们的个性需要。同样的道理,在阅读过程中,刚刚走入高中校门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学校,在不同的家庭教育环境、学校教育环境和社会教育环境下成长,他们的语言积累、阅读积累、生活积累都存在很大的差异。处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最初是依照自己的阅读水平、个性喜好来选择读物的,这个时候教师不好做硬性规定,否则会伤害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积极性。这样的阅读表面上看过于松散,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然而正是这种不同于课堂课文阅读的目标、知识与测试的无目的性,才引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并且在轻松愉快的阅读过程中享受阅读的幸福。
阅读的过程是学生自我丰富的过程,也是学生语文素养自我提升的过程。阅读学生的阅读摘录笔记,你自然会有惊喜的发现:从最初的漫画到现在的趣味逻辑,从流行的韩寒、郭敬明到经典的《红楼梦》和《哈姆雷特》,从精致的哲理小诗到反映黑人寻根心理历程的《根》,阅读在拓展学生知识含量的同时,也在
提升着他们的欣赏品位,改变着他们的审美情趣。
当学生进行了大量的课外阅读之后,许多人就开始有了表达的欲望,对文章的思想内容谈自己的看法,对作品的艺术风格品头论足,所以教师可以适时地提出一些小小的阅读要求,比如6——8周读完一本书,摘录书中打动自己的语段,在每一次的阅读交流课中交流阅读笔记或阅读心得,然后每过一段时间安排一次课外阅读自由交流课。如果说自由阅读的过程是学生自我丰富的过程,那么交流则是学生相互之间的一种丰富,而后者对于激发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似乎更有效力。有一次阅读交流课上,一位喜爱张爱玲的同学的阅读心得——《张爱玲与她的畸形人物形象》深深地吸引了大家,接着班上就掀起了“张爱玲热”。
另一方面学生的阅读热情也往往会影响老师的阅读兴趣,如曾经不喜欢流行文学的教师也受到学生阅读情绪的影响而迷上了韩寒、郭敬明,在将近两年的时间里,我先后读了学生推荐的郭敬明许多作品,从最初的《幻城》,到后来的《梦里花落知多少》,再到最近的《夏至未至》,而在同学之间、师生之间彼此轻松自由的交流中,学生也由最初的盲目崇拜变化为一种理性的分析,比如一位曾经非常崇拜韩寒的同学说当初喜欢上韩寒,是因为他的小说能够让自己不能付诸行动的叛逆心理得到宣泄,事过境迁客观公正的评价,韩寒的一些思想行为太过偏激,然而这仍然不妨碍我喜欢韩寒。而喜欢郭敬明的同学则说,读郭敬明的故事,体味他的语言风格从当初的华美稚嫩走向平和纯熟,我们见证了一位学生作家日渐成长成熟的过程,这是时代给予我们的幸运。
2、在凸显个性的专题课外阅读中深化自己
乌申斯基说:“在教育中,一切都应当以教育的个性为基础,因为教育的力量仅仅来源于人的个性这个活的源泉,只有个
性才能养成性格。”他要求教育要关注个性,重视个性,自由无功利的阅读恰恰能够满足学生的这种个性需求,然而自由阅读只是学生个性的自我满足,要想让学生的个性满足达到极致,就必须将阅读个体置于阅读体之中,在共同的阅读关注与阅读交流中张显各自的个性。于是教师在自由阅读的基础上,又为学生设置了另一个阅读平台——专题性阅读。- 3 -
这种专题阅读不仅仅满足个体的个性阅读要求,还必须满足一批人、一人(小组、班级)个性阅读要求;相对于个体阅读的自由随意,以小组、班级为单位的专题阅读自然就有了许多限制,比如必须在一定的时间内读完相关的作品,必须读出自己的独特体味,以便在大家共同关注的阅读交流中张扬自己的个性。另一方面学生的阅读实际情况是,随着学生的自由阅读实践日渐走向正轨,随着学生阅读内容的日渐丰富,学生共同关注的作家、作品也越来越多,对于同一个作家作品也就有了共同关注的话题,这就为专题阅读打下了基础。
单以高二年级的“宋词课外专题阅读”为例,学生根据个人喜好,以小组或班级为单位,先后进行了李煜、柳永、苏轼、李清照、陆游等专人作品研究。需要提醒教师的是,在帮助学生确立阅读专题的过程中,教师要经常与学生做阅读方面的交流,寻他们阅读的共性,从而确立阅读专题。有时学生的阅读关注与教师的引导有着重要关系。
就如苏轼阅读专题的确立,一方面是由于苏轼是宋代词坛豪放派的代表诗人,更重要的是我们新教材的文本组合中,有关苏轼的篇目有很多,如《前赤壁赋》、《后赤壁赋》、《石钟山记》、《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诗文,在学习文本的过程中经典诗文的内在神韵,引发了学生对苏轼的关注,于是有关苏轼的阅读专题就自然确立了。这是个全体学生共
同参与的专题阅读,在整个阅读过程中,单是词就涉及这些篇目:《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念奴娇·大江东去》、《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卜算子·缺月挂疏桐》、《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应该说这些篇目的选择,是对课堂文本阅读的进一步的拓展,而且这些拓展阅读多角度全方位地展示出诗人宋词创作的各种风格:豪放,空灵、旷达、动人心魄的婉约。
高二年级后半学期,我所任教的两个班级有十八位同学(其中两位不是我任教班级的)组织了一个《红楼梦》专题阅读小组。当学生到我请教阅读方法时,我当时非常为难,这十八位同学当中只有两位同学读过《红楼梦》的一些章节,而且在学习越来越紧张的情况下学生根本不可能去系统读《红楼梦》,劝他
- 4 -
们放弃吗,十几位同学针对一部传世经典的共同阅读期待多么难得呀,深思熟虑之后我决定加入他们的阅读小组,教师的课外阅读指导在这时是绝对不可或缺的。
几经磋商之后,我们决定删繁就简,化深为浅,把小组共同阅读的重点放在《红楼梦》的前五回,因为前五回是曹雪芹写作《红楼梦》的提纲,研读前五回有利于总体上把握《红楼梦》的主要故事情节和思想内容,为以后悉心阅读《红楼梦》打下一个很好的阅读基础;同时根据学生比较关注贾宝玉、林黛玉爱情的阅读兴趣,确定以二人爱情为阅读探究的主线。在具体的阅读过程中,为了保持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又不让学生感到阅读的困难,我帮助学生确立了这样一个阅读程序——学唱《红楼梦》电视剧插曲,了解相关人物的命运,进而浅探人物命运的根由:学唱《红楼梦》〔引子〕,
读《红楼梦》第一回,了解贾宝玉、林黛玉的前世情缘,探究曹雪芹如此构思小说的真正用意;学唱《枉凝眉》,读《红楼梦》第二回,列出贾家家谱,由贾家姻亲组合的方式,再结合“护官符”,从而分析宝黛爱情悲剧的社会原因;学唱林黛玉《葬花吟》,介绍林黛玉写作这首诗前后发生的故事,阅读《红楼梦》第三回,绘出荣国府建筑平面图,让学生体味寄居在贵族深宅大院的林黛玉少小父母双亡、寄人篱下且又清高自尊、多愁善感的悲苦;学唱贾宝玉《红豆曲》,林黛玉《题帕三绝》,交流小说中、电视剧中二人之间的爱情故事,体味宝黛爱情的美丽;学唱《金陵十二钗又副册》〔歌晴雯〕、《金陵十二钗又副册》〔叹香菱〕、《红楼梦》〔分骨肉〕、《红楼梦》〔聪明累〕,阅读《红楼梦》第五回,了解小说中其他人物命运,完成对小说的整体把握。
上面所进行的专题性阅读,较之个体的自由阅读对于学生身心的影响要深刻的多。就如苏轼,学生借助课外阅读,绝不仅仅是多读了几篇诗文,对苏轼这位伟大的文学家也有了更全面深刻的认识。我们知道“乌台诗案”是苏轼人生的一个重要事件,这一时期苏轼思想的复杂性表现得最充分,《前赤壁赋》的旷达,《后赤壁赋》的忧恐,《念奴娇》的豪放,《卜算子》的孤寂,《定风波》的洒脱,《江城子》的挚情,《水调歌头》的空灵,《水龙吟》的婉约,苏轼在学生的印象-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