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卍”字纹作为传统吉祥纹样的⼀种,在它产⽣、发展与演变的过程中,虽然有着不同的表现⼿法,但始终寄托了⼈们祈盼吉祥的美好寓意,它是中国传统⽂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从⽯器时代的蛙⻦⻥⾍,到商周庙堂的饕餮怪兽;从春秋列国的蟠⻰⻜凤,到两汉帝国的云⽓仙⼈,中国传统图案彰显着⾮凡的魅⼒,向世⼈呈现了古代中国丰富多彩的物质与精神世界。
“卍”字纹是世界上最古⽼的纹饰之⼀,曾不约⽽同地出现在东、⻄⽅的古⽂化中。在古代印度、波斯、希腊等国家都有出现;婆罗⻔、佛教、耆那教等都有使⽤,⽽且都是在公元前。在中国,它的寓意⼏经更迭,其中既有外来⽂化的影响,也有本⼟因素的作⽤。
《辞海》中对“卍”解释道:1.古代的⼀种符咒、护符或宗教标志。通常被认为是太阳或⽕的象征。古时在印度、波斯、希腊等国家中都有出现,婆罗⻔教、佛教、耆那教等均加以使⽤。梵⽂作 Srivatsa,意为“吉祥
海云”。鸠摩罗什、⽞奘译为“德”字,北魏菩提流⽀在《⼗地经论》中译为“万”字,武则天⻓寿⼆年(693 年),制定此字读为“万”。意为"吉祥万德之所集。⼤乘佛教认为它是释迦牟尼胸部所现的瑞相,⼩乘佛教认为此相不限于胸部。在佛经和佛寺中,卐字(右旋)亦传写作卍(左旋)。唐慧琳《⼀切经⾳义》(卷⼆⼗⼀)等认为应以右旋(卐)为准。2.德国纳粹党党徽。
该党党魁希特勒认为卐字象征“争取雅利安⼈胜利得⽃争的使命”,因⽽于 1920 年作党徽。在希特勒统治时期,成为暴⼒和⾎腥恐怖的象征。
追根溯源
“卍”作为陶器的纹饰,在中国出现的很早,时间在原始社会的末期。就资料显⽰,中国最早的中国传统纹饰“卍”字纹出现于东北辽河流域的⼩河沿⽂化中出⼟的陶器上,约为公元前 2500 年左右。据资料显⽰,“在⽯棚⼭墓地出⼟的四件陶器上,有刻划、绘制的原始⽂字符号。器物的肩和腹部饰有⼗⼆个符号,其中属于“卍”形纹饰的,则达七个。”其中的“卍”形纹⼤致可分为三⼤类型,如左图所⽰。1975 年,在⻘海乐都柳湾,考古⼈员发现了表⾯带有“卍”字纹陶器 26 件,其“卍”字纹的变化有 28 种,⻅左图。这些器物⾪属于⻩河上游新⽯器时代晚期的⻢家窑⽂化,距今也已有四五千年的历史。公元前六世纪佛教在印度创建,由此可⻅,“卍”字纹在中国的出现显然早于印度佛教在中国的传播。
新⽯器时代⽂化最重要的特征就是陶器的出现,在⻩河上游地区的⽢肃⻢家窑,其⻢家窑⽂化中⻢家窑、⻢⼚、半⼭类型彩陶器上的⼏何图案中,就有不少是明显的“卍”字纹,从这些纹饰的部位和图案的整体结构来看,“卍”字纹有的只是作为⼀般的⼏何装饰,⽽有的已成为独⽴的符号了。
尽管我们对当时的寓意还不清楚,但可以想象出具有⼀种“回旋不息”的意味。如果同当时相伴出现的⼤量“回”纹相⽐较便可以看出⼏千年来“卍”字纹“的主旋律,即”⽣⽣不息,回旋不断“。
“卍”也是⼀种具有象征意义的符号。它⼤量出现在我国古代岩画中,它是⻘藏⾼原岩画除牦⽜图像外最具⾼原特⾊的图像,亦可说是⾼原古⽼⽂明的代名词。藏语称“卍”为“雍仲”,意思为“坚固”,象征光明及轮回不绝的意思。据统计,⻘海地区的13个岩画点⾥,有3个岩画点出现了“卍”符号。
藏北地区是符号“卍”出现频率最⾼的地区,有⼀些岩画点除了符号“卍”,记不到其他的动物和⼈物的图像。当“卍”作为符号单独出现在岩画上时,固然有其意义,但更有意义的还是与其他符号组合搭配时。藏⻄⽇⼟县的任姆栋岩画点,“卍”的出现⼤都与⼈物活动联系在⼀起,如左图“卍”上⾯有太阳的图像,画⾯右侧有⼀个半蹲姿势的⼈物,其中⼥性的阴部刻画的⼗分醒⺫,似与⼈的⽣殖崇拜、太阳崇拜相关。如此⾼的频率、如此⼤的量,符号“卍”在岩画中必然有着⾮同寻常的意义。它们或许代表了太阳和其光芒,或许象征着对太阳、电、⽕、⼈的⽣殖的崇拜,⼜或许是表达了古⼈的某种祈盼。
“卍”也可以作为⽂字解读。“卍”具有世界性,在其他国家通常都被当作⼀个符号或标志,但在中国,“卍”字纹既是形象的图形符号,⼜是⼀个汉字,由唐代武则天制定读⾳为“万”,字⾳上期望武周可以万年⻓存。经过与甲⾦著述中的⽂字图⽰的查考和对⽐,⻢家窑⽂化彩陶中的“卍”字纹亦可解读是甲⾻⽂“巫”字的变⾰,这也应该是这个最早可释读的⽂字(年代约为公元前 3300—前 2050 年)。
综上所述,“卍”字纹在中国出现的很早,这个符号出现最早也有可能在中国。⼀是作为陶器的纹饰,⼆是具有象征意义的符号,三是作为⽂字的解读。⽽这三种情况也是⼤体的历史顺序,但⼀般的说它们并不相互代替,却有互为作⽤的现象。⾃原始社会彩陶上的回旋型图形的出现,“卍”符和以它为⾻式的花样就没有断过。因为,⽆论是图案还是字,其寓意都是吉祥、功德,是福寿绵延不绝。
“卍”的发展
随着时代的发展,⻘铜、铁器的运⽤,漆器、⼯艺品、
还有砖雕⽯刻等都逐渐发展起来了。其中,商、周时期的⻘铜器上就不乏“卍”字纹饰。如左图所⻅,是战国时期⻘铜“⻋⻢猎纹壶”局部。图的上⽅描绘的是古⼈狩猎⻦禽的场景,刻画的⼗分⽣动形象。在狩猎图的下⽅则是⼀排“卍”字纹作为装饰。如左图所⻅,是⼀块出⼟于洛阳的秦时⻘铜镜,以镜⾯为中⼼,镜⾯的
四个⾓分别站有四只禽⻦,禽⻦的颈部细⽽曲折,构成“卍”形的四臂。左图所⽰,是四川成都出⼟的万字镜,镜⼦为圆形,直径 19.5 厘⽶。它以中间圆钮为中⼼,呈现出“卍”字纹饰。魏晋南北朝时,社会动荡,战乱纷纷,百姓开始寻求⼼理的慰藉。这时,起源于印度的佛教传⼊东汉,随即,在中国⼲泛的被傳播开来。“‘卍’在梵⽂中有‘吉祥万德之所集’的含义。佛教认为它是释迦摩尼胸部所现的‘瑞祥’,⽤作‘万德’吉祥的标志。”中国的“卍”字纹常⻅于佛教造像、法器和经卷上。到了元代,吉祥纹样蓬勃发展,呈现出“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的趋势,“卍”字纹的寓意也开始从佛教中脱离。
在“卍”还没有规定统⼀读⾳时,不同的⼈看到它会发出不同的⾳,由于它本来就不是⼀个规规矩矩的汉字,所以就没有所谓的对与错。⾼僧如鸠摩罗什、⽞奘将它译为“德”,强调佛的功德⽆量。北魏的菩提流⽀则认为它应该读“万”。
⼈们在读⾳“德”与“万”之间纠结了百余年的时间,直到 693年,即⻓寿⼆年,⼥皇武则天规定它念“万”,以此希望武周可以万年⻓存。“卍”字纹取意吉祥,取⾳为“万’后,寓意万年吉祥、世代幸福,我想,这也应该是武则天为它定⾳的⼀⼤考量吧。⼜如左图,是慧琳《⼀切经⾳义》卷⼆⼗⼀中的“卍”字纹,不难看出,该字的部分形状像极了汉⽂中的“万”字。
也许,汉语中的“卍”被读作“万”也由此⽽来。
到了清期,顺治帝信奉佛教,佛教开始流⾏,“卍”字纹在中国流传更为⼲泛,它不仅多⻅于佛像经幡,甚⾄从庙堂法器⼀跃⽽下,径直⾛进了民间的世俗⽣活。“卍”字纹或直接作为织物的装饰纹样出现在清代的纺织品上,或为地毯、壁毯⼀类的边框,或以暗纹的形式出现,上⾯装饰有其他图案,如常与蝙蝠、花草⼀同组合出现,寓意吉祥万福。此外,中国民间建筑的墙⾯、地⾯、⻔窗、花园的⽅砖上,皆不乏有“卍”字纹饰的出现,亦常与其他图案⼀起组合,如与牡丹、莲花、桃⼦相配,寓意万世富贵、万世不灭、万寿⽆疆。左图是福建泉州杨阿苗宅⽊质⻔格式。该⻔格的装饰采⽤直线的形式,将“卍”字纹和直线有序的组合起来,雕饰精致,别具⼀格。“卍”常常以四⽅连续的形式出现,⾃上⽽下、⾃左及右,给⼈以⼀种⽆限循环的错觉,故称“卍不断”、“卍字不到头”,其寓意便是追求吉祥能够⻓⻓久久。
结 语
“卍”字纹作为传统吉祥纹样的⼀种,在它产⽣、发展与演变的过程中,虽然有着不同的表现⼿法,但始终寄托了⼈们祈盼吉祥的美好寓意,它是中国传统⽂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 《?藏的岩画》 张亚莎(著) ⻘海⼈民出版社.
[2] 《中华遗产——最中国的图案(专辑下)》 中国国家地理出品.
[3] 《中国铜镜图典》 孔祥星、刘⼀曼(著) ⽂物出版社.
[4] 《中⻄纹样⽐较》 芮传明、余太⼭(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
作者简介:作者:吴娱(1993/12),女,江苏常州,硕士(在读),学校:南京艺术学院,艺术设计。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