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丝绸之路与明清外销瓷纹饰流变
摘要:早期的西方人在中国采购的外销瓷主要是以试制订制为主,在中国传统花鸟、山水、人物等图案的陶瓷品种中挑选,既体现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又体现了人民对美好的追求,也让他们对此充满了好奇。由于中国和国外的陶艺交易日益增多,大批的西洋彩绘从中国各地的窑场涌进,以来样订制的生产模式,丰富了中国的瓷器装饰,使得明清时期的出口瓷具有了一种奇异的彩,并对国外的审美趣味、装饰艺术乃至人们的生存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冲击。
关键词:丝绸之路;明清;外销瓷纹饰演变
中国陶瓷从出现开始,就一直在影响着全世界。从唐朝起,陶瓷经海上贸易途径远销全球,到明朝中叶以后,更有大批的瓷器流通到欧洲。清朝以后,陶瓷出口更是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一跃而上,在海上丝绸之路上,“瓷器”也就成了中国的代称。笔者在2022年参观了福建海丝外销瓷博物馆举办的“瓷航万里——福建外销瓷展”,展览集中展了示100件以上的出口瓷,从餐饮、盥洗、照明、文具等陶瓷,到陈设使用的花瓶、瓷塑等,到陈设使用的花瓶、瓷塑等,丰富多彩,不乏精品。文章以本次展出的优秀出口瓷器为例,简单介绍了“海上丝绸之路”对清代瓷器出口的深远影响。
一、明清海洋陶瓷贸易的发展
明朝初期,朱元璋下令禁止“一块木板不得出海”,实行了严格的海关封闭管理。明代早期的瓷器交易是由朝廷主导的。这些瓷器被明朝政府当作礼品或者赠予日本、朝鲜等邻国,并在郑和出海后,被送到东南亚,南亚,中东,乃至东非海岸。郑和下西洋与葡萄牙和意大利等欧洲各国开通了新的航海路线。葡萄牙人在1517年首先越过了好望角,并在印度洋海岸到达中国。葡萄牙商人受到高额利益的驱动,冒险与本地的海盗进行贸易,他们在中国沿岸的不同港口里中介和代理商,暗中定购瓷器。随后,西班牙人又通过美洲,穿越太平洋,建立起一条商业贸易路线,把欧洲,美洲和亚洲联系起来。直到1567年,明朝政府在福建漳州开设了月港,才使民间对外的商业活动得以合法化。
17世纪时,荷兰控制了世界各地的海运,并在瓷器行业中占据了一个新的市场。由于对商机的洞察,荷兰人采取“来样加工”的办法,将欧洲的需要回馈到中国的厂商,以“款式精妙,四季不变”,从而制造出更适合欧洲人的消费和品味的商品,同时也让定制的陶瓷成为一种普及现象。18世纪英国人以先进的造船工艺代替了荷兰在海洋贸易中的霸主位置。1757年,乾隆开始对广州进行一次一次的商业活动,英国首先在广州设立了一个商业机构,与“十三行”进行了一次商业往来。受喝茶风气的影响,一种“中国风”在英国兴起。
二、明清外销瓷纹饰的流变
陶瓷不仅是一种实用的工具,更是一种文化的载体。众所周知,瓷器对外贸易是从唐朝开始的,但是,在中
国沿海一带,早期的陶瓷贸易也只是从中东和地中海沿海流入欧洲。明代初期实行严格的海上禁令,限制了私人的海上交易,而这一时期的瓷器交易基本上是在朝廷的控制下进行的。郑和下西洋的船,经过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区域,最长的一次航行,抵达了红海,抵达了非洲沿岸,并与当地居民进行贸易,以陶瓷为主。在中国传统的瓷器造型与装饰上,在满足伊斯兰文化地区这一海外重要的市场需要的同时,也吸纳了很多伊斯兰的文化因素,创作出很多具有独特风格的造型和图案。例如,永乐景德镇窑青花莲花纹折边,在折边的边缘装饰有缠枝莲纹,在纹饰内壁上描绘缠绕的花朵,边缘有一种很有中国风格的图案。但是,在盆底的器形上,它的样式与中东的装饰有很大的相似之处:在莲花的中央,用一种特殊的方式连接着叶子,形成了八颗小小的星星,从而把中国和伊斯兰的艺术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在新的航程开通后,中欧直接开通了航程,大批中国瓷器被出口到欧洲,由此也就有了“海上陶瓷之路”。
明代后期,景德镇除了宫廷专用的宫廷官窑之外,也出现了大批民间烧制的陶瓷,其纹饰更为生动,陶瓷匠人自由设计、生产出深受中外市场青睐的款式,再加上西方构图和花纹的构造,制造出克拉克陶瓷,即葡萄牙语“大船”的缩写。那时,因为不知道它们的来源,所以欧洲人将这件具有花瓣状的陶瓷称作“克拉克瓷”。克拉克瓷器的特点是:,宽边,青花瓷为多,盘、碗的纹样分为两个部分,在口边有一朵或一圈的平铺在盘、碗的口沿绘分格及圆形开光的山水、人物、花卉、果实等。它采用了西方油画的光线的相互联系,体现了中西融合的特点。克拉克瓷器上的精美装饰一定是受伊斯兰文明的熏陶,伊斯兰教相信恶魔永远都会出现
中国传统纹饰在这个地方,因此他们会用浓重的装饰来装饰。而且,根据伊斯兰的说法,瓷器的“开光”就是穆罕默德的光明和“神圣之光”,因此,伊斯兰地区的文化特征鲜活的映照在克拉克瓷器上。
1604-1657年,在景德镇制造的克拉克瓷器在欧洲销售了近三百万件,这些瓷器被送到了欧洲的平民家里。克拉克瓷器是当时欧洲最畅销的产品,因为其不但具有实用性,同时也具有很好的装饰性。1602年,荷兰的东印度公司在荷兰人的怂恿下,用利益驱使大批中国商人把陶瓷送往巴达维亚,并在这里和他们进行交易。在巴达维亚收集到大量中国陶瓷后,荷兰人并未立刻返回,反而把这些陶瓷卖到日本,波斯,印度等国,以此来交换本地的丰富产品或金银,从而去阿姆斯特丹采购更多的陶瓷。由于大多是中国商人是在本国选择陶瓷,因此17世纪的西方瓷器大多采用了中国样式的装饰。
17世纪初期,景德镇陶工把中国戏曲的题材装饰到到陶瓷上,《西厢记》是陶瓷作品中最受国外市场欢迎的题材,《西厢记》是我国家喻户晓的古典戏剧名著,它叙述了书生张君瑞和相国小崔莺莺邂逅相遇、一见钟情,经红娘的帮助,为争取婚姻自主,敢于冲破封建礼教的禁锢而私下结合的爱情故事,传达了主人公对封建婚姻制度的不满和反抗,以及对芙好爱情理想的憧憬和追求。《西厢记》的艺术魅力非凡,跨越了国界,同样受到西方观众的喜爱,《西厢己》中传达的浪漫主义情感,冲破封俗的理念和西方封建社会时期年轻男女爱情观谋而合。透过陶瓷上纹饰题材,西方人士能体会到《马可·波罗行纪》中所描述的那种遥远而梦幻的东方的奇异感觉。
17世纪中期,中国陶瓷在欧洲的需求量增加,使中国出口的陶瓷价格下降,陶瓷已从一种优雅的摆件转变到了日常使用的家具和摆件上。大部分的东印度公司都定制大量的陶瓷,这种“订制瓷”的花型是专门为客户定制的。最具有欧洲风格的定制瓷要属纹章瓷了,纹章是欧洲各国的王室和显赫的家族、军团、城市、公司、团体等都有自己的徽章。在那个时代,纹章瓷作为一种时尚和一种身份的象征,在欧洲的宴席上,人们以带有家族徽章的陶瓷来款待宾客,以显示他们的社会地位和富裕程度。此外,纹章瓷还起到了追思的作用,如结婚、晋升等重要场合,人们也会定制纹章瓷以示怀念。
16世纪中期,天主教还订购了一种用来描述宗教场面的陶瓷,即“耶稣瓷”,这种题材是从《圣经》里得到的。欧洲的画家特别喜欢《圣经》的传说,“耶稣瓷”纹饰通常是描绘耶稣在约旦河里接受圣·约翰的洗礼。在它的边缘,写着“MAT.3.16.”,这是《马太福音》的第3章16节,这种装饰类型的外销瓷器在当时主要是针对欧洲市场而生产制造。
1709年,“洛可可风格”在欧洲盛行,德国梅森陶瓷工厂生产出了一种坚硬的陶瓷,因为梅森陶瓷很贵,欧洲人仍然在中国定制陶瓷,而且他们也让工匠们模仿梅森陶瓷上的图案。所以18世纪初到中叶出口的陶瓷作品,其装饰上充斥着洛可可风格。18世纪中叶,由于定制的陶瓷越来越多,欧洲的绘画风格也被用以装饰在陶瓷上,很多描述欧洲人民的日常和特定的活动的图样开始出现,例如狩猎、农耕、欧洲建筑、人物肖像等等。
18世纪中期,欧洲出现了一股对传统文化的崇拜,受到启蒙思想的影响,以及对洛可可的厌恶,新古典主义艺术也随之兴起。新古典派艺术家们以古希腊,古罗马,意大利等文艺复兴的经典艺术为榜样,努力重现严肃而崇高、和谐、单纯、宁静、理想、自然的艺术风格。道光年间景德镇窑的仿官釉穿耳瓶,其瓶身内外皆施仿宋官窑,釉分块,透着一股古雅的气息。瓶身上镶有鎏金铜和镶在脚上的镀金和镀铬的双蛇柄部,这些都是在出口到欧洲之后经过“再加工”的。经过处理后,其应用场合也有所改变,通常用作装饰的穿耳壶,后来在欧洲被用作灯架等日常陈设。
三、东西融合的新产品
虽然在瓷器交易中,由于订货量的增加,西方装饰题材在瓷器上占有很大比例。但是,中国的传统服饰在艺术设计中的核心作用从未改变,中国的传统陶瓷装饰风格仍然广泛地运用在外销陶瓷上,且融入了西洋的装饰风格,深受西方市场的推崇。
四、结语
总之,瓷器出口的明清瓷器图案总是随着瓷器的交易状况而改变,而交易的人的文化习俗、生活习惯和审美习惯都会对出口瓷器的装饰样式有很大的冲击。出口陶瓷的变化凸现了中国陶瓷工业的精湛技艺,中国陶瓷
工匠们不会被局限在一隅,乐于探索新的样式和技术,创造新的作品;其次也体现了当时中国和西方商业的现状,私营企业对商品的反应灵敏,可以迅速地适应市场的需要;这是一场不同种族、不同文明的交流和碰撞。
参考文献
戴睿琦.物质文化视阈下明清外销瓷纹饰视觉分析与思考中外艺术研究,2021,No.006,109-119.
牛钿仪.明清时期花鸟画题材彩绘瓷研究[C].西北大学,2021.
姚雨婷.他者中的女性——明清时期外销瓷中的女性形象[C].上海师范大学,2022.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