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日本校园欺凌事件与日俱增,NHK新闻中也经常出现有关此类问题的报道,大部分围绕中小学生发生,有的学生为此不愿意去上学,有的甚至达到自杀的程度。因此,如何预防校园欺凌事件发生成为了日本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将以校园欺凌现象为核心,进一步探究日本中小学校园欺凌的现状及应对措施,对于我国进一步开展校园欺凌的防治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价值。
关键词:日本社会 校园欺凌 网络暴力 法制化 启示
一、引言
“校园欺凌”(日语称作“いじめ”)现象最初于80年代后期出现在小学,进入90年代后逐渐向初中、高中蔓延,是日本社会长期以来难以根治的顽疾,甚至已经成为日本影视作品中的常见题材。2006年以前,日本文部科学省对“校园欺凌”下了定义,即「自分より弱い者に対して一方的に、身体的・心理的な攻撃を継続的に加え、相手が深刻な苦痛を感じているもの」(对比自己弱的一方实行身体上和心理上的攻击,让对方感到严重的痛苦)。但从2006年以后,文部科学省根据新的调查结果对其定义重新进行了阐述「当該児童生徒が、一定の人間関係のある者から、心理的、物理的な攻撃を受けたことにより、精神的な苦痛を感じ
ているもの」(青少年儿童由于受到有一定关系的人带来的心理、物理上的攻击而感到精神痛苦)。从这个定义我们可以看出,“校园欺凌”通常是发生在同学之间,对受害者进行心理及物理的攻击,使他们感到精神上的痛苦。
二、“校园欺凌”的分类及现状
如果按照集团主义意识划分的话,大致可以分为“排除型”(集体孤立)和“圈养型”(小团体主义)两类;按照实施方式划分的话,可以分为“暴力型校园欺凌”和“言语型校园欺凌”,另外,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本校园欺凌事件逐渐从传统校园欺凌向网络霸凌事件转变。
(一)“校园欺凌”的分类
1、暴力型校园欺凌
对被害者实行殴打、束缚等,对人的身体产生直接伤害的行为。
2、言语型校园欺凌
通过诽谤、谩骂、散播谣言等言语的方式,给被害者带来不愉悦感以及精神上的伤害。
3、网络霸凌
所谓的网络霸凌是指在互联网上进行言语攻击,一般发生在有一定人际关系的人之间,通过电脑和手机(微博、等等),不断地给对方施加物理上和精神上的痛苦,网络霸凌又称为“网络私刑”。
(二)“校园欺凌”的现状
2015年,以日本中小学为对象进行了一项“问题行为调查”研究。调查结果显示,在不同的都道府县,每一千名青少年儿童所受到校园欺凌的件数有很大的差别。最多的是京都府(85.4件),其次是宫城县(69.9件),再其次是宫崎县(66.0件);而最少的是佐贺县(2.8件),其次是埼玉县(4.0件)。由此可见,京都府是佐贺县的30.5倍,虽然比前几年有所好转(当时相差83.2倍),但这仍然是日本社会棘手的问题。文部科学省认为,之所以不同地区之间发生校园欺凌事件的次数有很大出入,是因为他们的划分标准不尽相同,比如有的地区将轻微的捉弄和言语玩笑也划入到校园欺凌的范畴中去,而有的地区将已经解决的校园欺凌事件并未划分进去等等。
1、从性别的视角来看校园欺凌现状
从定义来看,一般校园欺凌是发生在同班同学之间,而且男女性别之间常用的欺凌方式也有所不同。总体上
看,女生不太擅长使用暴力而更擅长言语攻击,因为女生给人的固有印象是温柔、老实,而男生却正好相反。(表1是男性和女性使用暴力的不同方式排名)
男性 | 女性 | ||
第一名 | 语言攻击(侮辱、嘲笑、诽谤、威胁等) | 第一名 | 集体孤立(隐蔽性强) |
第二名 | 暴力行为(肢体方式殴打等) | 第二名 | 语言攻击(嘲笑、侮辱等) |
第三名 | 集体孤立(遭受精神折磨) | 第三名 | 财物掠夺(盗窃、隐藏、损坏、物品等) |
(表一)
除此之外,网络暴力一般是以电子设备为媒介,通过电脑邮件或者手机留言等发送信息的方式对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伤害,具有发泄情绪的娱乐化的性质(有时也叫做ネット炎上,即在网络时代,当一起事件引起了普罗大众的抨击、批评或吐槽时,这种一发不可收拾的舆论环境就被称为“炎上”),网络暴力跨越了时
间和空间的限制,使得欺凌者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网络进行欺凌行为,其匿名性、传播性、不易删除性的特点进一步加剧了网络暴力对中小学生精神层面的伤害。
2、从年龄的视角来看校园欺凌现状
那么不同年龄阶段的同班同学看到欺凌后的反应到底是什么?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
第一名 | 事不关己 | 第一名 | 事不关己 | 第一名 | 事不关己 |
第二名 | 言语安慰 | 第二名 | 仗势欺人(加害方) | 第二名 | 仗势欺人(加害方) |
第三名 | 制止行为 | 第三名 | 言语安慰 | 第三名 | 言语安慰 |
第四名 | 求助老师 | 第四名 | 制止行为 | 第四名 | 忍气吞声(受害方) |
第五名 | 求助家长 | 第五名 | 求助家长 | 第五名 | 制止行为 |
第六名 | 忍气吞声(受害方) | 第六名 | 忍气吞声(受害方) | 第六名 | 求助家长 |
第七名 | 仗势欺人(加害方) | 第七名 | 求助老师 | 第七名 | 求助老师 |
(表二)
因此,年龄阶段的不同,学生们对于同一件事情的反应也有所不同,年龄越大,越恐惧加害者日后强烈的报复行为、对老师的不信任或向老师求助后未果等多种原因,很多学生在事情发生后不愿意求助老师和家长,往往持忍气吞声、逆来顺受的态度。
三、“校园欺凌”的产生原因分析
日本中小学校园欺凌一直以来受到了日本政府的高度重视,基于社会生态系统理论,校园欺凌是家庭、学校、社会以及学生本人等等多方面因素导致的。
1、家庭原因
如今的日本家庭,年轻人生活压力大,家人忙于赚钱养家很少与孩子进行情感沟通,而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青春期,需要得到家人的支持与引导,父母的忽视容易导致孩子产生孤独感,甚至会造成心理扭曲,进而影响到学生性格的形成以及心理的成长。日本国立教育政策研究所所长泷充教授在针对校园欺凌现象的研究中将一部分学生不良性格的成因归结于家庭对孩子性格培养的忽视。
日本站此外,日本社会于近年来呈现少子化趋势,“核心家庭”现象引发独生子女问题也越来越严重,家长一般都对孩子宠爱有加,娇生惯养很容易使孩子从小就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这种“唯我独尊”的心理导致孩子在进入校园后很难适应校园生活。他们往往具有很强的支配欲与占有欲,追求心理上的“优越感”,特别是在中学校园中,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很容易受到来自周围环境的影响,一旦有其他学生出现忤逆自身想法的行为,往往通过校园欺凌的形式对其进行“制裁”, 并以此为乐,显示自己的“权威”,追求精神上的满足。
2、学校原因
在日本中学里,有个词比较贴切,叫做“スクールカースト”(学校等级制度),不过发展到今天,“カースト”的另一个意思更为贴切,即“种姓制度”,因为这种制度表现出了非常近似于印度种姓制的表现,只是不同在于,等级划分更加森严的同时,且终身都有可能发生变动。
事实上,学校等级制度不仅适用于学生与学生之间,还适用于学生与老师之间。虽然中学生在年龄上比小学生要大,但他们的心智未必成熟,思考能力也未必清晰,也很难管理。因此老师们有时会对他们讨厌的学生采取冷漠的态度,肆意践踏他们的人格,给他们起外号,渐渐地其他学生也加入到老师的“小集团”中去,从而产生以强欺弱的暴力现象。如今虽然不能在身体上体罚学生,所以只能采取与体罚类似的行为——言语诽谤和侮辱等等,因此学校和教师在“欺凌问题”中被视为“责任”的重要主体,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3、社会原因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思考态度和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不仅大人们明白“有钱能使鬼推磨”的道理,而且小孩子们也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了解到金钱是万能的。于是他们开始嘲笑、侮辱、集体排斥贫困的孩子,并对他们实行金钱等不道德的行为。
除此之外,日本作为亚文化流行的主要发源地,很多影视动漫、网络游戏等媒介中宣扬的暴力、情等故事情节和价值观会使思想根基不深的孩子进行模仿。近年来,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学生之间网络和智能手机的利用率直线上升,可以说人工智能为社会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对校园欺凌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总之,唯物辩证法强调“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源”,社会、家庭、学校等方面的因素最终都可以归结到学生个人层面的因素中去。因此要想根治校园欺凌问题,除了国家出台法律、学校制定政策、家长关心陪伴以外,更重要的是需要学生们自身的改变。
四、日本应对“校园欺凌问题”的措施
日本政府以2011年滋贺县大津市发生的校园欺凌自杀事件为契机,于2013年颁布了《校园欺凌防止对策推进法》。其中不仅明令禁止了校园暴力,而且指出学校、家长、社会三方的责任与义务。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