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刻
黄旭华、曾庆存
获2019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文/本刊编辑部
1月10日,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在京揭晓,备受 关注的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授予了两位广东籍的科学 家——
94岁的中国船舶集团所属719所名誉所长、中国工
程院院士黄旭华,85岁的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 员、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曾庆存。
“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
中国工程院院士黄旭华是中国第一代攻击型核潜艇和 战略导弹核潜艇总设计师,被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 正是他带领着我国一批科研人员隐姓埋名,刻苦攻坚,让
中国人有了一柄不再受人威胁的“利剑”。2019年9月17 曰,习近平签署主席令,授予黄旭华“共和国 勋章”。
1926年,黄旭华生于广东海丰县。1958年,我国核潜 艇T .程正式立项,黄旭华秘密赴京,被任命为核潜艇研制 总工程师。此后30年,他始终没有告诉家人工作内容,外 界亲友更是完全不知道他在哪,在做些什么。唯一的联系 方法就是一个编号为145的内部信箱。直到2013年,他的 事迹逐渐“曝光”,亲友们才得知原委。
1988年南海深潜试验,黄旭华曾顺道探视老母,95岁 的母亲与儿子对视却无语凝噎。此时距离他们母子分别已 有30年,62岁的黄旭华也已双_染上白发。黄旭华的父亲 到去世都不知道自己的儿子在做什么。
为了不受外国列强的欺凌,中国人必须研制出自己的 核潜艇,但研制难度极大:没有人见过真正的核潜艇,他 们仅有的实物材料是两只从国外带回来的儿童核潜艇玩具 模型。
即便如此,科研人员也一丝不苟开始了研究。通过 计算、对比,他们发现玩具模型与搜集到的媒体资料数据 吻合,这让所有人都信心大增。研制的每一个环节,几乎 都是一次挑战。当时没有电脑,所有数据只能靠算盘和计 算尺。常常为了一个数据,他们会曰夜不停地计算,争分 夺秒。
终于,在黄旭华和所有工程师的共同努力下,1970 年,中国第一艘攻击型核潜艇下水。1974年8月1曰, 中国第一艘核潜艇被命名为“长征一号”,正式列入海 军战斗序列。至此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 国家。
在科研试验过程中,黄旭华经常身先士卒。1988年,
中国科技财富12020年第I
期
新时刻
某新型号的潜艇在研制最后阶段必须进行极限深度的深潜 试验。深潜试验,风险很大,任何一条焊缝,一条管道,一个阀门,若承受不起海水压力,都会造成艇废人亡。黄 旭华不顾劝阻,执意要求一起进艇下潜。
核潜艇开始是以50米、10米下潜,后来陆续5米、1米 慢慢越潜越深,快到300米时,潜艇顶壳承受着巨大的水 压,多个位置咔咔作响。这样的声音在水下300米深处令人 毛骨悚然。黄旭华镇定自若,指挥试验人员记录各项有关 数据,直至最后胜利。成功后,黄旭华兴奋地拿起笔写了 几个字:花甲痴翁,志探龙宫。惊涛骇浪,乐在其中!黄 旭华亲自下潜300米,成为世界上核潜艇总设计师亲自下水 做深潜试验第一人。
如今,中国核潜艇已经劈波斩浪,遨游在深蓝的大洋 之中,为保卫祖国和世界和平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气象预报事业“泰斗”曾庆存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曾庆 存是我国气象预报事业的泰斗,他在国际上首创了半隐式 差分法,成功用于短期数值天气预报,开启了数值天气预 报应用的先河。如今在数值天气预报模式的支持下,我国 的天气预报整体准确率已经位居世界前列,大大降低了气 象灾害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的损失。因为杰出的成就和贡 献,2016年,联合国世界气象组织授予他该组织的最高奖一国际气象组织奖。
余庆伟是谁1935年,曾庆存出生在广东阳江的一个贫困农民家 庭。1952年,他顺利考入北京大学物理系,之后又响应号 召,改学气象学科。大学毕业之后,曾庆存被选派进人苏 联科学院应用地球物理研究所学习,师从著名气象学专家 基别尔。也是在这里,他取得了在气象领域开展数值预报 的巨大突破。
当时,国外科学家们已经尝试开展数值预报,即根 据大气动力学原理建立描述天气演变过程的方程组,输 人观测资料作
为初值,用计算机数值求解来预测未来天 气。但预报效果并不理想,因为原始方程组包含需要计 算的大气要素变量很多,例如温度、气压、湿度、风 向、风速等等,又包含有涡旋和各种波动的运动过程,计算非常复杂。曾庆存几经失败,苦读冥思,终于悟通 关键所在,首创出“半隐式差分法”数值预报。这项成 果立即在莫斯科世界气象中心应用,预报准确率前所未 有地提升到了61%。自此,数值预报才成为气象预报的 主要方法。
回国后,曾庆存又在气象卫星领域作出了巨大贡献。1974年他发表了长达30万字的专著《大气红外遥测原 理》,为利用卫星进行气象监测打下了理论基础。直到今 天,这一理论都没有过时,确保我国的气象遥感技术处于 全球领先的国家行列。
如今,85岁高龄的曾庆存还坚守在科研一线。只要 身体允许、没有出差,他几乎天天会去大气物理所的办 公室,看看青年科研人的研究进度,听听他们的想法。他 一直在关注青年科研人的成长,为他们取得的每一步成就 而喜。
据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相关负责人介绍,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共评选出296个项目和12名科技 专家,其中: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人:国家自然科学奖46 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45项;国家技术发明奖65项:一等 奖3项,二等奖62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185项:特等奖 3项,一等奖22项,二等奖160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 学技术合作奖10名外籍专家。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表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促进科技与经济深度融 合,为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强 大动力。要筑牢基础研究这一科技创新的根基。要优化科 技创新生态。
要增强科技创新内生动力。
(综合新华社、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0年第丨期I
中国科技财富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