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风吹散白云飞:北京白云观钟鼓楼
与近代佛道之争*
秦国帅
内容提要与一般“晨(东)钟暮(西)鼓”宗教认知不同,北京白云观的钟楼、鼓楼采用的是完全相反的“东鼓西钟”建筑布局。通过围绕此一建筑布局而产生的一则与佛道之争相关的故事,我们可以看出,“东鼓西钟”其实是先秦以降中国城市建筑通行的布局样式,而“东钟西鼓”相对而立的寺庙建筑布局则直到元末明初才正式确立下来;至于以火烧白云观为故事高潮的佛道之争,则本质上是近代民间宗教与全真教以文学创作为工具进行的自我理论宣扬与身份调适,与中国历史传统上的佛道之争并不相同。
关键词白云观钟鼓楼全真教民间宗教佛教之争
作为全真宗师丘处机的瘗骨之所,北京白云观是全真道教研究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宫观之一。事实上,围绕北京白云观,学术界已经做出了非常细致的探讨,尤其是关于清中期以后直至民国时期的著名道士、传戒历史及其自我改革运动。①应该说,这些研究的出现,极大地加深了我们对于北
241*
①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近代中国寺庙概况量化研究”(项目号:20201180042)、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重大课题“近代中国宗教的转型与发展”(项目号:17JJD770006)阶段性成果。
Vincent Goossaert,The Taoists of Peking,1800-1949:A Social History of Urban Clerics,Cam-bridge and London: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2007.中央民族大学尹志华教授围绕北京白云观从王常月传戒开始直到清中期以来的传戒历史、北京白云观藏《龙门传戒谱系》、历代律师方丈监院画像等资料,先后发表了不下10篇文章,如《民国时期的全真道传戒活动考述》,《中国道教》2016年第5期;《清代全真道传戒若干史实再考察》,赵卫东主编《全真道研究》第5辑,齐鲁书社,2016。关于北京白云观民国时期的自我改革运动,华中师范大学的付海晏有极为精彩的研究,参见付海晏《安世霖与1940年代北京白云观的宫观改革———以〈白云观全真道范〉为中心的探讨》,《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13年第1期;
京白云观的了解。在这些研究中,对于白云观的宫观建置及沿革历史,诸位学者虽不专门讨论,但也偶有涉及;至于专门的宫观历史研究,学术界也绝非鲜见,自民国时期的日本学者小柳司气太、吉岗义丰,直至当代学者李养正、张广保、程越等,都对白云观的宫观历史及建筑布局进行过
考察。
①
现今白云观的玉皇殿前,其东南侧为鼓楼,西南侧为钟楼。与当下一般所认为寺庙的“晨(东)钟暮(西)鼓”布局不同,白云观这样一种东侧鼓楼、西侧钟楼的建筑布局就显得比较特殊。无独有偶,对于白云观“东鼓西钟”的对称布局,日本学者吉岗义丰提过一则与之相关的佛(西风寺)、道(白云观)二教相争的传说故事,而中国学者李养正、邓夏等人则
从建筑学的角度进行过分析。
②
不过,就笔者而言,与建筑学意义相比,吉岗义丰所提及的传说似乎从清末民国时期的全真教研究角度来说更为有趣。准此,笔者以吉岗义丰的佛道之争传说为切入点,首先从建筑学角度考察北京白云观“东鼓西钟”布局的现实原因,其次分析这则传说故事的编纂起源及影响,最后借由故事编纂者立场的不同来展示佛道之争背后全真教的自我认知与调适。
一东鼓西钟与东钟西鼓段仲仪
关于钟、鼓的历史起源及其作用,学术界已经进行了相对详尽的考证,认为它们作为乐器,被广泛地应用于中国古代社会的宗庙祭祀、宫室宴享以及古代战争等重要的场合。不仅如此,作为能够播放“八音”中金和革两种声音的乐器,钟、鼓还能与八卦以及八方配合在一起(参见表1)。
《1930年代北平白云观的住持危机》,《近代史研究》2010年第2期;《安世霖的悲剧:1946年北平白云观火烧住持案研究》,《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62辑,2008
年。在此基础上,付海晏以白云观为中心,形成了一部专著,参见付海晏《北京白云观与近代中国社会》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①
小柳司气太
:《白云观志(附东岳庙志)》,东京,东方文化学院东京研究所,1934;吉岗义丰
:《白云观の道教》,新民印书馆,1945;李养正:《新编北京白云观志》,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张广保
:《祖庭与堂下:全真教各宗系的整合》,《金元全真教史新研究》,香港,青松出版社,2008,第21—112页;程越:《全真祖庭白云观在金元时期的沿革》,陈鼓应编《道家文化研究》第23辑,三联书店,2008。
②
邓夏
:《北京白云观源流考与建筑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北京建筑工程学院,2008。3
41西风吹散白云飞:
北京白云观钟鼓楼与近代佛道之争
表1
钟、鼓与八卦、八方的关系
八音埙管鼓笙琴磬钟柷敔八音之材土竹革匏丝石金木八卦坎艮震巽离坤兑乾八方
北
东北
东
东南
南
西南
西
西北
资料来源:徐传武《八卦与八音如何相配
》,《文献》1996年第1期。依照表1中钟、鼓与八卦的对应关系,钟为兑,属阴卦,鼓为震,属阳卦。或许正是由于对钟、鼓各自的阴阳卦象和原理有所了解,至少从《诗经》开始,击鼓进攻成为军事战争中一种的传统
:“钲人伐鼓,陈师鞠旅。
”①至于鸣金,则相应地成为收兵止战的信号,如《荀子·议兵》所说:“闻鼓声而进,闻钟声而退。”
②到东汉时期,规模较大的城市如洛阳已经使用钟声作为宵禁的信号,如崔寔《政论》所说
:“钟鸣漏尽,洛阳城中不得有行者。
”③至于如此规定的原因,还在于钟、鼓在军事战争中的作用:“鼓以动众,钟以止众。夜漏尽,鼓鸣即起;昼漏尽,钟鸣则息也。
”④总而言之,经过细致的考证后,玄胜旭认为
:“在中国古代传统观念中,钟和鼓具有明确而丰富的象征意义及文化内涵,即钟是西、秋、金、兑、阴、退、
息、止等的象征;鼓是东、春、革、震、阳、进、起、动等的象征。
”⑤若上述分析无误的话,按照中国古代的传统观念,如一座城市中分别设有钟楼和鼓楼,钟楼应该位于西方,其功能是司夜,
鼓楼应该位于东方,其功能是司晨,即建筑布局是东鼓西钟,功能区分则是晨鼓暮钟。然而,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直到隋唐时期,中国的宫殿建筑中才真正出现东西
对称分布的钟楼与鼓楼,至于其布局,则正是之前所说的“东鼓西钟”
。⑥直到元朝时,宫殿建筑当中“东鼓西钟”的布局才发生根本改变,如元大都大明殿前钟楼和鼓楼的位置变成了“东钟西鼓”
。不过,到明清时期,宫殿中的钟鼓楼设置逐渐废止,取而代之的是城市中的钟鼓楼对设制度。然
4
41近代史学刊(第22辑)
①②③④⑤⑥
程俊英
:《诗经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第187页。荀况
:《荀子》,方勇、李波译注,中华书局,2011,第237页。崔寔撰,孙启治校注《政论校注》,中华书局,2012,第187页。蔡邕
:《独断》,中华书局,1985,第24页。玄胜旭
:《中国佛教寺院钟鼓楼的形成背景与建筑形制及布局研究》,博士学位论文,清华大学,2013,第10页。
玄胜旭
:《中国佛教寺院钟鼓楼的形成背景与建筑形制及布局研究》,第16页;辛德勇:《隋唐两京丛考》,三秦出版社,2006,第110页。
而,或许是受到元朝“东钟西鼓”布局的影响
,“就城市钟鼓楼的东西方位而言,除了元大都、明清北京的‘南鼓北钟’布局以外,其他城市中‘东
钟西鼓’和‘东鼓西钟’布局都可以见到”
。①换言之,至少对明清时期的一般居民来说,无论是在城市中,还是在宫殿中,“东钟西鼓”或“东鼓西钟”并非一定如此的建筑布局。
然而,与皇家宫殿以及城市的建筑布局不同,到唐武宗时期,中国佛教已经形成了钟楼在东的建筑制度,只不过与钟楼相对而设的并非鼓楼,而多为经藏,即“东钟西经”的布局,如泉州的开元寺、长安的保寿寺以
及西明寺等。
②直到元末明初,中国的佛寺中才开始出现“东钟西鼓”的对称格局,而到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之后,伴随着大规模寺观修建活动
,“东钟西鼓”成为佛寺中固定的建筑布局和制度。
③作为现今北京白云观的前身,天长观在金大定十四年(1174)被诏重修,并得赐名“十方大天长观”。至于其重修后的建筑布局,郑子聃所撰《中都十方大天长观重修碑》称:
前三门榜曰十方大天长观。中三门曰玉虚之门,设虚皇醮坛三级,中大殿曰玉虚,以奉三清,次有阁曰通明,以奉昊天上帝,次有殿曰延庆,以奉元辰众像。翼于东者,有殿曰澄神,翼于西者,有殿曰生真,以奉六位元辰。东有钟阁曰灵音,兼奉玉皇上帝、
虚无玉帝,次
有阁曰大明,以奉太阳帝君,次有殿曰五岳,以奉诸岳帝暨长白山兴国灵应王。西阁曰飞玄,以秘《道藏》
,
兼奉三天宝君,次有阁曰清辉,以奉太阴皇君,次有殿曰四渎,以奉江河淮济之神。
④从上文中可以发现两个事实:第一,作为皇家敕修的道教宫观,天长观的建筑布局遵循了与传统佛教寺庙相同的原则,即“东钟西经”
,而非我们现在所通常以为的“东钟西鼓”
;第二,天长观的钟阁与经阁,并非纯为报时或藏经之用,还肩负着祭祀的功能,因为它们里面供奉着神像。
关于此时天长观的布局,日本学者吉岗义丰在20世纪初访问北京白云
5
41西风吹散白云飞:
北京白云观钟鼓楼与近代佛道之争
①②③④
玄胜旭
:《中国佛教寺院钟鼓楼的形成背景与建筑形制及布局研究》,第27页。玄胜旭
:《中国佛教寺院钟鼓楼的形成背景与建筑形制及布局研究》,第33页。玄胜旭
:《中国佛教寺院钟鼓楼的形成背景与建筑形制及布局研究》,第65—68页。李养正
:《新编北京白云观志》,第741—742页。波浪线为笔者所加,下同。
观时,依据上述资料对其进行过推定复原(见图1)。从复原图中,我们能
够清晰地看到天长观的钟阁与经阁分立于东方与西方。
①不过,当1227年丘处机去世之后,尹志平在天长观(其时受成吉思汗之命改称长春宫)东侧建立了白云观,我们从复原图中亦可以到它的位置。然而,关于此时白云观的建筑布局,限于史料缺乏,我们不得而知。元明易代之后,天长观废坏为墟,而白云观则由于明朝前期诸多帝王而保留下来。明正德十三
图1金十方天长观复原
6
41近代史学刊(第22辑)
①〔日〕吉岗义丰
:《白云观访信录》,汪帅东译,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6,第163页。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