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春秋
庭忠是晚清地方官吏,因受迫害遭流放,在邓颖超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客死新疆;母亲
杨振德幼学中医,凭借行医与从事教师工作维持生计。1910年,6岁的邓颖超离开南宁,跟随母亲一起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先后到广州、上海谋生,后来又辗转到北京、天津求学。
1913年,杨振德在共产党员张星华的介
振德在家为邓颖超完成了小学的课业,在母亲的教导下,邓颖超打下坚固的知识基础。
1915年,邓颖超凭借优异成绩考入直隶女子师范学校(1916年1月更名为直隶第一女子师范学校)预科。1916年秋,12岁的邓颖超(当时用名为“邓文淑”),由预科考入该校本科。
同年底,邓颖超撰写的悼念反袁救国英
史春秋
海钩沉
同年9月16日,邓颖超和周恩来、郭隆真等人携手发起组织天津进步青年团体——觉悟社,成员共20人,男女各半。刘清扬、李毅韬、郭隆真、张若茗、邓颖超、郑漱六、周之廉、张嗣婧、吴瑞燕、李锡锦等10名女青年全部是直隶第一女子师范学校的学生或校友。
此后,邓颖超和周恩来等觉悟社社员在
都倍感自豪。直至晚年,一提到这段往事,邓颖超还感慨地说:“如果可以选择,我还是当老师。”
1920年,邓颖超从直隶第一女子师范学校毕业,成为一名光荣的女教师。
早年求学,邓颖超十分努力学习文化知识,为日后当好一名教师以及后来致力于革命活动打下了良好坚实的基础。她对待练字
文史春
了一会她走上讲台,用清脆的声音开口说道:
“同学们早,你们现在说完了吗?笑完了吗?
还有什么想要说的吗?”短短的几句话把台下
的学生震慑住了,吵闹的声音渐渐消失。
看着学生们安静下来,邓颖超从容地说:
“现在你们不说了,也不笑了,那么我们开始
做早操吧!”“一、二、三、四……”她喊着
响亮的口号,用优美的动作带着全校学生做
还是不要题词了,我就以第一位女老师的名
义,一名普通老师的名义,为学校写一封贺
信吧。随即,她强忍着身体的疼痛,写下
信件:
我作为老教师,因为革命事业的需要在
校工作的时间虽然不长,但始终惦记着我曾
经工作过的学校,并以曾作为实验一小的教
师为荣;就是在艰苦的革命战争年代,也从
文史春秋
史海钩沉
从来不倡导学生对学习点死记硬背。不仅如此,她在教学的时候还会向学生传播爱国主义思想,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校长马千里的女儿6岁时被送到达仁女校就读,其时21岁的邓颖超成为她的老师,她后来回忆起自己的启蒙老师邓颖超时,深情地说,邓老师在教学的时候和其他老师完全不一样,她把黑板放在前面,让学生用桌
补习学校授课。
1923年,以邓颖超为首的进步女青年创办了女星社,其目的是拯救被压迫的女性,邓颖超是女星社的主要负责人之一。为了早日唤醒女性的意识,她们决定用教育的方式。在她为女子的正当权利奔走之时,她的同学张嗣靖因为封建礼教和家庭的压迫含恨去世。好友的去世让邓颖超受到极大刺激,在给好
文史春秋
从补习班毕业,获得了知识,增长了才干。在毕业典礼上,邓颖超希望她们承担起社会
的责任,时时关注女性解放的问题,同时帮助她们脱离苦海。
邓颖超还十分注重对女子的思想教育,她把教学和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增强妇女对现实社会的理解,培养了一大批妇女解放运动的骨干。
邓颖超思前想后,决心马上解决这个现实难题,她对大家说,孩子是革命的后代,应该好好地抚育他们,要想办法解决眼前的困难。段仲仪
1942年春,在邓颖超的提议下,重庆“八办”办了一个托儿互助组,由妈妈们轮流看孩子,后来孩子日渐增多,于是就在附近办起了托儿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