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科学素养评价的原则》
作为一名对教育领域颇为关注的人,我深知小学生科学素养评价的重要性。这就好比我们要衡量一棵小树苗的成长状况,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才能准确判断。
一、全面性原则
小学生的科学素养是个很宽泛的概念,涵盖科学知识、科学探究能力、科学态度等多方面。就拿我朋友家的孩子小明来说吧。小明在学校能背诵好多科学小知识,像地球的公转自转啦,这当然是科学素养的一部分,是科学知识的体现。可这还不够。有一次,学校组织观察小昆虫的活动,小明特别兴奋,他拿着小本子,仔细地记录小昆虫的样子、活动轨迹,还提出好多自己的疑问。这就是他科学探究能力在发挥作用。而且,不管遇到什么困难,他都充满好奇,不轻易放弃,这就是积极的科学态度。所以啊,在评价小学生科学素养的时候,不能只看他们记住了多少知识,得像拼图一样,把各个部分都考虑进去,缺了哪一块都不行。要是只看知识,那就好比只看小树苗的高度,却不管它的枝叶是否茂盛,根基是否牢固。这怎么能行呢?
二、发展性原则
科学小知识小学生正处在快速成长的阶段,他们的科学素养也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我邻居的小女孩小红就是个很好的例子。刚上一年级的时候,她对科学课有点害怕,觉得那些实验器材好神秘。可是随着老师耐心的引导,到了三年级,她已经能自己动手做简单的小实验了。她的变化可真大呀!这就告诉我们,评价的时候不能用一成不变的标准。今天的小红和昨天的小红在科学素养上是不一样的,我们得看到这种成长。这就如同我们不能用成年人的标准去衡量孩子的身高一样。如果一个孩子去年身高是一米二,今年是一米三,虽然可能还没有达到大人的高度,但他在成长,这就是进步。我们在评价小学生科学素养时,要看到他们从昨天到今天的发展轨迹,给他们成长的空间。
三、过程性原则
科学素养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就像我同事的儿子小刚。小刚参加学校的科学兴趣小组,有一个项目是研究植物的生长。他从选种子开始,到每天浇水、观察,记录数据,经历了好几个月。这个过程中,他有成功的时候,比如种子发芽了,他特别高兴;也有失败的时候,有一次不小心水浇多了,植物有点焉了,他很沮丧。但是他从这些过程中学会了很多。如果我们只看最后的结果,比如说植物最后有没有长得特别好,那就忽略了他在这个过程中的收获。我们应该像关注一场旅行的每一个风景点一样,关注小学生在学习科学过程中的每一个步骤,每一个小的成功和失败。这才能真正了解他们的科学素养是怎么形成的。
四、多元性原则
评价小学生科学素养不能只有老师一个声音。比如说在课堂上,同学们之间的互动也很重要。我见过这样的情况,在一个关于浮力的讨论课上,一个学生提出了一种独特的看法,其他同学有的赞同,有的反驳,大家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同学都从别人那里学到了东西。而且家长也不能缺席。有些家长带着孩子去科技馆,在那里孩子看到了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科学现象。家长可以看到孩子在科技馆里的好奇、探索的样子,这也是对孩子科学素养的一种观察。另外,社区也可以发挥作用。社区组织的一些科普活动,孩子参与其中的表现也能反映出他们的科学素养。所以啊,就像一场交响乐,需要不同的乐器共同演奏一样,评价小学生科学素养需要多元的主体参与进来。
五、激励性原则
小学生就像小花朵,需要鼓励才能更好地成长。如果一个孩子在科学课上提出了一个很有创意的想法,哪怕这个想法不太成熟,老师要是能给予肯定和鼓励,那这个孩子就会更有兴趣去探索科学。我记得有个孩子提出了一个关于宇宙飞船新造型的设想,虽然在科学原理上可能有很多问题,但是老师表扬了他的想象力,这个孩子后来对科学课的热情高涨。我们在评价的时候,要像给小树苗浇水施肥一样,用积极的评价去激励他们,而不是总是挑刺儿。
在我看来,小学生科学素养评价要遵循全面性、发展性、过程性、多元性和激励性这些原则。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了解小学生的科学素养状况,并且引导他们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