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的组成》作业设计
一、作业设计意图
【教材分析】
学生通过实验等活动,证明土壤中有水分和空气的存在,从而归纳出土壤的主要成分。应用与拓展“提高土壤肥力的方法”目的是引领学生通过阅读等活动,认识提高土壤肥力的方法。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实验观察、分析现象、得出结论、表达交流、反思评价等科学探究能力;激发学生采集、研究土壤的兴趣;帮助学生树立以事实为依据调整自己的观点,能与他人合作探究、交流分享、贡献自己力量的科学态度。本课重点是认识土壤的主要成分。
【学情分析】
土壤是地球上重要的资源。通常在地球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并能生长植物的疏松层叫做土壤。土壤由岩石风化形成的矿物质、微生物分解产生的腐殖质、土壤生物、水分、空气等组成。
腐殖质是死亡生物体在土壤中经微生物的分解作用而形成的黑褐有机物质。腐殖质中含有植物生长发育所
需要的大多数元素,能改善和增加土壤的肥力。在土壤中腐烂的有机物能给土壤增加营养,疏松土壤,使空气和水更容易进入土壤,为植物的生长创造有利条件。土壤不同于碎石渣,也不同于被海水冲洗干净的细砂,它的本质特征是具有“肥力”。肥力是指土壤为植物生长提供各种养分的能力,具体来说,就是植物生长需要由土壤供给营养物质,如水分、氮、磷、钾等。植物生长还需要有合适的生活环境,如阳光、温度、空气等。土壤既能供给植物生长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又能协调植物与环境的关系。土壤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熟悉的,生活中处处可见,但学生对于土壤的成分并不清楚,这些都为学习本课内容奠定了基础。通过本课学习,达到以下学习目标:
1.能说出组成土壤的主要成分。
2.能说出增加土壤肥力的方法。
【作业结构】
本课作业由知识巩固、动手操作、口语表达和拓展活动四部分组成。
知识巩固和动手操作这两项作业是必做的,知识巩固题目的就是帮学生把本课知识掌握,动手操作题继续探究土壤的组成,同时也为学习下节课做准备。
口语表达和拓展活动是选做作业,前者旨在培养学生爱科学、说科学的良好素养,后者为了激发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兴趣。要求能力强的学生尽力完成,鼓励其他同学在能力范围内能完成就完成,可以二选其一。
【作业总量】
本课作业两个类别:必做和选做,各由两部分组成。
知识巩固(必做)设填空、单选和连线三道题,约5分钟完成;动手操作一道题(必做)约5分钟完成。
口语表达一道题(选做)约3分钟完成;拓展活动一道题(选做)约5分钟完成。
必做题约需用10分钟完成,如果全部完成需用18分钟。
二、具体作业设计
【必做题】
(一)知识巩固
1.填空题
(1)        是生命的重要基础,是珍贵的自然资源。
(2)土壤是由                                          和微生物等组成。
(3)把土壤放入水中,发现有气泡冒出,说明土壤中有       
2.选择题
(1)把土壤拿来烧会闻到一股焦臭味,这是因为土壤中有(  )。
A、水分    B、空气      C、有机质      D、微生物
(2)因为土壤中有(  ),所以很多小动物能生活在土壤里。
科学小知识A、沙      B、黏土      C、空气        D、小石子
(3)下列不能增加土壤的肥力的方法是(  )。
A、秸杆还田 B、粪便沤肥  C、施用有机肥  D、种树
3.连线题
蚂蚁              分解动物、植物的残留体
蜗牛              在土壤中居
老鼠              靠腐烂的生物为生
细菌              是腐殖质的主要来源
植物的茎、根、叶  在土壤中筑窝
蚯蚓              使植物的根更容易伸展,使空气和水更容易进入土壤
(二)动手操作
取来一个透明玻璃杯,倒入半杯水,将一小块土壤放入水中搅拌,待沉淀观察沉淀物。回答:沉淀物可以按颗粒大小分成几层(提示:参考课本第4页的“资料”),从下往上分别是什么?漂浮物是土壤中的哪种成分?
【选做题】
(一)口语表达
将土壤是由什么组成的以及如何增强土壤肥力的知识,讲给父母。
(二)拓展活动
巧用厨余垃圾自制有机肥
厨余垃圾是指我们丢弃不用的剩饭、剩菜、果皮、蛋壳、菜叶、茶渣、骨头等。
请按照下面的方法,利用厨余垃圾自制有机肥。
制作材料:厨余垃圾、塑料袋、塑料小桶等。
制作方法:
1.在塑料袋底扎些小孔(便于液体渗出),将塑料袋放入塑料桶内。
2.将切成小块并去除水分的垃圾放入杯内,搅拌均匀,直至杯满,将盖子盖严,放在阳光下,密闭4—5周进行发酵。(发酵后的有机肥可用来给植物追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