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二十四节气——中国独有的一种历法
第一节:二十四节气的由来
第二节: 二十四节气名称的含义
第三节: 二十四节气歌
  第二章  春雨惊春清谷天——春季的六个节气
第一节 : 立春  乍暖还寒时,万物开始复苏
第二节 : 雨水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第三节 : 惊蛰  春雷乍响,蛰虫惊而出走
第四节 : 春分  草长莺飞,柳暗花明
第五节 : 清明  气清景明,清洁明净
第六节 : 谷雨    雨生百谷,禾苗茁壮成长
          第三章  夏满芒夏暑相连——夏季的六个节气
第一节:立夏  绿树浓荫夏日长
第二节:小满  小满不满,小得盈满
第三节:芒种  东风染尽三千顷  折鹭飞来无处停
第四节:夏至  吃了夏至面,一天短一线
梅雨季节是什么时间
第五节:小暑  盛夏登场,释放发酵后的阳光
第六节:大暑  水深火热,龙口夺食
第四章 秋处露秋寒霜降——秋季的六个节气
第一节:立秋  禾熟立秋,兑现春天的承诺
第二节:处暑  处暑出伏,秋凉来袭
第三节:白露  白露含秋,滴落乡愁
第四节:秋分  秋平分,碧空万里
第五节:寒露  寒露菊芳,缕缕冷香
第六节:霜降  冷霜初降,晚秋、暮秋、残秋
第五章:冬雪雪冬小大寒——冬季的六个节气
第一节:立冬 蛰虫伏藏,万物冬眠第
第二节:小雪 轻盈小雪,绘出淡墨风景
第三节:大雪  大雪深雾,瑞雪兆丰年
第四节:冬至  冬至如年,寒梅待春风
第五节:小寒  小寒信风,游子思乡归
第六节: 大寒 岁末大寒,孕育又一个轮回
第一章 二十四节气——中国独有的一种历法
第一节:二十四节气的由来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中国古代汉族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由于上下五千年历史以来,我国的主要政治、经济、文化、农业活动中心多集中在黄河流域,二十四节气也就是以这一带的气候物候为依据建立起来的。
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多变,故二十四节气对于很多地区来讲只是一种参考。 远在春秋时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仲冬四个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来划分。
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每年运行360度,共经历24个节气,每月2个。其中,每月第一个节气为“节气”,即: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12个节气;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中气”,即: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等12个节气。“节气” 和“中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现在人们已经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视运动,所以节气在现行的公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后不差1~2天。 
第二节  二十四节气名称的含义
从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可以看出,节气的划分充分考虑了季节、气候、物候等自然现象的变化。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是用来反映季节的,是一年四个季节的开始将一年划分为春、夏 、秋、冬四个季节。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从天文角度来划分的,反映了太阳高度变化的转折点。由于中国地域辽阔,具有非常明显的季风性和大陆性气候,各地天气气候差异巨大,因此不同地区的四季变化也有很大差异。
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等五个节气反映气温的变化,用来表示一年中不同时期寒热程度;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四个节气反映了降水现象,表明降雨、降雪的时间和强度;白露、寒露、霜降三个节气表面上反映的是水汽凝结、凝华现象,但实质上反映出了气温逐渐下降的过程和程度:气温下降到一定程度,水汽出现凝露现象;气温继续下降,不仅凝露增多,而且越来越凉;当温度降至摄氏零度以下,水汽凝华为霜。
小满、芒种则反映有关作物的成熟和收成情况;惊蛰、清明反映的是自然物候现象,尤其是惊蛰,它用天上初雷和地下蛰虫的复苏,来预示春天的回归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亦合称“四立”,分别表示四季的开始。“立”即开始的意思。公历上一般在每年的2月4日、5月5日、8月7日和11月7日前后。 “四立”表示的是天文季节的开始,从气候上说,一般还在上一季节,如立春黄河流域仍在隆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