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武士观后感
最后的武士观后感(精选5篇)
《最后的武士》由爱德华·兹威克执导,汤姆·克鲁斯、蒂莫西·斯波、渡边谦、比利·康诺利、托尼·戈德温、真田广之、加藤小雪等联袂出演,下面是精心推荐的关于最后的武士观后感优秀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帮到你!
最后的武士观后感(精选篇1)
电影的时代背景是明治维新——一个对于日本来说绝对不容忽视的历史阶段,全面西化是维新的一个主要主旨。自1854年“黑船事件”日本被迫开国以后,全面渗入的西方文化和资本主义架构的体制与传统的旧体制下的武士文化产生了激烈的冲突。同时日本不甘受制于人,想与各西方列强分庭抗礼,于是西方文明与日本残存的旧文明于19世纪末的日本开始了激烈的斗争。而后来明治维新的`的确确是成功了,日本跻身为世界强国之列。
对于中国人来看,日本曾经是一个多么熟悉和相似的国家,都有着相似的儒家和佛教等东方文化。但是在日后的20世纪两者之间的距离却是那么的遥远。为什么?是当时的中国缺少有识之士?是中国缺少资源?还是我们缺少些什么了?这真的很难回答。突然我想起了一个词——科学技术。电影中武士们对着日本近代新军近乎自杀的万岁冲锋,这简直就像摆在近代火器面前的一场屠杀。落后就要挨打,拳头才是硬道理。所以,我明白了日本人为什么想千方百计的脱亚入欧。因为他们不仅不想被人欺负,他们还想欺负别人。
相对于,清朝的中国,我们也是实行过“维新”,可惜不够百日就流产了。他们也建立过新军队,可是他们的战斗力却怎么也比不上列强。一直到20世纪中期,中国怎么也无法将自己的国家与现代科技磨合起来,一直处于内战和被侵略的阶段。记得台湾作家柏杨说过:“日本人学什么都像,可东西传来中国,就什么都变了样”。其实中国人学东西很快,同时也很聪明,只是当时人们会被一些误解的思想无形的束缚住。中国人受儒家思维影响很深,里面有很多好的思想,也有部分腐朽的思想,同时人们也容易将一些好的东西误解掉。例如:儒家讲求“明哲保身”,这本身就很好,以正确的行为准则来保证自身的名声。可是这经常被一些别有用心的官僚所利用,所谓的“明哲”,在他们的心中早已变成保证自己的私利不受侵害的借口。当时的一国之首慈禧太后就是一个典型例子,动用北洋舰队的军费来为自己修建豪华宫殿,一边独享太平盛世,一边置国家于水深火热之中,这样的国家,怎么维新也是维不出光明的。相比日本,从电影中的描述就可发觉境况就大大不同,统治阶层基本接受西方的先进理念,克服封建旧思维,自上而下地去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
他们表现出的是一种决心,是不甘落后,甘于革新思维,敢于面对自己弱点,得罪反对势力的决心。因为他们相信这是符合历史规律的,有利的。反观当年的清朝,不乏有识之士,可权力只集中于部分无德无能的慈禧之辈手上,就是缺乏改革图强的决心啊!
最后的武士观后感(精选篇2)
电影故事的主要矛盾,以最尖锐的方式--战争展现出来,就是新旧势力的冲突。旧势力,是“顽固不化”的,是“冥顽不灵”的,但是,却是魅力四射的。当工业革命带着政治进步机械的无情的碾压着武士道的时候,当洋大炮带着分皇权订法律驱逐武士道的时候,一个彻头彻尾的“新”人,来自美国的上尉,却被“苟延残喘”的武士道所吸引。武士道,那是土著的信仰,就像印第安人要割下敌人的头皮--Algren深深忏悔敬仰的印第安文化。这也提醒着我们,这是部彻头彻尾的美国片儿...
在改革中,除旧是无法避免的,这是进步所必须的。日本在明治维新后,走上了强国之路,但是就像影片中所表现的一样,武士道并没有被完全抛弃,并没有被埋没。反而从另一个层面上武士道精神被发扬光大了,众所周之,那是军国主义,纳粹。
在而后的战争里,不管日本是侵略还是反侵略,都体现着他们的武士道精神,奋力搏杀,效忠天皇,遵守
纪律,甚至战败剖腹的也不在少数。不管正义还是非正义,我们不得不承认,日本人的骨子有种坚韧不拔,那就是武士道。民族精神支撑着大和,在战后迅速繁荣,走上发达。经济的腾飞自然与他们执着,严谨,遵守,坚韧是分不开的。
影片借主要矛盾,借新旧冲突,要探讨的是传统文化的,说土著文化也好,的继承问题。一个历史悠久的伟大民族,传统文化传统信仰是不能丢的,民族魂都丢了,那还混什么啊?同样的问题也摆在我们的面前。日本腾飞了,美国人有在欧洲的根,这基督那天主。我们呢?封建制度在清朝迎来最后一个鼎盛时期,康熙知道学习、宣扬汉文化,学儒立国。千百年来,儒家学说支撑着中华民族的魂魄。可在封建之后,中国迎来了特殊的状况,内外忧困,封建的戊戌变法救不了中国,压着三座大山的资本主义救不了中国,历史选择了共产主义。就像电影中说的“国家和人一样,有着自己的宿命”,共产主义和儒家所宣扬的大同是多么的相似!似乎千百年来的传统应该继续...但是...学过近代史的都知道,发生了什么,共产主义的“焚书坑儒”。常年的黑暗,让历史的英雄们习惯于斗争,甚至在和平时代也要在枕边掀起斗争才好。斗争之后,百废待兴...一个伟人划了几个圈圈儿,定了一个中心,带着中华民族开始了经济建设的和平时代。
最后的武士观后感(精选篇3)
本来是因为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才去看的《最后的武士》,但看完之后却有无尽的感慨.片中的音乐与画面
的处理无疑是十分出的.但我的心情却不在于此. 当机关把武士和战马打得血肉横飞,就注定武士道精神成为历史,而一段巨大沉重的历史被压缩在150分钟里,我作为个人只能被震撼和感动。
从《最后的武士》一片中我们可以看到,日本传统武士在激荡变化的明治时期的处境。在传统的日本社会,武士处于社会角的最高层,拥有很多的特权。明治维新所带来的激烈变化,莫说是武士,就连普通百姓恐怕一时半日也难以接受。更何况不少的武士亲身策划并参与了倒幕,他们曾对新世界寄予厚望,但倒幕成功之后,他们才发现他们一无所获,一无所有。他们意识到了一个更重要的问题,这个国家再也不需要他们了。
国家跟个人一样,也有她的命运,当一个时代即将被取代,新旧碰撞的结果就是战争。
对此后日本武士频繁的,我们一般理解为武士们所面对的财政问题是最重要的,我们知道他们几乎每个人都欠着一屁股的债。但从《最后的武士》看来,武士所最不满的似乎并不是财政上的困难。此片对此甚至一字未提。《最后的武士》中的武士,和武士的头发是他们尊严的象征,更是他们的生命。要他们解下武士道,剪掉头发,可以视为对他们生命的侵犯。所以胜元的儿子信忠在街上被新军士兵要求除刀削发的时候,宁愿以死一拼。他的反抗是歇斯底里的,却没有用,最终他又不能在这个时候就死去,只有号啕大哭。在之后不久,拯救他父亲胜元的行动中,他终于有机会悲壮地献出他的生命。他是为信仰而死。
当中我觉得最精彩的是武士们第一次出现时,隐约的心跳声混着盔甲的撞击声,还有武士的呐喊声。渐渐的把我也带紧张了;最后的那一句台词:天皇说:“告诉我他是怎么死的?”阿那根说:“我要告诉你他是怎么活的!”我听见的时候都感动的不行了。 在最后一战中,武士们明知道他们肯定赢不了,但还是用一笑就代过,坦然的面想死亡。不死在自己手上就要死在敌人手上
历史潮流浩浩荡荡,热武器终究要取代冷武器,但武士们认为使用热武器是对他们的一种侮辱,故在整场戏中,他们拒绝使用火。随着日本最后一名武士结束了生命,传统的武士道精神也似乎走到了终点。人们觉得这是一顽固而不识时务的傻瓜,而我却打心里欣赏他们,特别是武士对自己信仰的坚定,到死也始终如此。他们的那种傻劲。对生命最大的尊重,莫过于让它结束得有尊严。
日本,是一个武士道精神极强的国家。这种精神,深深融入他们每个人的血液中,成为支撑国家存亡的价值追求。一个国家,在发展中存在着一种强烈的信仰,一种共同的价值观。不管好坏,都是极其具有威力的。武士道,将日本大和民族塑造成钢铁般的民族。这样的精神,是近代乃至当代日本国家建构的基础。
日本武士道精神对于国家建构的影响是通过影响日本男人和女人的性格特点表现出来的。多香是典型传统的日本女性。逆来顺受,知礼尚仪,服从长辈,但柔弱的外表内心一种坚强不屈的个性。日本男人则不拘小节,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为了一个梦想,费尽毕生精力也不足为惜。他们个个强悍无比,有着铁一般的纪
律。这样的男女性格特点,使得整个国家在面临共同敌人抑或是达到共同目标时显得极为团结。女人为了男人,愿意牺牲自我。男人为了国家以及梦想,可以牺牲生命。这样的男人和女人,形成一股合力,推动整个国家的积极建构以及高速运转。
一种民族精神,抑或是狂热的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最基本的特点。 下面我从两个部分来谈谈我对日*化的认识。
第一部分是容易理解的部分。
武士为什么反抗?不是反天皇,而维护武士的精神传承和尊严。当西洋炮进入日本后,武士作为效忠天皇的守卫者,已经无法通过自身的武艺完成保护天皇的任务了。有的武士放下了手中的长刀短剑,而有的武士不甘心放弃自己一直以来信守的准则而走出了皇宫,但他们的出走不是背叛天皇。对他们而言,他们是在维护一直以来传承的武士精神的尊严,所以即便只剩下最后一名武士,他们也要斗争到底。对于一名武士而言,死并不可怕,怕的是受到屈辱;死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体现自己的价值;死并不可怕,因为为保持自己的尊严而死,是生命由凡入圣的光辉途径。
矢野浩二下跪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