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阳·童年·骆驼队》教学及点评
板块一:检查预习,读好语句
师:同学们好,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课文,请大家齐读课题​‍‌‍​‍‌‍‌‍​‍​‍‌‍​‍‌‍​‍​‍‌‍​‍‌​‍​‍​‍‌‍​‍​‍​‍‌‍‌‍‌‍‌‍​‍‌‍​‍​​‍​‍​‍​‍​‍​‍​‍‌‍​‍‌‍​‍‌‍‌‍‌‍​
(生齐读课题)
师:你们有没有注意到黑板上老师所写的课题和你们书上的课题不太一样?
生:黑板上的课题没有小圆点儿​‍‌‍​‍‌‍‌‍​‍​‍‌‍​‍‌‍​‍​‍‌‍​‍‌​‍​‍​‍‌‍​‍​‍​‍‌‍‌‍‌‍‌‍​‍‌‍​‍​​‍​‍​‍​‍​‍​‍​‍‌‍​‍‌‍​‍‌‍‌‍‌‍​
师:你观察得很仔细​‍‌‍​‍‌‍‌‍​‍​‍‌‍​‍‌‍​‍​‍‌‍​‍‌​‍​‍​‍‌‍​‍​‍​‍‌‍‌‍‌‍‌‍​‍‌‍​‍​​‍​‍​‍​‍​‍​‍​‍‌‍​‍‌‍​‍‌‍‌‍‌‍​。是的,老师所写的课题,三个词语之间没有这个小圆点。谁知道这个小圆点叫什么名字?
(生沉默)
师:对于你们来说,这可能是个新的知识点,老师来告诉大家,它叫“间隔号”。顾名思义,间隔号可以起到什么作用呢?
生:把词语隔开读。
师:既然是起到了隔开的作用,那么我们在读这个题目的时候,就要读出停顿、读出节奏、读出韵律,读出隔开的感觉。请同学们再来读课题。冬阳照片
(生齐读课题,有明显变化。)
师:你回想一下,有没有在其他文章的题目里见过间隔号呢?
生:《七律·长征》。
师:好极了!我们在诗词的词牌和名字中见过间隔号。
生:有的外国人的名字中也有间隔号。
师:是的,有的外国人的名字是用间隔号隔开的,前面的表示名,后面的表示姓。还有吗?
(生摇头)
师:有一些散文或者诗歌的名字中也会用到间隔号。间隔号表面起到的是间隔作用,但是其实,间隔的词语
之间内在又有着密切的联系。例如《冬阳·童年·骆驼队》,一读到这个题目,你的脑海中就会浮现出怎样的画面呢?你能用一两句话来说说吗?
生:在童年的一个冬天,一骆驼队在行驶着。
师:(笑了)万事开头难,你是第一个发言的,首先我要为你的勇气点赞。但是大家认真听,他的这个表达是否合适。
生:不应该用“行驶”,而应该用“行走”。
生:应该是“骆驼队缓缓地走来了”。
师:(竖起大拇指,进一步引导)“行走”比“行驶”用得准确,而“缓缓地走来了”比“行走”用得生动、有画面感。再想想,“在童年的一个冬天……”我们平时这么讲话吗?应该怎么说?
生:童年的一个冬天,太阳暖暖地照着,骆驼队缓缓地走来了。
师:非常好!这样的语言通顺,而且还有画面感。我们今天学习的这篇课文,讲述的就是冬阳下,骆驼队来到“我”家的门口发生的事情。课中有一些生字词,我们来认一认,读一读。(出示PPT)生:寂寞、沙漠。
(强调区分同音形近字,指导学生读好含有这两个词语的句子)
生:棉袄、袍子。(强调形声字,区分“袄”和“袍”,指导学生读好含有这两个词语的句子。)
生:毡帽、卸煤、交错、傻事、驼绒、咀嚼。(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自信、读出停顿)
师:注意,“咀嚼”的“嚼”是个多音字,它还读———
生:jiao。
师:什么时候读“ju佴”,什么时候读“jieo”呢?有什么规律吗?生:“ 嚼东西” 的时候读“jiao”,“咀嚼”的时候读“jue”。
师:那“咀嚼”和“嚼东西”是不是一个意思呢?为什么读音不一样呢?
生:这个字单个读的时候念“jiqo”,组成词语的时候念“jue”。
师:如果是这样,那你看这个词语应该怎样读———咬文嚼字。(小结)“咀嚼”和“嚼”是一个意思,只是“咀嚼”是书面用语,而“嚼”更为口语化,而绝大多数情况下“嚼”只有和“咀”组合在一起的时候才读“ju佴”,其他时
候都读“ji佗o”;当然,它还有第三个读音“ji伽o”,不常用,但是这三个读音居然在我们要学的这一篇课文中都出现了。谁来读读课文中的句子?(出示PPT,指名读。)
生:我站在骆驼的面前,看它们咀嚼的样子: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