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关于行为的说法正确的是( AB  )
A 刑法惩罚盗窃罪、抢劫罪、罪、故意杀人罪的规定属于禁止规范
B 刑法惩罚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逃税罪的规定属于命令规范
C 不作为行为不存在因果关系问题
D 不作为就是行为人没有作出任何举动
答案解析:盗窃、抢劫等罪通常由作为方式构成,其背后的规范是禁止规范,故A对。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逃税罪分别要求行为人负有履行生效判决裁定的义务、纳税的义务,不履行义务时构成犯罪,故其背后规范是命令规范,B正确。不作为的因果关系参见教材79-80页,C错。不作为只是应为而不为,并非什么也不做,故D错。
2、下列关于不作为说法正确的是( ABCD  )
A、行为人因为不履行抚养义务而构成遗弃罪,属于纯正的不作为犯
B、行为人以消极的身体动作违反刑法的命令规范而构成犯罪的,属于纯正的不作为犯
C、行为人以消极的身体动作违反刑法的禁止性规范而构成犯罪的,属于不纯正的不作为犯
D、行为人的身体动作是消极的还是积极的,是相对于刑法的规范而言的,因此,行为人在战时驾飞机逃避服兵役,构成逃避兵役罪的,仍然是不作为犯。
答案解析:遗弃只能由不作为构成,A正确。行为人以消极的身体动作违反刑法的命令规范,这是一种不作为行为,而其背后的规范是命令规范,也就是该罪只能以不作为方式构成,所以行为人构成纯正的不作为犯,B正确。C与B相反,违反的是刑法的禁止性规范,说明该罪通常由作为形式构成,而现在行为人以不作为的方式构成,故成立不纯正的不作为犯。D正确,因为不作为并不是指什么都不做,只是不做法律所要求的事,因此行为人的身体动作是消极的还是积极的,是相对于刑法的规范而言的。
3、关于不作为犯罪,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 (BCD) 
A、甲在车间工作时,不小心使一根铁钻刺入乙的心脏,甲没有立即将乙送往医院而是逃往外地。医院证明,即使将乙送往医院,乙也不可能得到救治。甲不送乙就医的行为构成不作为犯罪
B、甲盗伐树木时砸中他人,明知不立即救治将致人死亡,仍有意不救。甲不救助伤者的行为构成不作为犯罪
C、甲带邻居小孩出门,小孩失足跌入粪塘,甲嫌脏不愿施救,就大声呼救,待乙闻声赶来救出小孩时,小孩死亡。甲不及时救助的行为构成不作为犯罪
D、甲乱扔烟头导致所看仓库起火,能够扑救而不救,迅速逃离现场,导致火势蔓延财产损失巨大。甲不扑救的行为构成不作为犯罪
答案解析:A选项,只有行为人履行义务可以避免结果发生的情况下,不作为才可能成立犯罪,而A项中即使将乙送往医院,乙也不可能得到救治,所以不成立不作为犯。B选项,行为人基于先行行为产生了救助义务,“明知不立即救治将致人死亡仍有意不救”的表述意味着具有结果回避的可能性,具有救助义务且可能履行义务的情况下不作为,导致死亡结果发生,应认定为不作为的故意杀人罪。C选项,甲带小孩出门,负有保护小孩安全的义务,在小孩遇到危险时负有救助的义务,其不履行作为义务,是不作为犯。D选项,甲负有看护仓库的职责,在起火能够扑救时,其负有阻止危害结果发生的义务,其不履行义务反而逃跑,是不作为犯。因此BCD正确,应选。
4、关于不作为犯罪的认定,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
A、消防员甲某因着急赶约会在救完一处火灾后下班回家时没有脱掉制服,路过某地时,恰遇火灾,甲某想自己已经下班了,就没有参加火灾的救助工作,甲某的行为构成不作为的渎职犯罪
B、扳道工乙某在值班时被抢匪捆绑,这时一辆火车经过,因没有将岔路扳开而导致火车出轨倾覆,扳道工乙某构成不作为犯罪
C、起重机操作工丙某在起运工件时,因旧患突发而休克,致使起重机失去控制,造成九人伤亡的严重事故,丙某的行为属于意外事件,不构成不作为犯罪
D、扳道工丁某收到一封恐吓信,上面称下午经过的某次列车不允许丁某按时进行扳道工作,否则其家人性命就不保,丁某迫于压力而未按时扳道,导致火车相撞的事故发生,丁某属于被胁迫,其行为不构成不作为犯罪
答案解析:关于A选项。不作为是相对于作为而言的,指行为人负有实施某种积极行为的特定的法律义务,并且能够实行而不实行的行为。本题中,消防员甲因已经下班没有职务上、业务上的义务,所以不构成不作为犯罪。因此,A选项的说法错误。关于B选项。扳道工乙某在值班时被抢匪捆绑,这时一辆火车经过,因没有将岔路扳开而导致火车出轨倾覆,此时扳道工没有履行能力,不构成不作为犯罪。因此,B选项的说法错误。关于C选项。起重机操作工丙某在起运工件时,因旧患突发而休克,致使起重机失去控制,造成九人伤亡的严重事故,丙某的行为属于意外事件,不构成不作为犯罪。因此,C选项的说法正确。关于D选项。扳道工丁某尽管受了胁迫,但是仍然具有作为的义务,有能力履行而没有履行,构成不作为犯罪。因此,D
选项的说法错误。
5、下列与不作为犯罪相关的表述,哪一选项是错误的?(D)
A.保育员甲带领14名幼儿外出,途中幼儿乙掉入路旁约80公分深的粪池,甲立即大声呼救,但是并没有跳入粪池救人,等附近农民过来时幼儿乙已经死亡。甲构成不作为犯罪。
B.甲与乙为夫妻,甲与丙通奸,乙知道后非常气愤并对甲声称要死给甲看。有一天,乙当着甲的面喝下剧毒农药后,甲置之不理,十分钟后乙被邻居发现送医院,但因丧失了最佳抢救时间无法救治而死亡。甲构成不作为犯罪。
C.甲搭乘大篷车时,因醉酒从车上摔了下来,满脸是血,昏迷不醒,当时,某派出所副所长乙正巧开警车路过出事现场并下车询问,在司机等人的多次要求下,乙不肯用警车将甲送往医院,乙最终因抢救不及时而死亡。甲构成不作为犯罪。
D.甲因为超速驾车刹车不及撞倒行人乙后,为逃避法律制裁,将乙搬到路边的草丛里后逃走,致使乙因得不到救助而死亡。甲只构成交通肇事罪,不构成不作为的故意杀人罪。
答案解析:保育员职务上的要求,负有救助义务,A正确。B选项正确,夫妻间有法定的救助义务。C选项,警察当值期间有救助义务,故正确。D选项中,甲因为先前的肇事行为使乙处于死亡危险状态之中,能救而不救,主观上放任被害人死亡,构成不作为的故意杀人。
6、下列犯罪行为中,属于纯正不作为犯的是(B )。
A.甲过失致陈某重伤后拒不送医,致其死亡
B.乙对严重残疾的儿子拒绝抚养,致其冻饿身亡
C.丙对自己负责维修的锅炉不维修,致锅炉爆炸
D.丁过失引起火险后,不予扑灭,酿成火灾
答案解析:A是过失致人死亡罪,可以以作为方式构成,所以是不纯正的。B是遗弃罪,是纯正的不作为犯。C初略判断是爆炸罪,是不纯正的。D是失火罪,是不纯正的,可由作为构成,比如在加油站抽烟。
7、下列关于因果关系的说法哪项是正确的?(A )
A 因果关系是一种客观联系,其存在与否与行为人主观上能否预见无关;
B 具有因果关系,行为人就应当对该结果负刑事责任;
C 一个危害结果不可能由数个危害行为造成;
D 行为人的行为介入第三者或者被害人的行为才发生结果的,行为人的行为与结果之间当然就不可能存在因果关系
答案解析:认定因果关系不等于认定刑事责任,B错误。一个危害结果完全可能由数个危害行为造成,哲学上所讲的一因一果、多因一果、一因多果、多因多果等现象,在刑法上同样存在,所以C错误。行为人的行为介入第三者或者被害人的行为才发生结果的,行为人的行为与结果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要结合原先行为对结果发生的作用力大小、介入因素的情况等具体判断,D错误
8、下列哪些情况认为具有因果关系?(BCD) 失火罪
A 甲希望乙在交通事故中死亡,出资赞助乙乘飞机周游世界,乙果真在途中遇空难而死亡;
B 甲为了替自己遭到杀害的女儿报仇,在罪犯被押赴刑场执行死刑的途中,乘人不备将该罪犯砍死;
C 甲遭遇乙某,在乙某的紧追之下,甲不幸失足跌入悬崖摔死;
D 甲用刀扎伤乙某,当时地处深山,甲背乙走了两天两夜才赶到最近的一家医院,到医院之后,乙才因为失血过多而死亡
答案解析:甲资助乙乘飞机周游世界的行为根本就不是危害行为,自然也谈不上因果关系的问题。
9、关于刑法上的因果关系,下列哪一判断是正确的?(D)
A、甲开射击乙,乙迅速躲闪,子弹击中乙身后的丙。甲的行为与丙的死亡之间不具有因果关系
B、甲追赶小偷乙,乙慌忙中撞上疾驶汽车身亡。甲的行为与乙的死亡之间具有因果关系
C、甲、乙没有意思联络,碰巧同时向丙开,且均打中了丙的心脏。甲、乙的行为与丙的死亡之间不具有因果关系
D、甲以杀人故意向乙的食物中投放了足以致死的毒药,但在该毒药起作用前,丙开杀死了乙。甲的行为与乙的死亡之间不具有因果关系
答案解析:根据因果关系认定的条件说,当行为与结果之间存在着没有前者就没有后者的条件关系时,前者就是后者的原因。A选项中,甲开射击乙,乙躲闪而击中乙身后的丙。虽然甲不存在杀害或者伤害丙的故
意,但如果没有甲开的行为,则不会出现丙被射中的后果,因此甲的行为与丙死亡的结果之间存在没有前者就没有后者的条件关系,因此甲的行为与丙的死亡之间具有因果关系,A选项错误,不当选。B选项中,甲追赶小偷乙,甲的行为具备正当性,不具备使危害结果发生的客观依据,因此甲的行为与乙的死亡之间不具有因果关系,B选项错误,不当选。在数个行为导致一个结果的情况下,如果除去一个行为结果将发生,除去全部行为结果将不发生,则全部行为都是结果发生的原因。C选项就属于上述情形,因此应认定甲、乙的行为与丙的死亡之间均具有因果关系,C选项错误,不当选。D选项中,丙开杀死乙属于异常、独立发生作用的介入因素,因此阻断了甲杀人行为与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因此甲的行为与乙的死亡之间不具有因果关系,D选项正确,当选。
10、关于刑法上因果关系的判断,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B)
A、甲为抢劫而殴打章某,章某逃跑,甲随后追赶。章某在逃跑时钱包不慎从身上掉下,甲拾得钱包后离开。甲的暴力行为和取得财物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B、乙基于杀害的意思用刀砍程某,见程某受伤后十分痛苦,便将其送到医院,但医生的存在重大失误,导致程某死亡。乙的行为和程某的死亡之间没有因果关系
C、丙经过铁路道口时,遇见正在值班的熟人项某,便与其聊天,导致项某未及时放下栏杆,火车通过时将黄某轧死。丙的行为与黄某的死亡之间存在因果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