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三校名师刑法测试题及答案
刑法课后练习50道
一、单项选择题
A.司法解释也具有法律效力,当司法解释与立法解释相抵触时,应适用新解释优于旧解释的原则
B.立法解释可以进行扩大解释,司法解释则不能
C.类推解释违反罪刑法定原则,但其结论没有超出国民预测的可能性
D.依据《刑法》的相关规定,有意诬告陷害他人构成诬告陷害罪,但检举失实就不构成诬告陷害罪。这是适用反对解释得出的结论
2.关于罪刑法定原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依据行为当时有效的法律定罪处罚是“可预知原则”的当然要求
B. 允许扩张解释但禁止通过类推解释刑法追究刑事责任,不过立法解释的效力与法律相同,所以,立法解释可以作出类推解释的结论
C. 将侵犯通信自由罪中的信件解释为包括,属于扩张解释
D. 刑法第329条规定了抢夺、窃取国有档案罪,对于抢劫国有档案的的行为当然可以认定为抢夺国有档案罪
3.关于特殊主体,下列哪一项说法不正确?( )
A.特殊主体的犯罪意味着没有该特殊主体身份的人不可能构成该罪的实行犯,但是可以构成帮助犯或者教唆犯
B.组织、领导参加黑社会组织罪的组织者,具备特殊主体的身份
C.一个小伙子在酒吧庆祝他14周岁生日的聚会上与别的顾客发生争执,打死了其中一个人,他不负刑事责任
D.汪某(16周岁)被盗窃惯犯朱某胁迫,于某日深夜潜入某公司内盗窃价值5万的汽车配件(案发后如实供述其盗窃事实且积极退赃),对汪某不追究刑事责任
4.下列选项中的行为人属于限制行为能力人的是:( )
A.在公司年会上,甲明知自己酒量不好,多喝会失态且会发酒疯的情况下,依然喝了一瓶高度白酒,然后甲开始神志不清,用酒瓶打伤同事并砸坏酒店大量财物
B.已满18周岁的大学生乙,盗窃了同寝室同学手机、MP4以及PSP
C.14岁的丙逛珠宝店,对于店员给她拿的项链不满意,一直用手势比划向店员描述,在店员转身为其寻时,迅速将两条珠宝项链藏进口袋
D.丁患有间歇性精神病,一天深夜骑摩托抢夺作案,刚夺过一路人手提包时突然一声霹雷诱发丁的精神病发作,其失控将路人打成重伤
5.下列关于刑法上的因果关系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深夜甲尾随妇女胡某,待其行至没有路灯的路段时欲将其强行奸淫,胡某拼命反抗,结果不慎跑到马路中央并被过往的车辆撞死。则甲的行为与胡某的死亡存在刑法上的因果关系
B.乙开射击毛某,没有击中,但毛某素来胆小,被声惊吓以致死亡。则乙的行为与毛某的死亡不具有
刑法上的因果关系
C.丙将房某打成重伤,房某被送到医院后,医生诊断认为其伤势已致命需要立即手术。但就在医院要对房某实施手术之际,当地发生地震,房某被震落的吊灯砸死。则丙的行为与房某的死亡不具有刑法上的因果关系
D.丁将姚某约到山上并欲将其杀害,对其一顿暴打后,丁见其失去知觉,以为其已经死亡,便自行下山。但姚某在一段时间后醒来,因受伤而精神恍惚,在下山时不慎摔死。则丁的行为与姚某的死亡具有刑法上的因果关系
6.关于正当防卫,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某日晚,甲见一个男青年正在偷其弟弟的钱包,便上前制止,被其殴打被迫还手。在对打中,下班后着便装的警察经过,见此情形抓住甲的手,但未表明自己的身份,甲以为是男青年的帮手,拔刀刺伤警察的腿后逃走。甲的行为属于假想防卫
B.某日晚,乙从亲戚家回来,在路过一偏僻处时,跳出一个男青年挡住去路欲抢劫。乙扭头就跑,但是被男青年紧紧追赶,慌乱之中捡起路边的一块板砖朝男青年打去,男青年应声倒地。乙立即向派出所投案,
经检查,男青年已死亡。乙的行为不属于防卫过当
C.丙遭到其认识的一男青年抢劫,丙将其打倒在地后,考虑到该男青年作恶多端,危害乡里,于是把他扔进附近的河里,后男青年溺水身亡。丙的行为属于防卫过当
D.丁和同事激烈争吵之后,见同事提着一把菜刀往自己家的方向走来,认为同事前来报复,便躲在墙角,待同事经过时,丁突然出来用砖块猛击同事的头部,致其重伤。丁的行为不构成正当防卫
7.下列关于教唆犯说法正确的是:( )
A.甲欲杀死乙,将投了毒的咖啡让公司同事丙拿给乙,丙实际上已经偷偷看到了投毒过程,知道咖啡有毒,但仍然将咖啡拿给了乙,并造成了乙的死亡。甲构成故意杀人罪的间接正犯,而非教唆犯
B.甲教唆乙抢夺路人财物,乙在实施抢夺过程中遭到被害人的阻挡,便使用暴力抢劫了财物。虽然乙实施了抢劫犯罪,但甲应在抢夺罪的限度内承担刑事责任,而不属于教唆未遂
C.甲为刑满释放人员,好逸恶劳,教唆乙去实施盗窃,并将如何撬门压锁等“技术”传授给乙,乙并未实施盗窃行为。则甲不构成犯罪
D.甲教唆未成年人乙吸食,但乙并未吸食,则甲不构成犯罪
8.以下关于共同犯罪的表述,说法不正确的是哪项?( )
A.甲命令乙引诱丙盗窃他人财物,丙同意,甲和乙之间也是共犯关系
B.甲约乙共同报复丙,二人将丙打成重伤,但无法查清是谁的行为造成重伤,二人仍然成立共同犯罪
C.甲以为乙已经17周岁(实际不满15周岁),教唆乙盗窃价值2万多元的财物,二人成立共同犯罪
D.甲值班时以为不会出事,擅自早半小时离开岗位回家睡觉,结果乙偷偷进入仓库,盗走单位财物,甲、乙二人不成立共同犯罪
9.依据《刑法》的相关规定,下列选项中不构成犯罪既遂的是:( )
A.甲在一个众集会上发表分裂国家的言论,被众轰下台
B.乙想报复同事郭某,向老板谎称郭某将公司机密卖给对手公司,郭某被老板开除
C.丙欲拐卖村里小孩,以糖果将小孩引诱到自己家里,在准备卖给下家的过程中被抓获
D.丁在某夜晚一小巷里拦路抢劫,由于未抢到财物,愤而将受害人打成重伤
10. 关于累犯,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
A.甲因故意伤害罪被判七年有期徒刑,刑期自1990年8月30日至1997年8月29日止。甲于1995年5月20日被假释,于1996年8月25日犯交通肇事罪。甲构成累犯
B.乙因盗窃罪被判三年有期徒刑,2002年3月25日刑满释放,2007年3月20日因犯盗窃罪被判有期徒刑四年。乙构成累犯
C.丙因危害国家安全罪被判处五年有期徒刑,1996年4月21日刑满释放,2006年4月20日再犯同罪。丙不构成累犯
D.丁因失火罪被判处三年有期徒刑,刑期自1995年5月15日至1998年5 月14日。丁于1998年5月15日在出狱回家途中犯故意伤害罪。丁构成累犯
11.下列对于自首的认定,哪项说法正确?( )
A.甲某唆使其子乙某谋杀了仇人,事后乙某主动到派出所投案,将杀人的罪责揽到自己一个人身上。乙某
属于主动投案,成立自首
B.丙某作为某案件的证人接受公安机关调查,被问及自己是否有什么要说的时候,其又如实交代了自己2年前曾抢夺笔记本电脑的犯罪事实。丙某属于自首
C.丁某因盗窃罪被公安机关拘留,在审讯的过程中,丁某还主动交代了1年前自己盗窃某银行保险柜的犯罪事实。对于其主动交代的这一犯罪事实,丁某成立自首
D.戊某被害人李某后主动到公安机关交代问题,其老实交代了犯罪的全过程,但是坚持认为自己并没有违背被害人的意志,不构成罪。戊某不成立自首
12. 关于缓刑,下列哪一选项是错误的?( )
B.对于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分子,不适用缓刑
C.对于数罪并罚但宣告刑为3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可以适用缓刑
D.虽然故意杀人罪的法定最低刑为3年有期徒刑,但只要符合缓刑条件,仍然可以适用缓刑
13. 关于假释,下列哪一选项是错误的?( )
A.甲系被假释的犯罪分子,即便其在假释考验期内再犯新罪,也不构成累犯
B.乙系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分子,对乙不能假释
C.丙因犯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二年,缓刑三年。缓刑考验期满后,发现丙在缓刑考验期内的第七个月犯有抢劫罪,应当判处有期徒刑八年,数罪并罚决定执行九年。丙服刑六年时,因有悔罪表现而被裁定假释
D.丁犯抢劫罪被判有期徒刑九年,犯寻衅滋事罪被判有期徒刑五年,数罪并罚后,决定执行有期徒刑十三年,对丁可以假释
14. 下列哪项情形不应以交通肇事罪一罪论处?( )
A.甲在肇事致被害人死亡后,为逃避法律追究,有意破坏现场、毁灭证据,将被害人尸体扔到桥下
B.乙违反交通规则将一过马路的小学生(该孩子为乙仇人的儿子)撞倒后,发现该小学生是仇人的儿子遂又将其拖行100多米欲致其死亡,但经法医鉴定小孩被撞后已当场死亡
C.交通肇事后,乘车人丙指使司机逃逸,致使被害人因得不到救助而死亡
D.丁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造成公共财产直接损失,并且负事故主要责任,无力赔偿部分为40万元
15. 2009年11月,苏某伙同他人在福建省某市通过互联网购买到杨某等3人的银行卡信息资料。11月8日,苏某伙同他人利用上述资料,开通涉案银行卡的电话支付功能,进而冒用该3张卡,通过网络进行消费,造成被害人损失共计5万余元。苏某等人的行为构成:( )
A.妨害信用卡管理罪
B.骗取贷款、票据承兑、金融票证罪
C.窃取、收买、非法提供信用卡信息罪
D.信用卡罪
16.2008年4月至2010年4月两年间,甲、乙等13人以“合作托管造林”的名义成立了万林木业有限公司。该公司以“零风险”、“高回报”、“银行监督”等诱人承诺,吸引了大量投资者加入,遍及吉林、辽宁等11个省、市、自治区,销售林地42万余亩,净销售额达16.8亿余元,其中25%返给了分公司,作为各级销售人员的提成及费用开支,从而形成自上而下的逐级按销售业绩比例提成的销售模式。甲、乙等人构成:( )
A.非法经营罪
B.集资罪
C.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
D.组织、领导传销活动罪
17. 甲认识到自己的所有物在国家机关管理之中,但以为可以随时擅自取回该物便擅自取回该物。对此正确说法是?( )
A. 甲是事实认识错误,不具有盗窃故意
B. 甲是违法性认识错误,具有盗窃故意
C. 甲是事实认识错误,具有盗窃故意
B. 甲是违法性认识错误,不具有盗窃故意失火罪
18.下列关于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在走私的过程中,暴力抗拒检查的,应当以走私罪与妨害公务罪数罪并罚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