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诊治多病致面红案
作者:薛蓓云 李小荣 赵雪 龚雪梅
来源:《中国社区医师》2016年第18
        案例简介
        患者,男,62岁,2016红案31日初诊。形貌:体中偏胖,面红如醉,唇暗,颜面略肿,下眼睑略肿。
        主诉:面红伴火辣不适感半年。
        现病史:近半年来颜面潮红如醉酒样,伴颜面火辣不适感,火辣灼热感为阵发,无明显瘙瘁,无丘疹,无脱屑。在当地中医院内服中药及外用药物后无改善,无头晕及胸闷、心慌。平素胃纳可,进食后感右中腹胀满,无明显嗳气、泛酸及恶心,大便调,尿偏黄,夜寐欠佳。
        既往史:原发性高血压史5年,冠心病史4年,有冠脉支架手术史,目前服用培哚普利引哒帕胺片、可定(瑞舒伐他汀钙片)、阿司匹林、泰嘉等药。30岁时有结核性胸膜炎病史。否认糖尿病史,无烟酒嗜好。
        查体:血压183/98mmHg,心率77/min,面红唇暗,舌质红,无齿印,舌苔中后白腻,脉弦。手、耳有暗红残留冻疮印痕,双下肢2水肿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正常,尿常规正常。
        选方:真武汤合半夏厚朴汤加荆芥、防风。
        处方:茯苓10g,炒白芍15g,白术10g,制附子6g,姜半夏15g,厚朴10g,紫苏10g,防风15g,荆芥10g,生姜3片,红枣6枚,7剂,水煎,1剂服2d
        医嘱:勿受寒、勿劳累、多休息;继续服用心血管类西药,并加强血压的监测。
        2016314日第二诊 药后面部火辣感好转,近半个月火辣感1次,面红仍如前,食后右中腹胀满好转,小便仍偏黄,夜寐好转。血压166/95mmHg,心率78/min,舌脉同前,双下肢水肿减轻。
        处方:守方加生牡蛎20g,怀牛膝30g7剂,水煎服,1剂服2d
        2016330日第三诊 患者面红明显减轻,面部火辣感已无,偶有紧绷感,纳眠可,无腹胀,大便正常,小便偏黄。血压153/90mmHg,心率78/min。舌质淡红,舌苔白润,脉弦,脉较前有力。双下肢水肿好转。
        处方:守上方去荆芥、防风加龟甲15g,黄柏10g,知母10g7剂,水煎服,1剂服2d
        2016420日第四诊 面红较轻,但激动后面红,昨日日晒后面部略有火辣感,无紧绷感,纳眠可,无腹胀,大便正常,小便转淡。血压142/85mmHg,心率78/min,舌质暗红,舌苔白润,脉弦有力。双下肢略浮。
        处方:守上方加仙灵脾10g10剂,水煎服,1剂服3d。嘱服完药后停药观察。
        赵雪:老师如何看待这个患者的面红、冻疮及双下肢水肿?
        带教老师 这三者在这个患者身上表达的内涵是一样的,在病史采集时发现患者入冬即生冻疮,春天慢慢变好,每年如此。患者首诊时已是阳春三月而冻疮依然可见,尚未完全消退,表露出患者阳虚内寒的本质。患者双下肢水肿已有多年而未在意,之后颜面略肿及双下眼睑略肿,近半年出现面红不适乃是渐进性过程,三者均是阳虚水泛的表达。
        龚雪梅:请老师谈谈本案的辨治思路?
        带教老师 患者的是分步的。
        第一步,面红、火辣感,有传统中医戴阳证的特点,从六经的角度来看亦属少阴虚火上炎。本案真武汤证比较好理解,面红、火辣感还考虑兼夹有风邪的皮炎,患者有腹胀、苔腻,故合用了半夏厚朴汤。
        第二步,火辣感缓解,去除祛风散邪的荆芥、防风。
        第三步,采用温潜法以巩固疗效。
        赵雪:临床常用的温阳方有四逆汤和真武汤,这两方如何选用?还需要与哪些方证进行鉴别?
        带教老师 四逆汤作为经典的回阳救逆剂,适用于以下利清谷、四肢厥冷、脉微欲绝为特征的急危重症。现代药理研究发现其有强心、抗休克、抗心律失常、扩张血管及提高耐缺氧等能力。
        真武汤作为经典的温阳利水方,适用于以精神萎靡、畏寒肢冷、脉沉细无力、水肿为特征的疾病。真武汤现代药理研究发现其有增强心肌收缩力、利尿、改善微循环、中枢性镇痛及调节内分泌等作用。
        本案真武汤证与苓桂术甘汤证需要鉴别。两方均能水饮,但后者是苓桂剂的水饮证,故常有气上冲胸、心下逆满等症,且发病甚急,常因为精神刺激诱发,过后则安好无事。真武汤证是苓附剂的水饮证,故常有恶寒、精神萎靡、脉沉微弱、腹满腹痛、四肢沉重疼痛等症。
        龚雪梅:本案除了与苓桂术甘汤证需要鉴别外,面红如醉还需要与《金匮要略》苓甘五味姜辛夏杏加大黄汤鉴别吗?临床上面红如醉还有哪些方证需要重视?
        带教老师 苓甘五味姜辛夏杏加大黄汤的主症也可有面红如醉,尤其是颜面略肿,但该方证通常有咳逆而无脚肿,以此为鉴。
        临床上面红如醉的病因来源非常复杂,除了以上提到的真武汤、四逆汤、苓桂术甘汤、苓甘五味姜辛夏杏加大黄汤等方证外,还有桂枝茯苓丸、桃核承气汤、调胃承气汤、血府逐瘀汤、荆芥连翘汤、三黄泻心汤、葛根芩连汤、黄连阿胶汤、三黄四逆汤、封髓潜阳丹、通脉四逆汤等方证。还要注意到病情的混杂,例如本案的初诊就是表里同病。总之,方证类型表现众多,临床需要仔细甄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