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广播电视大学
课程论文
课程名称:地域文化(专)
分校(工作站)
专 业
学 号
学生姓名
年 月
三秦饮食文化探究
内容摘要:饮食是中国人生活中的重要内容。它不仅能满足人们的生理需求,而且具有非常丰富的文化内涵,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满足人们精神层面的需求。三秦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在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生产方
式和文化传统下孕育,具有非常丰富的内涵和外延。本文将介绍三秦饮食文化的发展概况,了解三秦关中、陕南、陕北不同地域的饮食文化特和三秦饮食名品,掌握三秦饮食文化中与传统文化直接相关的内容,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三秦文化饮食。
关键词:三秦 饮食文化 地域特
一、三秦饮食文化的形成
陕西位于中国的中部,古代被称为中原腹地,分属长江和黄河两大水系,由关中北山和秦岭分隔为三大自然区域,横跨三个气候带。中部的关中平原号称“八百里秦川”,农业发达,物产丰富,这些丰富多彩的物产,为陕菜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三秦饮食文化的历史渊源久远。据研究,陕西先民早在7000年前就已经开始从事农业生产,种植谷物和蔬菜,发明了先进的双连地灶,有了精美的陶器,是烹饪成为可能。从西周至隋唐,10多个封建王朝在陕西建都,处于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三秦大地,为饮食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三秦饮食文化的发展始终与炎黄文化的发展保持一致。
二、三秦饮食文化的发展
(一)先秦时期饮食文化
先秦时期,三秦饮食文化发展到第一个高峰。早在3000多年前,周王朝宫廷中就已经出现“西周八珍”和各种名目繁多的筵席、宴会,如“游猎宴、庆功宴、朝会宴、大射礼宴、乡饮酒宴、宾之初宴”等。其用料广泛,选料严格,讲究刀工,注重火候,使用多种调料和烹饪技法。形成了鲜、香、酸、辣、甜等多种单一、 复合味型俱全的风味特。周朝时“凡国野之道,十里有庐,路有饮食;三十里 有宿, 宿有路室, 路室有委; 五十里有市。市有候馆,侯官有积”《周礼·地官·遗人》。烹饪机构的严密组织和科学分工、食品营养与卫生、食医同源的药膳食疗、筵席的聚餐格式化、进食礼仪、歌舞伴食、营养饮食的研究与制作等,都对后世 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表明中国饮食文化已经形成完整的体系。根据周原遗 址考古证明, “三千年前周人食肉多多” 。
(二)秦汉时期的饮食文化
秦汉时期,三秦饮食文化发展到第二个高峰。由秦相吕不韦主编的《吕氏春秋·本味》全面总结了先秦时期的烹饪成就,从选料、加工到调味、火候等对烹 饪做了系统而科学的论述,一直指导着中国烹饪的实践,其中许多观点直到现在 还是非常科学的。例如,“夫三之虫,水居者腥,肉玃者臊,草食者膻,臭恶 犹美皆有所以。凡味之本,水最为始。五味三材,九沸九变,火为之纪。时疾时 徐,灭腥去臊除膻,必以其胜,无失其理。调和之事,必以甘酸苦辛咸,先后多 少,其齐甚微,皆有自起。鼎中之变,精妙微纤,口弗能
言,智不能喻”( 《吕 氏春秋·本味》)。在谈到调和味道时,“故久而不弊,熟而不烂,甘而不浓, 酸而不酷,咸而不减,辛而不烈,淡而不薄,肥而不糇”。在凤翔县姚家岗秦国 雍城宫殿发现的“凌阴”遗址是储冰用的冰窖,冬天将冰储藏于窖内,供夏季 消暑降温、防止食品腐烂之用。根据体积计算,此窖就可藏冰块一百九多立方米。 两汉时,宫廷内经常举办盛大宴会。着名学者翦伯赞在考证秦汉史时指出, “当宴请宫廷臣之时,则庭实千品,旨酒万钟,班玉觞,御以嘉珍,飨以太牢。 管弦钟鼓,异音齐鸣,九功八佾,同时并舞”就是民间乡饮酒和结婚宴席。《盐 铁论·散不足》中记述了“今民间酒食,肴旅重叠,燔炙满案,臑鳖脍鲤,麑卵鹑鷃 橙枸,鲐鳢醢醯,众物杂味”。此时已引进了“胡食”。《续汉书》曰“灵帝好胡服胡饭,京师贵戚皆竟为之”。《物原·食原第十》中记有“汉高祖作汉饼,金日殚作胡饼。”红案、白案、炉灶有了明确的分工,各司其职。《汉书·百官公卿表》记述了掌管帝王、后妃饮食生活和宫廷内的一般膳食,在少府中设有太官令、汤官令、胞人长。他们的责任分工是:太官令主膳食,汤官令主饼饵,导官令主粮食,胞人长主宰割。《翰林志》记载:“汉制,尚书郎主作文起草……汤官供饼饵。”三原县高渠乡的汤官村,就是因为在西汉时除了一名管理宫廷饮食的官员而得名。秦汉时在烹调方面也有所发展,如《盐铁论》中记载的膳食就有十多种。博望侯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了“丝绸之路”,中西方的饮食文化交流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由西域引进的胡瓜、西瓜、黄瓜、胡萝卜、胡豆、胡葱、胡椒、 菠菜、胡桃等也首先在关中试种成功,进一步丰富了饮食原料。中国的饮食文化 和烹饪技术也迅速向国外传播,促进了各国人民友好往来和国际贸易的发展。
(三)隋唐至清末饮食文化
隋唐时期,三秦饮食文化发展到第三个高峰。那是的京城长安几经发展成为 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 不但茶楼酒肆鳞次栉比, 而且经营规模很大,以至于 “三、五百人之撰”可以“立办”(《国史补)。烹饪原料已是“水陆罗八珍”(白居易:《清肥》),美馔佳肴不胜枚举,仅韦巨源一席“烧尾宴”就有名菜、美点五十八款。“诗圣”曰:“三月三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紫驼之峰出翠釜,水精之盘行素鳞。犀箸厌饫久未下,鸾刀缕切空纷纶。黄门飞鞚不动尘,御厨络绎送八珍。”杜甫《丽人行》的描绘,反映了当时的宫廷膳食和餐具十分 精美。他还对一次家宴做了这样的高度赞美:“长安冬菹酸且绿,金城土酥静如练。 兼求富豪且割鲜,密沽斗酒谐终宴。”(杜甫:《病后过王倚饮赠歌》)画家、诗 人王维绘制的着名《辋川图》,被一位女僧人创制成花冷拼,能够用腊肉、炖 肉、肉脯、肉茸、酱瓜、蔬菜等原料,用二十个盘子组合拼制出的精美的“辋川 小样 ”,在京城曾轰动一时。“诗仙”李白在《少年行》中又吟道:“清歌弦古 曲,美酒沽新丰。快意且为乐,列宴坐公.”李白在《少年行》中又吟道:“新 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 在宴会上不但有热菜、面点、丰盛,而且还有“冷饮”。例如,唐玄宗起凉 殿,拾遗陈知节上疏极谏,时暑毒方甚,上在凉殿……赐“冰屑麻节饮”。《唐六典》中还有“凡朝会宴飨,九品以上并供膳食。并注明夏月加冷淘粉粥”。当 红案时已经有了“槐叶冷淘”等冷食。此时的药膳、食养、食疗理论更加系统化,主 要着作有名医孙思貌的《千金食治》、三原县尉陈藏器的《本草拾遗》等。晚唐 以后由
于战争频繁,全国的政治、经济中心渐次南移;元、明、清三代均定都北 京,陕西和西安的政治地位已不如过去。但作为一方重镇,豪绅富贵仍聚于此。 三秦饮食文化也随之缓慢的发展着。
(四)近现代时期饮食文化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三秦大地经济文化得到了进一步发展,饮食业也更加繁 荣。抗日战争时期,陕西饮食文化发展到第四个高峰。京、津、鲁、豫、晋、川、 湘、粤、鄂、淮扬、苏锡以及西餐等菜系的餐馆纷纷进入西安、咸阳、宝鸡、汉 中等地。尤其是西安,仅大中型饭店、餐馆就达一百多家,使三秦菜肴得以注入 新鲜血液,继承和发扬周、秦、汉、唐的炒、炖、酿、烤、烩、蒸、煮、扒、塌、涮、煎、爆等烹饪技法,形成了技术全面、质感丰富、味型多、适应面广的独特 风格。
三、三秦饮食文化的地域特
(一)关中饮食文化的地域特
关中饮食文化是以西安市为中心,包括咸阳、宝鸡、三原、铜川、渭南、大 荔、杨凌在内的关中道饮食及风土人情、民风民俗,是三秦饮食文化的典型代表。 关中是陕西省政治、经济、文化、商业中心,曾有十三个封建王朝建都于此,全 国各地的山珍海味、农副特产作为贡品源源输入,历来饮食业发达,烹饪原料
应 有尽有,山珍海味、禽畜水产无所不用;名厨云集,美食荟萃。关中菜肴制作擅 长炒、炖、煨、烩、炝、酿、蒸。关中饮食文化属于粟文化地带,是组成历史悠 久,光辉灿烂的黄河中有文化的最主要的一部分。因境内有泾、渭两条河流,故 也有人称其为“泾渭文化”,是陕西饮食民俗文化的代表。众最喜欢麦面、小 米,口味偏爱酸辣,旧事农家几乎家家都会做醋。对关中人来说,“一天不吃面, 就像没吃饭”。女孩从小就学擀面。陕西不只有“面条像裤带”那种又长又宽的 面,也有“薄如纸,细如线,下到锅里莲花转,挑在筷上面不断,吸溜吸溜一大 碗的”精细面。这种面条即使不调味,吃起来也是香的。关中面食不下几十种。 小米米饭(稠粥)则是关中人冬天的美食,后来大多改为稠玉米糁了。日常饮食 以面食为主,往往面菜合一,肉、蛋为辅。关中由于历史也是回民聚集区,清真 饮食在民间影响甚大。关中饮食是陕西饮食的代表,在取料上以猪肉、羊肉为主, 具有料重味浓、香肥酥烂的特点,而取料单一、滋味醇正有事陕菜的独特风格。 注明的关中菜点有“葫芦鸡”、“鸡米海参”、“清汁蝴蝶鱼”、“温拌腰丝”、 “桃仁口磨汆双脆”、“奶汤锅子鱼”、“烤羊腿”、“酿金钱发菜”、“肉夹 馍”、“米面皮”、“水煎包子”、“酥油饼”、“灌汤包子”、“大肉锅贴”、 “泡馍、煮馍”系列小吃及宴席等。
(二)陕北饮食文化的地域特
陕北饮食文化是包括榆林、延安、绥德、黄陵在内的饮食文化范围,是三秦 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陕北东隔黄河和山西相望,西和甘肃、宁夏接壤,北
与内蒙古毗邻,南与关中链接,地域广阔,包括榆林、延安两个地区,属草原文 化过渡带,菜肴带有满蒙风味。烹饪原料以禽,畜为主,特别是羊馔,几乎家家 善烹,擅长炒、炖、烧、烤、炸、煮、烩,以鲜香、酥烂为特。秦汉时期为陕 北的鼎盛时期,《史记·货殖列传》云:其地“西有关中之利,北有戎狄之畜, 畜牧为天下饶”。直到隋唐,这里仍是一个发达的地区。而宋代以后,由于植被 破坏,气候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干旱少雨,环境日益恶劣,陕北渐渐变为贫瘠 之地。旧时北部地区生活贫困,广大众过着半年糠菜半年粮的生活。日常饮食 以小米、糜谷、豆类为主,代表性的副食是红枣、白菜、南瓜、马铃薯。榆林城 民谣所说的“穿得漂,走得快,肚肚装的酸酸菜”就是一个形象的写照。陕北饮 食则以滚、烂着称。所谓“滚”,即热可炙口。取料多以肉为主,而以羊肉、猪 肉合烹为多。在烹饪方法上采取蒸、烩兼制,肉菜和烹,展现了半农半牧的乡俗 文化特。粗粗细细的陕北民间饮食,其饮食文化自成体系,而且能够纯正地保 留下来,粗粮细做就是陕北饮食文化的主流之一。陕北饮食中就有用荞麦面做的 剁荞面、凉粉、煎饼,陕北的饮食基本上都是这样精雕细刻做出来的,像热腾腾 的油糕、黄灿灿的油馍馍等。它是以粗为基础,以细为结果,以杂为数量,以巧 为质量;多以营养为出发点,以壮筋骨为落脚处,先天地吻合了现代营养学的观 点,后天地巧夺了现代饮食学的天工。人们返璞归真,专门追寻山野农村日常所 食,开发出一种叫作大烩菜“名吃”。洋芋切大块,猪肉大块切,捞一颗缸里发 酵的盐酸菜,大把捏碎;先炒然后烩再煮,就成“一锅烩”,这些菜以粗粝为美。 陕北着名的菜点有“满汉宴席”、“全羊宴席”、“豆腐宴席”、“饺子宴席”、
“金钱海参”、“八仙过海”、“虎头鸡”、“麻辣驴肉”、“手抓羊肉”、“全 羊背子”、“羊肉冻豆腐”、“糖醋鱼卷”、“鱼酿子”、“马蹄酥”、“肉菜 盒子”、“洋芋杈杈”、“陕北米酒”、“轩辕酒”等。由于水利事业的发展, 水产资源丰富,以鱼入馔越来越多。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