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军:从技术到骨干到业务精英
作者:赵丹
来源:《营销界·农资与市场肥料版》 2015年第4期
    和很多怀揣梦想从高校走出来的所有青年人一样, 2004 年安徽农业大学毕业的李方军,冲着红四方的名头就入职了。一晃就走过了十年的历程。十年风霜磨砺,成就了不一般的人生。
李方丁    不服输,挑战自我
    李方军从2004 年开始在车间工作,认真踏实,很快就因工作出被重点培养。其实,做一名技术骨干也不是那么简单的,只不过时间久了,也就驾轻就熟,按部就班了。
    一次偶然的机会,转岗的难题摆在了李方军面前。是继续在车间做技术骨干还是去未知的领域重新开始?接触未知领域的渴望还是战胜了按部就班的安逸。“我就是想多积累一些东西。”李方军说。
    2009年,李方军到了东北区域市场。红四方的传统是第一年下市场有师傅帮扶、带着,很顺利就完成了任务。2010 年~2011年,李方军遇到了“寒流”。由于当时市场的原因,红四方在东北的销量不升反降。
    “不管是什么原因,销量总是下滑的”。李方军很沮丧,也很痛苦,但是他不服输的性格让他重新站了起来。“我就是不服输,我一定要做好这个市场。当时我就想,我要是做不好吉林这个市场,那么以后无论我在哪儿,无论在什么单位都不会做好。”
    做市场没有捷径
    做市场没有捷径,就是要心细,腿勤,能接受批评,这是李方军一直强调的事情。
    虽然刚接手市场就销量下滑,但李方军没有气馁,也不曾放弃。李方军一直坚信,他背后有着坚强的后盾:六十年央企这么好的平台;全国布局的良好发展规划,企业重视东北市场,加上自身的勤奋,一定会有所收获的。
    6 年的努力,从7000 吨发展到现在的30000 吨,也验证了这一点。
    “客户没有什么秘诀和捷径,除了地毯式的扫街,认识更多的人,并保持联系之外,没有更好的方法。”李方军这样介绍他的经验。相关行业的大客户(譬如种子、农药甚至饲料的大客户)都要认识,并且保持愉快的联系;肥料行业的更要关注,主要竞品都有哪些,销量多少,每个县哪些经销商做得好、有思想都得清楚并且熟识。协助客户开推广会,田间观摩,增强客户之间交流、沟通。甚至有的饲料经销商都帮他卖红四方的产品。
    要做到这些绝非一两年之功。
    虽然说现代企业的绩效都是用销量说话,但是我们也能想象得到过程的不易。“不瞒您说,我从孩子出生一周就出来了,到现在孩子跟我都不太亲。”作为业务人员,在外的时间比在家的时间多。担心市场行情变化,年轻业务员经验不足,不想回去也不敢回去,若市场有变化了怎么应对?没法跟领导交代,也没办法跟自己交代。
    做业务的过程也是一个成长的过程,“以前人家都说李方军万事不求人,现在我改过来了。能接受批评了,也更包容,习惯站在对方角度考虑问题。分析自己的不足,会成长快一些。”李方军笑着说。
    在饱和的市场求增量
    李方军认为,寻求增量还是需要增加网点数量,增加品牌密度。重塑市场生态圈,在区域内产品、品牌区隔,增加客户源。
    跟大客户谈定制
    李方军的新品占了总销量的一半,这也是很罕见的。李方军说,无他,了两个大客户而已。
    李方军积极适应现代的农民组织形态,和合作社、种子企业合作。“很多厂家都想跟我们合作,我这背后不是有企业优势在嘛,所以说合作也是偶然中的必然,算是天下掉馅饼,砸到我头上了吧。”李方军开玩笑说。
    跟大客户合作,主要是在产品功能上进行区隔,给他们定制产品。“我从新品中选择了抗旱肥、控失肥两个明星产品,
既适合当地的情况,又有卖点抗旱保丰收,锁住营养,节本增效。既有质量上的保障,又有价格上的保障,市场也保护得好,符合他们需要高附加值的产品、节本增效的理念。”
    抓住农药、种子经销商
    大客户毕竟是少数,多发展经销商才是常态。
    李方军分析了吉林的情况,市场基本饱和,目前大家更看重直销和电商。主要还是销售层级的慢慢递减。因为经销商的利润支撑也不了那么多的层级,目前吉林一般都是批零一体化,经销商直接卖给种田大户,做零售。红四方要想增量,还是要赢取更多的经销商。李方军就把侧重点放到了种子经销商身上。
    和手握大量品牌的肥料经销商相比,种子农药的经销商手中的肥料品牌还是较少的。这是其一。其二,老农资是坐商,种子农药经销商都是行商,理念较新。业务员都出去签单,一大帮经纪人活跃在市场上,宣传投入大,所以也需要新型肥料这样的高附加值的产品。
    紧盯市场变化
    东北的市场和其他地方不一样,吉林主要作物是玉米,水稻。农民购买习惯是看种地收益,而不是看市场。吉林经销商的利润普遍非常低,因为只有一季,经销商后期压力大,基本上保障每吨100 元利润就出货。市场启动时一个价格,最后开始甩货。
    这种情形给老百姓一个错觉,认为前期买吃亏了,后期买东西价格还便宜,还能送到地里。“今年东北市场启动很缓慢,3 月15 日才启动,半个月时间不知不觉就结束了。并且今年从一开始就甩货:因为后期大家都有压力。”李方军认为,这个习惯养成第一是市场原因,产品也是诱因。
    很多经销商不存货,喜欢随销随进,由于运力和运距问题,也只能望货兴叹。“缺货发不过来,也不敢发,发过来季节就过了;给经销商备货太多也怕前期存货太多,卖不了。毕竟一年一季。”
    “ 今年有压力,不知道农民什么时候开始买肥料。市场启动没有征兆,赊账厉害。一开始就是低价、甩货,经销商只能尽量收现钱。经销商随进随销,这样的情况对厂家也会有些冲击。”李方军坦然说出了他的顾虑。不过李方军相信,他已经蓄积的力量,足以有继续参加这场市场马拉松赛的资格。(编辑/ 赵丹zhaodan-0218@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