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李其芳的朋友圈
作者:
来源:《中国收藏》2015年第04李方丁期
作者:
来源:《中国收藏》2015年第04李方丁期
20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李其芳以其精湛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成为民国时期享誉海内的一代名医,他的个人经历也与国民革命历史紧密联系在一起。
李其芳(1889年至1953年),字子青,广东惠阳人,一生以医为业,然医者侠心,不忘爱国,经历极富传奇彩。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后,年仅22岁的李其芳参与了中国红十字会组织的起义战事救护工作,受中华民国军政府总监察刘公的委派,利用自己医务人员的身份,出入于清军之间,劝降清兵,共劝降了清朝军官、医官、电信官等60多人,士兵1200人,被黎元洪授予功勋卓著嘉奖执照和武昌起义纪念章。又因此得到武昌起义领袖刘公赏识,任军医处处长,而后随部北伐。因南北议和,遂返沪继续学业。护法运动时,应好友李烈钧之召南下,任滇粤桂联军总部医官。期间经朱执信引荐,第一次拜谒孙中山。护法运动失败后,李氏在广东省长杨永泰的帮助下,获得官费留学资格,前往德国柏林大学攻读外科医学博士,后改读内科。1924年学成回国,于广州拜谒孙中山,得孙委派,前往上海诊治张静江。李其芳大胆采用新药牛奶精注射,治愈了张静江的半身不遂之症,张感激不已,在给孙中山的回信中极力赞扬李其芳的医术。遂得张静江重谢及手书推荐信,7月,被聘为大元帅府大本营医官及黄埔军校军医部主任。1924年10月,李其芳在香港结婚,育有一子一女。
同样是学医出身的孙中山,对李其芳的医术曾多加赞赏,据李其芳之女李若梅女士言,李其芳与孙中山先生关系尤为密切,在谈论有些关于医学的问题时,孙中山先生也会听取李其芳的意见,可见其医术之高。
在他担任大元帅府大本营医官时,获批持有大本营特别出入证,凭证可以自由出入大本营,为孙中山先生及夫人宋庆龄看诊,主要是皮肤科疾病和血管瘤。除孙中山夫妇外,他还经常给蒋介石、汪精卫﹑冯玉祥﹑李烈钧﹑张发奎等人看病。1924年8月,黄埔军校发生火灾,烧伤10多名学生,李其芳奉孙中山命进行医治,学生很快痊愈。因此他被聘请兼任黄埔军校军医部主任,遂与李济深、王柏龄、叶剑英等相识。据说,李其芳当年军医部主任的任命状,是目前所知大陆地区惟一的黄埔军校第一期教官的任命状。(存世已知的仅有何应钦被任命为陆军军官学校总教官的委任状,现存台湾“国军历史博物馆”里。李其芳的委任状是第二件,文物价值非常高。)
当时,李其芳身兼孙中山大本营医官、黄埔军校军医部主任、粤军后方医院院长数职,工作十分繁忙,时常在黄埔军校留宿,蒋介石还把校长室让给他休息。几个月后,李其芳因校中人事纷扰而辞职。1925年3月,孙中山先生病重,宋庆龄曾命胡汉民急电李氏北上,李其芳得知后,立刻在当年3月10日动身,赶往北京为他看诊,但刚行至上海,就传来了孙中山去世的噩耗。3月26日,汪精卫致函李其芳,谈及孙先生逝世后的一些事情安排。李其芳到北京后,还到中央公园吊唁孙中山先生,后到铁狮子胡同拜见了宋庆龄夫人。1937年抗战爆发,李其芳随国民政府迁到重庆,日本投降后淡出政坛,1949年回到出生地北婆罗洲开设私人诊所,一直笃信和恪守孙中山先生训导“做官不若行医”的志向和气节,一生悬壶济世,直至1953年逝世,享年64岁。作为民国名医,李其芳曾为孙中山、宋庆龄、张静江、蒋介石、谭延闿等诸多政要医治看诊,在国民党政府的圈子里极具声誉。
在2015年北京匡时迎春拍卖中,一批“其芳”上款的书画作品极赋历史与文化价值。据年款信息可知,此批同一上款作品大约创作于1945年至1951年,其中不乏当时活跃于政坛的李宗仁、何应钦、孙科、陈其采、陈立夫、张等国民党要人的题词。亦有画坛名宿、书坛泰斗陶冷月、朱梅邨、沈尹默、谢无量等大家之作。从中,我们当可窥见这位民国名医的交游广泛与社会地位。而他与这些民国风云人物的交往和经历,在还原李其芳先生的人际网络图式之同时,也勾勒出了近代中国历史的一些珍贵片断。
图1 ;何应钦(1890年至1987年) 隶书
纸本镜心 ;28厘米×18厘米
备注:李其芳上款。
何应钦,字敬之,贵州省兴义市人,国民党陆军一级上将。是黄埔军校校旗设计者和中华民国国徽的设计者。早年留学东京振武学校,辛亥时回国参与革命,历任黄埔军校总教官、浙江省主席、中国远征军总司令、中国战区陆军总司令、国防部长等职。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