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树荣:打造中国“三高”第一人
作者:李雅清 李楠
来源:《音乐周刊》2015年第05期
        李雅清眼中的张树荣:
        张树荣从小就既有领导才能又有文艺天赋。那时我俩住的虽然不远,但由于不在一个小学,所以不认识,到了中学也没分到一块。机缘巧合的是,他是他们学校文艺宣传队的主要成员,我是我们学校文艺宣传队的主要成员。由于我们两所学校在区里文艺活动搞得比较好,所以区里经常调我们两所学校在一起演出,再加上频繁的市、区文艺汇演,我俩岁数又一般大,很快我俩就成了莫逆之交。那年是1969年,我们都12岁。
        张树荣从小就励志做一名电台播音员,他拜当时中央电台当家女播音员徐曼为师。除了每天看书就是练播音,张树荣播音主持的天分就这样被慢慢地发掘。1980年,张树荣如愿从中学调到了北京电台,由于有很好的播音和音乐基础,很快就成了文艺节目的主持人。
        1990年,北京电台实行改革,首先成立了北京经济台(今北京城市广播),张树荣在音乐节目中开辟了一档全国首个全新的栏目《中国歌曲排行榜》。此节目一开播就在业内产生了爆炸性的反响,不管是著名歌唱家还是没出名的歌手,纷纷拿出自己的绝活儿,以进入排行榜而自豪,通过这个节目发现了于文华、屠洪刚等一大批人才,至今这档节目还是走在全国前列。
        上世纪90年代初,北京刚有卡拉OK厅,张树荣就在北京经济台开设了《1026卡拉OK歌厅》节目,节目不仅教会了爱唱歌的人如何唱歌,还引导着人们要唱健康歌曲,可以算是早期的音乐真人秀节目。老百姓可以通过这个节目免费在东单星月楼卡拉OK厅唱歌,与此同时,著名歌唱家、乐评人会在现场评出好歌手,唱得好的会在电台中播出。当时的电台刚有热线,能听到自己声音简直太新鲜了,于是这档节目立马在当时的京城百姓中产生了轰动。这种轰动也使张树荣结识了很多音乐界的大腕,为张树荣在以后的文艺圈中打拼打下了坚实基础。
        策划中国三高零成本,很划算
        “三高”从2011年10月21日在人民大会堂首场“”音乐会,到2015年1月3日,他们在海内外共演出了近30场。张树荣是“”音乐会的总导演,因此可以称为推出“中国三高”的第一人。他说,中国三高是零成本,是一个“划算”的项目。他们三人各有各的事业,独立发展就很好,有空就临时组成
中国三高。这个团队除三位歌唱家之外,还有张树荣、一位经纪人,再加上一两位助手。这个团队演起来很灵活,只要在当地一个乐团和指挥就行了。比起许多文化项目,前期巨额投资、演出团队庞大的项目,中国三高太划算了。不过,在接手中国三高时,张树荣也面临多种压力,比如,为什么戴玉强、莫华伦、魏松能代表中国三高,为什么不是别人?中国模仿世界三高有什么意义?为什么中国三高需要一个导演,而张树荣凭什么当导演?
        张树荣说,中国三高过去就有人用过这个概念,但只是一两场演出,而我们则要将其打造成一个固定的文化品牌。至于哪三位才是中国三高是一种无解的问题,你怎么选,大家都会有不同意见。我们的说法是中国三高不是排名,只是他们能代表中国,是优秀的男高音歌唱家。张树荣说,选择戴玉强、莫华伦与魏松,主要原因是我对他们各自的优劣很了解,他们三人声音上很互补,而且三人关系很和谐。
        而针对张树荣为什么是导演,或者需要不需要有这么一位导演,张树荣的解释很明确:正是自己与三位男高音相互沟通,才建立了一种新的演出风格,这种风格也带动了中国三高成为一个有商业性的文化品牌。
        张树荣说,传统的世界三高演出大概只演唱经典歌剧唱段和世界名曲,大体上还是比较严肃的。而一开始他就为中国三高制订了一个原则,那就是用好歌声愉悦观众。张树荣为中国三高建立了一种全新的演出
模式,现场演员轻轻松松地唱,观众快快乐乐地听,而且还有很多互动。
        中国三高也可以跳《江南Sytle》
        张树荣认为,在中国三高的曲目设计上也要与时俱进,要与世界三高有所不同,除了经典歌剧唱段和
世界名曲外,还增加了中国观众喜欢的俄罗斯民歌、中国地方戏曲、少数民族歌曲,在曲目上要能做到耳熟能详。在演出中,他要求他们三人要调动观众情绪,与观众交流,拉近与观众的距离,甚至在台上搞一些恶作剧式的游戏,使观众也能参与进来。这样,10排以前的观众都能与三高交流、互动,从而产生更好的演出效果。谈到对观众的期望,张树荣说:“即使你认为自己不懂,也不妨来现场听听。”他特别反对所谓“高雅音乐”“严肃音乐”的提法:“一下子就产生了距离感,把普通观众都吓跑了。其实人对音乐的感受力与生俱来,每个人都是音乐家。千万不要认为你不懂音乐。三高不是高不可攀的。我们做这场音乐会,就是让它好听、好看、雅俗共赏,让不同年龄段和文化层次的观众都能从中各取所需,体会到音乐的魅力。”他说,“欢迎更多观众走进人民大会堂,聆听音乐会现场。如果你们走出剧场后依然保持兴奋与回味,余音绕梁,‘今夜无人入睡’,那我们算是成功了。”
        2014年9月3日是中国人民抗战胜利纪念日,张树荣带领“三高”在北京首都体育馆举行了一场以“抗战”为主题的音乐会,这场音乐会引起了全国各省市音乐台的重视,全部进行了现场直播。戴玉强、莫华伦、魏松这三位中国三高与全场数千观众同时唱起了《松花江上》《大刀进行曲》《延安颂》《二月里来》《重整河山待后生》《歌唱二小放牛娃》和《走向复兴》等观众耳熟能详的歌曲。演出结束后观众久久不愿离场,一次次地返场,这是多年来在北京举行的音乐会很少看到的场面。张树荣说,用这种形式纪念抗战,同样能激发观众的爱国热情。
        张树荣强调不同演出地点,节目要有不同特点,要有当地的人文地域特,这样才能激发当地观众的情绪,台上台下才能互动,才能拉近与观众的距离,从而使观众感到美声高雅的音乐并不高不可攀,从而达到最佳演出效果。比如,他们在四川演出,三位男高音演唱了川剧;在内蒙古演出,不但要唱蒙古族歌曲,还要穿上蒙古袍;在首钢为工人演出时穿上工人炼钢服,这些都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而在海外,中国三高也很有市场,他们先后在纽约、澳门、香港、伦敦、爱丁堡等地演出,中国三高的歌剧演出没问题,而中国风格的歌曲比如《凤阳花鼓》不仅能带来新奇的东方味道,还把中国歌曲介绍给了世界。他们在爱丁堡返场演出时,意外地穿上了苏格兰裙,这让观众很惊喜,剧场效果自然也很好。在伦敦为英国皇室演出时,还演唱了当年世界最流行的《江南Sytle》,边唱边舞,引起全场轰动,皇室人居然也跟着跳了起来,第二天英国及美国各大媒体都争相进行了报道,中国三高引起了世界关注。
        回顾:
        当主持人时曾被黎明歌迷围攻
        话说,张树荣任北京电台经济广播节目主持人时,就是个敢说话、不怕得罪人的人。
        事件还原:
        1992年10月底,歌手黎明在北京首都体育馆连续举行了3场个人演唱会,引起追星族的狂热追捧。首体东北角的看台栏杆被近乎狂热的歌迷挤塌了,有很多人受伤。
        同年11月1日,张树荣在其主持的栏目中邀请各方嘉宾,推出了主题为“追星族应该从哪个角度欣赏音乐作品和音乐会”的大讨论,就黎明的艺术才华和追星族的狂热表现做了分析。其中还提到:黎明演唱的有不少是粤语歌曲,所以几乎听不清他在唱什么,还经常跑调。
        节目播出后,引起黎明歌迷的强烈反对,纷纷通过来信来电表达他们对这期节目的不满,成为社会热点。
方琼简历
        张树荣口述(采访资料来自北京娱乐信报)
        看到演唱会发生那样令人担忧的现象,我就打算做一期节目,为歌迷们的狂热表现降降温。我在节目中邀请了乐评人金兆钧,音乐人张藜、孙国庆等嘉宾,就这个话题进行了评述,目的是让追星族回到常温状态,正确地对待自己的偶像。在节目中我们谈到黎明的演技(当时正在热播黎明主演的电视剧)还不错,但歌艺还不行,唱歌经常跑调。当时追星过热造成很多弊端,比如影响学业等,我们就请专家讲怎样正确对待音乐作品,不能盲目追星。节目中还念了一些听众来信,其中就有看台坍塌事件等,节目播出过程中听众反
响强烈,有的家长打来电话,表示非常赞同,但更多的是招致了追星族的反对甚至谩骂,当时不管是哪方面的意见,我们都在节目中把字条念了出来。
        从节目播出的第二天开始,我们共收到了歌迷寄来的几千封信,都表示抗议,由于时间限制,我大概读了几百封信,在11月7日我做了第二次节目,邀请《人民日报》陈原、《北京日报》初小玲等媒体代表做嘉宾。我念了一些听众来信,有的歌迷在信中写道:“黎明是我们心中的偶像,我们要跟你算账!”最甚的一个人说:“张树荣、你坏、你比蒋介石还坏。”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几个女中学生的来信:“我们恨你。你在节目中念了我们的信(上期节目我念到这个女孩下颌受伤时说道如果留下疤那多不值得啊),我为黎明受伤我愿意,我愿终生留下这些纪念,我一抚摩到它我就会想到黎明……”喜欢一个偶像是可以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偶像,但是作为媒体、学校、社会都有责任去引导追星族们,当时我就在节目中说:“再过三五年,当你们回过头来想今天的这些事情时,你会觉得很可笑。”
        节目播完后的那个寒假,一个歌迷给我写了封信说,“过去恨你,恨你为什么那么说黎明;现在恨你,是恨你为什么说那么晚(因为期中和期末考试都没有及格,结果留级)。”
        事件影响:
        张树荣的节目产生了正面积极的影响并发挥了媒体的舆论引导的职责。两期节目播出后,多家媒体都开始关注“盲目追星”的话题,并在全社会形成了一种讨论追星族狂热现象的氛围。这慢慢形成了三类人:一类对追星族持彻底否定的态度,主要以家长、教育工作者居多;第二类则是追星族本身,对于自己狂追的偶像有着狂热的理由;还有一类则是持中间态度,认为有偶像是正常的,但要明白选择什么样的偶像,如何看待偶像等,媒体主要属于这一类。
        媒体意识到了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开始引导追星族如何看待偶像。现在媒体已经用不着再给追星族降温,追星族已经成熟了,人们喜欢偶像但又不是狂热到癫狂。
        至于黎明本人,并没有对节目有什么激烈的反应,毕竟讨论并不是针对他本人,而是由此引发的追星现象。此外,黎明实在是个聪明人,话题讨论的时候他已经开始下苦功学歌艺,并拜了金铁霖教授为师。说实话,现在听黎明唱歌的确要比以前好很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