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暂无
来源:《读报参考》 2016年第7期
世事有兴替,往来成古今。紧跟时代进步,适时实现体制变革,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和一支军队兴旺发达的标志,近来军队的改革正标志着解放军建设要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对我们这些有几十年军龄、并在军区部队度过青春岁月的人来说,感触最大的一点就是取消大军区而重划战区,构建军委一战区一部队的作战指挥体系和军委一军种一部队的领导管理体系,这就从根本上改变了以陆军为主体的各大军区既管指挥、又负责部队管理的传统体制。在某种意义上体现着“大陆军”思维的大军区体制已落后于信息化时代的要求,它在完成了历史任务后告别军事舞台就势在必行。
“大军区”源于“大陆军”思维
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军事指挥和管理体系,都是根据自身战略目标和武器装备水平而定。以海洋为发展重点且经济发达的国家往往会以发展海军为主,陆向型的国家和经济相对落后的农业国却一般都是重点建设陆军。从古代至近代的中国都是以农立国的大陆型国家,军事上一直重陆轻海。人民解放军是从“小米加步”的陆战起家,新中国成立后开始建立的海军、空军长期力量弱小,在这种物质基础上的国防建设只能是以陆地防卫为主,因而在过去野战军和地方军区的基础上建立起大军区制。
1950年初中国的国内战争结束,各野战军随即变为大军区,形成了军委下辖各总部(包括海军、空军)、各军区的体制,部队指挥和管理都由大军区负责。这种体制既是当时以陆军武器装备为主的条件所致,也是以苏联的军区制为参考样板。当时解放军按战略方向设立了东北、华北、华东、西北、西南和中南六大军区,各自指挥辖区内的兵团、军。1955年中央撤销各大行政区,六大军区则分拆成13个军委直辖军区,至“”期间又变成11个大军区,大军区管辖区内各军、各省军区和海空军部队,军区的领导机构又都是陆军单位。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解放军在1949年末建立了空军和海军的司令部,1966年还建立了称为第二炮兵的战略导弹部队,不过其地位无法与陆军对等。海军、空军和二炮部队只是同大军区平级,长期没有设立,因为全军实际上相当于一个“大陆军”,海空军只是内在的配属单位。例如北海舰队、东海舰队和南海舰队除接受海军领导外,也分别受大军区指挥。各军区空军,也是受空军和大军区双重领导。只有第二炮兵属于战略核反击力量,由中央军委直接指挥。
实行这样的编制和管理体制,首先是由当年国家的战略方针所决定。新中国成立之初,东、南、西三个战略方向都存在敌对力量,国家的防卫重点又是准备抗击美国及其支持的国民党当局对大陆的进犯,因而19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实行的是“北顶南放”的战略方针。随后因感到北方和西方出现威胁,60年代中后期又提出“应付四面八方”,70年代再实行以三北(东北、华北、西北)防御为主的“一条线”战略,这都是以陆地防御为基点。此时海军的任务只是配合陆军实施近岸、近海防御,空军的任务是国土防空并配合陆军野战防空。
国家的防卫主要由以陆军为主体的大军区分区负责,也是当年国家的经济科技条件所决定。新中国是在“一穷二白”的落
后的农耕社会基础上建立的,解放之初一架飞机、一辆汽车都不能自产,武器装备主要靠从苏联进口,因军费有限又不能多买。中国在此时开展国防建设的头号重点项目,又是发展能够实施战略核反击的“两弹”(核弹、导弹),对属于科技密集型且耗费巨大的海空军不可能有太多投入。根据当时的物质基础,加上解放军的历史传统,解放初期建立以陆地防御为主的大军区制是适宜的。
中国有几大军区 进入1960年代和70年代,我国的经济和科技水平有了一定发展,其速度却受“左”的错误影响而不算快。虽然集中力量所搞的“两弹”有了巨大突破,常规装备却因苏援断绝和政治运动干扰而长期发展缓慢,陆海空军装备同世界先进水平原已缩小的差距又被拉大,如国内所产的主战坦克、战机和舰艇长期停留在仿苏军50年代装备的水平上。这种落后的状态迟迟得不到改变,又使国家防御规划只好重点依靠陆战,而且想以数量优势弥补质量劣势。记得1970年代初期和中期,笔者在沈阳军区部队当战士和基层干部时,主要作战思想和训练科目就是如何“打坦克”、“卡口子”,国内地面防御的观念主导了从上至下的广大官兵。这一思维定势,源于当年相对落后的经济和科技条件,反过来又长期影响了后来的部队建设包括编制设定,原有的大军区体制也自然会在很长时间内延续下来。
改革开放后侧重“消肿”
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开拓了眼界,军事变革也成为历史的呼唤。在标志中国发展进入转折点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一个月,1979年1月就针对军队建设提出“今后作战,空军第一。陆军、海军、空军,首先要有强大的空军,要取得制空权,否则,什么仗都打不下来”这一富有远见的提法,显示出中央领导核心已经开始改变传统的“大陆军”思维,不过此时进行军队的体制改革却还是困难重重。
在1970年代,人民解放军面临的历史遗留问题达到了时人所称的“积重难返”的程度。由于长时间以“早打、大打、打核战争”的思维考虑国防建设,国内又出现严重动乱,部队员额持续膨胀,机构又异常臃肿。解放军的人数在1965年就突破500万人的基础上,至1975年达到640万人。在1975年的军委扩大会议上就把“消肿”作为头号任务,落实起来却很难,特别是各大军区、总部机关需要安置众多干部这一不正常的现象迟迟解决不了。
当时军内没有实行正常退休制度,尤其是高级军官“能进不能出”,工资和福利又在十几年内近乎于冻结,想解决待遇就只有提升级别。因此,一个大军区通常都各有十几名副司令员、十几名副政委,甚至一个省军区“带号首长”有几十名之多。对此曾感叹说:“真正打起仗来,不要说指挥作战,就是疏散也不容易。”
精简军队员额的方案落实迟缓,另一个原因是当时对国际上的战争危险和来自北方的威胁看得比较重。直至1979年,解放军总额还有603万人,除了庞大的机关外,作战部队的编成内大都是装备落伍、靠徒步或骡马行动的步兵。进入1980年以后,看到大战的危险并非迫在眉睫,军队才全面开始大幅精简,至1982年将员额降至423万人(裁减员额中有一部分属于将原属解放军的内卫单位划归武警)。随后,中央对世界形势又有了新的认识,在1984年和1985年间认定了“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旋律,由此宣布了要实行“百万大裁军”。
在1985年全军大精简中,武汉、福州、昆明、乌鲁木齐四大军区撤销,留下沈阳、北京、济南、南京、广州、成都、兰州七大军区,总部机关也裁撤了不少部门。此时军队内部建立了干部正常的晋升和离退休制度,领导机构尤其是高级领导机关副职过多的现象也得以消除。不过从总体上看,这一时期军队解决的问题主要是“瘦身”,从新中国成立以来就延续下来的大军区体制仍然没有改变,总部机构过于庞大的现象也未解决。
1980年代实行军队改革时,除了旧有体制和思维定势上的阻力外,还存在着物质条件的严重制约。想实行具有跨时代意义的军队改革,需要体现军事科技大幅进步的装备改善作为基础,军队在80年代中期恰好开始了一个“忍耐”期,而且时间还很长。在这一时期国家强调压缩军费开支来促进经济建设,国内科技水平又比较落后,缺乏财力来更新装备。在这种情况下,军队建设也侧重于强调维持,仅能在少数几项重点领域如电子战装备、陆军航空兵等部门做一些适度发展,改变以陆军、陆战为主的原有体制自然难以顾及。
尽管存在一些历史的遗憾,改革开放后军队在80年代进行的改革仍然意义重大,这使我国的国防建设能够面向世界,认识到要以现代化建设为中心,走精兵之路。“空军第一”的提出和海军由近岸“黄水”走向远洋“蓝水”,也冲破了“大陆军”思维,使军内众多人认识到原有体制包括大军区体制的缺点,这就为后来的进一步改革奠定了思想基础。
信息化催生体制大改革
在世界范围内,一项全面的军事变革得以成功实行,需要有三方面的条件:军事思想的转变、军事装备的更新、编制体制的革新。改革开放后的三十多年间,思想的不断解放使全军的观念根据时代的要求不断得到更新,国家经济和科技实力的大幅提升又使武器装备得到前所未有的大发展,编制体制的改革也在逐步探索后进入了一个可以实行大改革的阶段。
1980年代以后,军内在理论上对如何改革已经进行了持续的探索。1991年的海湾战争实践,又让人看到战争向信息化发展的趋势,中国军队在90年代也提出了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转变的要求,规划出从
机械化向信息化发展的历史任务。面对世界形势的变化和新军事变革的趋势,军内已经普遍认识到传统的国土防卫的思想不适应未来军事斗争的需要。从国家发展的需求看,我国经济已经呈外向型,近些年已发展成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对贸易的严重依赖不可避免地使国家利益对海洋的依赖加深,为保卫国家利益服务的国防建设重点也自然应该有所改变。从中国的国力和面临的军事威胁来看,以陆军实施陆地防御为主的作战形式已经不再符合新形势的要求。
我国的经济和科技实力的快速发展,使军队建设在1990年代末结束了“忍耐”期,发展先进的海、空、天装备也有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从2000年至2010年,中国的GDP已由世界第六位跃升到第二位,国防开支也在2009年升至世界第二位。这十年间发展武器装备的投入,就超过此前50年的总和,解放军在继续发展陆军主战装备的同时,海空军装备更有了划时代的大发展。虽然现在中国的海空天装备同美军相比还有差距,但差距已经大大缩小。武器装备水平特别是海空主战装备的大幅进步,使我国海军已经能够从近海防御发展到远海防守,空军也能由国土防空型转变为攻防兼备型。从解放军现有的装备和技术条件看,自然也不应再拘泥于传统的陆战防卫形式。
随着军事思想的变革和武器装备的大幅进步,解放军的编制体制改革在1990年代末就开始被提出。1997年全军又进行了一次精简整编,总人数从300万人减少到250万人。2003年至2004年重点对机构又进行了一些调整和精简,全军人数又降到230万人。对大军区体制是否还适用的问题,在进入新世纪后也在军内有了不少的议论,编制体制的改革已是呼之欲出。
中国军队的信息化水平现在也有很大提高,统帅部能够便捷地实施远程遥控指挥,这就能设立“扁平化”的编制,以往那些机构大、层次众多的指挥机构也可以大大精简。
党的十八大之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国梦开始创造全新篇章。军队从“能打仗、打胜仗”的要求出发,跨出了体制改革的关键性步伐。2015年11月,中央军委召开的改革工作会议说明,这次军队改革的重点在领导指挥体系改革,要实现“军委管总、战区主战、军种主建”的目标。延续了60多年的大军区体制,至此终于结束了它的历史使命。
(摘自《参考消息》徐焰)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