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案例
基于大概念的初中地理单元教学设计
——
—以“河流”为例
文|王亭轩
河流是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学生了解地理特征和资源分布的重要补充。“河流”这一章节通过介绍河流的基本特征,中国重要的河流,如黄河长江等,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其地理位置、发源地、流经区域、特点等方面的知识。同时,这一章还涉及河流的利用与保护、与人们生产生活的关系等内容,能帮助学生认识到河流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通过这一章节,学生可以了解到中国河流的丰富多样性和重要性,加深对自然资源的认识,增强对自然资源的保护意识。
一、教学目标
1.人地协调观:让学生了解河流的定义、形成、组成以及流域的概念。
2.综合思维: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综合思维能力。
3.区域认知:培养学生对不同地理区域的河流特征和差异的认识。
4.地理实践:培养学生进行地理实际活动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观察河流的形态特征,探究河流的变化规律。
2.进行地图分析,了解中国主要河流分布情况。
3.进行实验,模拟河流的侵蚀、运输和沉积过程。
(二)教学难点
1.讨论河流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2.探究河流的保护意义及如何保护河流。
三、教学过程
(一)教学引入
1.借助古诗引入河流湖泊知识
河流、湖泊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人类的生命活动离不开水源,在远古时期就有“逐水草而居”的说法。到了封建社会,随着农业的发展,河流、湖泊对人类的影响更加重要。河流、湖泊除了具有生产、生活功能之外,其壮阔的场景在人们的文化审美中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在很多古诗词中均有河流、湖泊的影子。
师:“大江东去,浪淘尽”“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同学们,有谁知道上述古诗中的“大江”“长河”“湖水”分别指的是哪里?
生:大江指长江,长河指黄河,湖水指洞庭湖。
师:回答得很好!
2.借助图片展示河流、湖泊的场景
师:关于河流、湖泊,我们每个人都不陌生,但是我们每个人对河流、湖泊的印象又不完整。激流勇进、一泻千里是河流的特征;水阔无波、河宽水缓也是河流的特征。大家知不知道,黄河和长江的水来自哪里?又流到了哪里?
生:黄河发源于巴颜喀拉山,注入渤海;长江发源于唐古拉山,注入东海
长江三峡壶口瀑布
图1
师:真棒!回答正确!(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如图1)同学们请看这两幅图片,这是长江和黄河的部分景,接下来我们就来学习河流的分类知识。
作者简介:王亭轩(1969—),男,汉族,山东无棣人,大专,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初中地理教学。
中国最长的河流是什么
67
教学·现场
学生兴趣高昂……(二)知识讲解1.我国河流的分类
师:关于河流我们都有较为直观的印象,哪位同
学可以描述一下自己见过的河流?
生:老师,我老家有一条河,很长,水流量很大!师:很长是多长呢?水流量大又有多大?生:……
师:如何对河流进行分类呢?是根据长短、水流量大小,还是是否结冰?如果将两条河放到一起,又该如何区分呢?表1从河流水文特征的角度为大家整理了有关河流分类的相关知识。
表1
我国河流的分类河流特征
主要代表
河流特征主要代表外流区(汇入大海)长江、黄河结冰区黄河、松花江内流区(流入内地)塔里木河
不结冰区长江、珠江水位变化大黄河淡水湖鄱阳湖水位变化小
珠江
咸水湖
青海湖
(设计意图:河流的分类是河流这一章节最为基础的内容,学习河流的基本知识,可以为接下来的黄河、长江学习奠定基础。)
2.长江主要知识点
师:“我”是中国境内最长的河流,源头位于青
藏高原,流经多个省市,最后注入东海。“我”是哪条河流?
生:长江。
师:很好!说到河流就不得不提长江,想必同学们对长江多少有些了解,表2为大家罗列了长江的相关知识点。
表2
长江主要知识点
发源地源头—宜昌—湖口—东海
全长发电、航运、生态
流域面积5—10月
流经省份无
三大第一
长度最长、水量最大、流域面积最广
唐古拉山脉分段6300多千米
水能宝库180多万平方千米
雨季11个省
结冰期
3.黄河主要知识点
师:除了长江外,黄河作为我国的母亲河,对中
华文明的发展繁衍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有句古话叫“跳进黄河洗不清”,那么为什么洗不清呢?那就要提一下黄河的“黄”了。因为黄河中有大量的泥沙,所以呈现黄。黄河除了这一特征外,还有哪些特征呢?表3为大家罗列了黄河的主要知识点。
表3
黄河主要知识点
发源地源头—河口—桃花峪—渤海
全长
发电流域面积6—10月流经省份12月—次年3月
特征
含沙量最高,
生态环境脆弱巴颜喀拉山分段5464千米水能宝库约75万平方千米雨季9个省
结冰期
(设计意图:长江、黄河作为本章节的重点内容,有很多琐碎的知识点需要记忆,对其进行梳理可以方便学生记忆。)
(三)实践探究
师:为什么有的河水清澈,有的河水却十分浑浊呢?河流在流经沙地、卵石等不同区域时会呈现出什么特征呢?为什么黄河下游的河床会高于地面呢?接下来我们就通过一些实验道具模拟一下黄河侵蚀和泥沙沉积的过程,让同学们理解上述问题!
准备材料:一个小型水槽、黄河水的替代物、沙子、岩石碎片、模拟山丘等。
模拟水流与侵蚀过程:教师在水槽中加水,使用水泵或水龙头来模拟水流,将沙子、岩石碎片等材料放入水流中,可以调整水流的速度和方向,以模拟不同条件下的侵蚀和沉积情况。
师:同学们,大家要认真观察它们的运动和沉积过程。
生:老师,水流可以将沙子、岩石碎片等材料带走,也可以将它们沉积在水槽的特定区域。调整水流的速度和方向可以影响侵蚀和沉积的情况。
师:这位同学说得很好!那么有谁观察到水流对沙子、岩石碎片的侵蚀效果了?
生:水流的速度越快,侵蚀作用也就越强。此外,不同材料的侵蚀速度存在差异,一些更坚硬的岩石
碎片相对不容易被侵蚀。
师:回答得真棒!
模拟泥沙沉积过程:教师减慢水流速度,让学生观察沙子、岩石碎片等材料的沉积现象。教师可以改
68
精品案例
变水流的溢流条件或增加水槽的斜度,以模拟不同地形和河道宽度下的泥沙沉积现象。
师:老师减慢水流速度后出现了什么现象?
生:降低水流速度后,我发现沙子、岩石碎片等材料开始在水槽中沉积。通过改变水流的溢出条件或增加水槽的斜度,可以观察到不同地形和河道宽度下的泥沙沉积现象。这可能与沉积物的颗粒大小、材料的密度和水流速度有关。
师:这位同学说得很全面,看来大家观察得很仔细。
教师总结实验结果:水流速度越快,侵蚀作用越强;不同材料的侵蚀速度存在差异;沙子、岩石碎片等材料的沉积受地形和河道宽度等因素的影响。
通过上述模拟实验可以发现,当水势流速减慢的时候就会造成泥沙淤积,使该处的位置高于河流两侧,这也正是黄河形成“地上河”的原因。在此以PPT的形式展示,如下:
黄河的源头是青藏高原,在流经黄土高原时河水携带了大量的泥沙,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持续地向下游输送。黄河下游河道变宽,河水流速变慢,泥沙在下游沉积,形成了高于平原地势的河床。
黄河的“地上河”在历史上造成了严重的危害。首先,由于河床高度超过平原地势,当洪水发生时,水流容易越堤淹没周围的农田和居民区,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其次,由于河床上升,河水在流经陡峭山口时落差大,容易形成决口、堤坝倒塌等情况,进一步加剧了洪水造成的破坏。黄河泛滥带来的洪水,经常造成农田的淹没、居民的逃离,甚至引发饥荒和人口流动。
(四)知识拓展
借助诗歌朗诵活动,融合课程思政,挖掘长江、黄河的人文价值。
活动介绍:
长江、黄河是中国两大母亲河,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壮丽历史和丰富文化。为了弘扬对长江、黄河的热爱和保护意识,我们举办了这场诗歌朗诵比赛,希望通过诗歌的力量,表达对长江、黄河的深深喜爱和敬畏之情,同时唤起公众对河流环境保护的关注。
活动流程:
选择与长江、黄河相关的诗歌主题,如长江与黄河的历史沿革、文化传承、风土人情等,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喜好,设计多样化的主题,营造良好的朗诵氛围,为参赛者配备轻音乐;其他学生和教师为评委,对参赛者评分,根据评委评分,选出表现最出的前三名参赛者,举办颁奖仪式,表彰获奖选手,并颁发奖品和证书。
活动亮点:
鼓励参赛者通过诗歌朗诵表达对长江、黄河的热爱之情,挖掘他们的创造力和艺术表达能力。通过诗歌朗诵比赛,向公众传递保护长江、黄河的重要性,引起社会对环境保护的关注。提供自由创作空间,使参赛者能够融合传统文化元素和当代艺术形式,展现多样化的表演风格。为参赛者提供展示才华的机会,促进文化艺术领域的交流与对话。
四、作业设计
根据所学知识,以小组的方式,选择我市的某一河流展开调查。调查内容如下:源头与流入、总长度、水流量、冰期、汛期、河流历史、人们对河流的态度。
五、教学评价
上述教学案例基本达成了教学目标,学生可以在丰富的环境中愉快地学习地理知识。首先,在引入部分,本案例结合语文学科和多媒体向学生展示河流之美,营造了声情并茂的教学氛围,为学生接下来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其次,利用表格对知识点进行了梳理,清晰明了,既不会遗漏关键知识点,又不会显得啰嗦。在实践部分结合动手实验的方式,学生深刻认识到了黄河泥沙形成的原因和对下游“地上河”形成的影响。接着从河流治理的角度引导学生思考黄河、长江的治理策略,为知识的应用提供了平台。在知识拓展部分,既利用知识又不拘泥于知识,设计了两个小活动,从思政方面丰富了学生对黄河长江的情感。
(作者单位:山东省滨州市无棣县水湾镇中学)
编辑:赵飞飞
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