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手赞成案例六                        何慕事件的慕前幕后
1995年1月9日,距大寒仅十来天的东方大都会上海,寒流之中忽然卷来一般热浪,让见多识广的上海人也惊讶不已。
这天,在发行量超过80万份,以文化气息浓厚深得中国知识分子喜爱的《文汇报》报眼上,出现了这样一则广告,醒目的黑底空心横批曰“招聘市场部经理一名,年薪50万”,落款是一家上海人未曾听说过的企业——浙江天翁保健品有限公司。这则广告说明,招聘事宜“经上海市人事局批准同意向社会公开招聘”,其可信度应是确凿无疑的。
    1月10日,上海的《解放日报》也在一版显眼位置刊登了与《文汇报》相同内容的招聘广告。
    一则小小的广告在上海掀起了不小的巨浪,许多人在问自己:“这是真的吗?”《新民晚报》最快作出反应,对此事在头版报道,紧接着上海有线电视台、《劳动报》等沪浙新闻单位,纷纷在显要位置或黄金时间发布消息,刊发评论。一时间,名不见经传的,事实上也仅仅在4个月前才“开张”的浙江天翁保健品有限公司,一夜间红透了上海滩,成了家喻户晓的“著名企业“。
    最激动的,当数那些欲坐上50万年薪经理宝座的莘莘学子们了。在规定报名的短短4天时间里,有108名本科以上学历的符合报聘条件者留下档案材料。在报名者中间,学历之高,条件之好,档次之高,令天翁总经理孙尧忠也感叹未能预料到。108名应聘者中,有50%硕士,20%的在读研究生,10%留学出国人员,甚至吸引了上海一些知名企业的厂长、经理。
    据了解,50万年薪招人才的点子的直接创意和操作者就是“天翁公司”老总孙尧忠,面对巨大的社会反响与趋之若鹜的高级人才,孙尧忠曾在某电视台非常得意地说:“何慕来应聘值10万,这个点子就值40万”。
孙尧忠是何许人也?
“天翁公司”是一家怎么样的企业呢?
    孙尧忠现有34岁,学历高中,浙江上虞市崧厦镇人,1988年从部队转业,接管上虞县织造厂并自创办“浙江天翁”总公司至今,一位记者对他的评价是“自信、坦率,观点鲜明”。历经7年的艰苦创业,天翁总公司已发展成为拥有9家企业,1300多名职工,固定资产3650万元的上虞市重点骨干企业,1994年创税利221万元。
    1994年8月,经过大量的市场调研和多方论证,他们投资1100万元,办起了浙江天翁保健品有限公司,将属下9家企业分别冠以“天翁”名称,并与上海生物化学制药厂、杭州商业食品研究单位合作,开发出现代高科技产品——天翁多糖营养液、开胃饮、玉米粥,天空水等系列产品,凭着雄厚的技术力量和先进的生产设备及高素质的市场营销人员,产品逐渐走俏市场。
    “天翁公司”雄心勃勃地说,争取1995年的产值达到2亿元,在增加两条流水线的1996年,争取销售额达到3亿元,1997年时销售额突破5亿元大关,要将“天翁”办成一个现代化的大型企业集团。
    了解了“天翁”的如此创业历程与未来发展雄心,可能就不难理解他们50万元的年薪招人才的惊人之举了。
尽管如此,当初有关天翁事件的一则消息人们是不应该忽略的。1995年2月24日,《绍兴日报》曾对天翁事件作过专题讨论报道,该市农业银行一位副行长发言如下:开这个(讨论)会之前,这个企业我不知道,了解一下,负债率是70%多,有4000多万元债务,大头的农行,希望“天翁”在抓社会影响的同时,企业的内部管理、产出和效益不能忘记。否则,应了一句老话:“天上翻跟头,地上不着实,外面名声响,里头效益差”。
50万招人才的点子,也非凭空想象出来的。
那是1994年11月,刚在1994年中国食品包装技术博览会携两枚金牌归来的孙尧忠,偶然从报纸上看到这样一则消息:广东某企业以36万元的年薪,聘到一名加拿大女留学生,使公司效益显著增长。正急于寻求企业发展良策的孙尧忠怦然心动:别人能用招聘人才的办法振兴企业,我为什么不能在人才济济的上海也试试看呢?
    1个月以后,天翁公司董事会正式研究并决定招聘事宜,“价码”定在50万元之位。但是,在上海人才交流中心和其他有关部门办理招聘的手续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小小的插曲——人们有理由对他们的招聘表示一定的疑虑。于是“天翁公司”邀请《文汇报》、《解放日报》和劳动人事部门的有关人员,到上虞市上实这地考察确认50万年薪招聘的可信度和可行性。上虞市的领导及当地银行与孙尧忠一起,向他们介绍情况,阐述诚意。终于使招聘手续如期办好,广告如期在几家大报发出。
    当108份人才档案堆在孙尧忠面前后,惊喜之余他有点不知所措了——他觉得个个人才都是不忍心舍弃的。他在上海包租宾馆的房间闭门谢客,一连数天,对每份档案材料进行仔细地研究分析之后,又设法与这些应聘者逐一见面,当场考核。初次面试,大约有50来名人才入围。“天翁”已准备拓展全国市场,在原有4个营销部的基础上组建南方、中原、东北市场。因为这次招聘的是天翁公司在全国市场总经理,统筹全国各营销部的营销策划,故还请入围者与各市场部经理切磋交流,遴选出10名理想候选人,这10名候选人组成
考察团,赴北京、上海、武汉、杭州等地作实地考察、递交一份全国市场工作总体计划,经各市场部经理及专家组织审查,选出3名最佳候选人。据说,整个招聘过程,自始至终置于上海企业界、经济理论界权威人士组成的专家组的监控之下。
    1995年4月14日,何慕与其他两名候选人一同出现在电视台直播现场,他们在专家答辩会上,就国际市场营销策略等十大问题进行了阐述答辩,然后由专家当场打分,何慕得了最高分,公证人员当场进行了公证。50万年薪的总经理,中国最高年薪打工仔终于诞生了——中央电视台著名的主持人倪萍专程来到直播现场,笑盈盈地在电视中宣布何慕为50万年薪经理得主,孙尧忠也当场将聘书交与何慕。
    现年30岁的何慕,为黑龙江省佳木斯人,上海复旦大学经济系毕业,在校时任校学生会干部,毕业后曾在上海霞飞、康美、天津康泰三家公司搞过营销工作。
    招聘工作虽然结束了,但新闻界、经济界、理论界对其却产生了针锋相对、相去甚远的评论,风起云涌,一浪高过一浪。请看那段时间有关招聘事件一些文章的标题。
    “天翁此举值得商榷”、“五十万元能买到人才吗?”、“是起哄还是求贤若渴?”……
    浙江一家报社以编辑部的名义阐述了“我们的观点”:“我们确实很佩服天翁公司的胆魄和勇气……我们确实也很相信天翁公司求贤若渴的心态”,“若要正确地看待这个问题,有四个方面不能不看到。第一,对于经营人才的流动,我们尚未有良好的、有章可循的流通体制,在这样的现实情况下,企业出于经营上的需要,用各种各样的手段来挖掘人才,聘用人才,这都是可以理解的;第二,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各种经济成分并存,并且,由于体制不同,企业之间的竞争往往处于一种不公平状态……我们不应该责备天翁公司,但是,进行宏观决策的有关决策和管理部门则不应忽视这点;第三,此招数并非华厦第一招,如果在价码上你涨我比,这会引出一个什么样的循环?第四,我们不能不看到,天翁公司此举除了对人才的渴求外,也蕴含着其他方面的功利目标。”
    也有人说,就事论事地看,天翁公司已经立于不败之地,通过这个举动,天翁两字已深深印入人们的脑海。不管今后就要上任的市场部经理是否值50万,“天翁”公司总是赢家。
而杭州大学的新闻学院的潘玉光老师认为,现在不少企业在打知名度时都存在一种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这已不是什么个别现象;今天有“天翁”50万元招聘,前有“巨鹰”寻楼云,前后犯的是一个的错误——故弄玄虚,失之简单,以此作为企业的形象定位,也缺乏创意,重视人才并不单纯看你付多少薪水,如何用好用足人才才是真谛。
    请看孙尧忠接受一记者采访时的对话——
    记者:你怎么知道你最后招的人是否值50万呢?
    孙  :我拿不出这样一把尺子,一量就知识他值不值50万。我只知道我自己不值50万,他给我的感觉至少是他要比我强得多。
    记者:当你的一个下属明显地超过你时,你觉得自己还能坐在总经理这个位置上吗?
    孙  :我说的比我强并不意味着做总经理比我合适,我的能力体现在用好这些某个方面超过我的人,谁都知道刘邦是个无赖,打仗、治国远比不上张良、萧何,但他是汉高祖,别人替不了。企业的一把手也是这样,水平的体现在于能不能用人。除此以外,一切都可以不管,我用人给权,要么就全给,要么就一点也不给,那种给了下属某方面权力后晚上睡不着的人当不了总经理。
    记者:你说过即使在108名报名者中就有80%的人对“50万年薪”表示怀疑,那么你怎么让公众相信真有这么一回事呢?
    孙  :这很倘单,让那些怀疑的人睁大眼睛等着,事实胜于雄辩。
    记者,你能说说你比较欣赏一个企业部门主管哪一方面的品质或能力,或者是最讨厌什么?
    孙  :2个月我可以答复你,现在我一说,你报纸一登,就会影响的我招聘,我要的是公平竞争后的结果,我最看重的就是公平竞争,国家税制改革,我举双手赞成,为什么?为的就是这样一改许多靠免税吃饭的企业撑不住了,和我们在一条起跑线上,硬碰硬地比试,看谁胜过谁。
    记者:如果在一年后或者更短的时间里发现你招来的人只是“绣花枕头”,你会认为吃亏吗?
孙  :不会,权当我50万元做广告。如果真要是这样,我就每天让他站在南京路上发传单,发完50万份,就当一块钱发一份传单的工资。
1995年10月4日,春风得意的何慕,在毫无思想准备的情况下,突然接到以上虞市长生发展总公司的名义发出的免职通知书。免职书不是当面交给的而是两份传真文件,文件中说:“决定免去何慕同志全国市场部部长的职位,发文后即生效。”“何慕同志在担任市场部部长期间因管理失职,决策失误,本公司将按公司规定追查其经济责任。”
    有趣的是,当初招聘是经理而非部长,而招聘书及任职的文件招头是上虞市长生发展公司,落款却是天翁集团公司,而实际招聘单位按《文汇报》广告所示说“浙江天翁集团公司”。到底是谁在招、谁在聘、谁在解聘,人们已被几个文件搞糊涂了。
10月7日,精神颓丧的何慕出现在杭州市两家电视台的屏幕上,将被解聘的消息向观众作了公布。对何慕的“管理失职、决策失误”,孙尧忠坦率而具体地向人们作了解释:天翁公司的系列饮品面向全国销售,必须有一位走全国一盘棋的能力,一年花50万聘一位人才能获得几千万的销售额怎么不值?解聘何慕的原因最主要两个。一个原因是何慕在任后干了两件事:开辟杭州和苏南市场。然而,4月份天翁系列饮品在杭州销售不足100万,9月份只有1.7万元,而温州却近200万元,苏南市场发货达110万元,仅广告费开支就达32万元,而返还款只有17.8万元,9月份的销售只有二、三万元。这让人们]记起何慕当时在竞聘答辩会上的慷慨陈词:“我将尽自己全部的能力、智商和精力来证明自己。”他当时的承诺是年销售额为6000万元,可惜6个月后没能兑现,显然,并不理想甚至与天翁公司的期望值相去甚远的经济效益,导致了何慕解聘的结局。
如果说以上事实使天翁对何慕的能力产生怀疑,那么,第二个原因是天翁对何慕的人品也产生了怀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