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齐心
作者:肖 娟
来源:《中关村》2009年第02
        这是一位在抗战时期屡立战功的老战士,也是一位海淀区的老领导,80年代初期退休后历经艰辛创办了北京市第一所民办公助老龄大学,培养了数万学生。
       
        20081221日,对大多数人来说是一个普通的日子,可是对海淀老龄大学的所有师生员工来说,却是一个值得记忆和缅怀的日子。这一天下午1823分,他们敬爱的齐心老校长,因病医治无效,在海淀医院永远地睡过去了,享年83岁。
        这是一位令人尊敬的跨世纪老人!一位革命的老前辈!1938年,他13岁在河北肃宁县参加抗日救亡运动,14岁就加入地下党组织,在艰苦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年代,他积极投身革命,不畏艰险,英勇奋战,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可圈可点的感人篇章,但最为显著、最有口碑的一篇还是在他离休后创办了海淀老龄大学。这是北京市第一所老年大学,为提升老年人的生活、生命质量,丰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做了一件十分有益的事情,利在当代,功在千秋。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老龄协会会长张文范曾高度评价:
        “北京海淀老龄大学的创立、发展都浸透着齐心同志的事业心、凝聚力和创新精神。世界上走出第一条路的人,是开路先锋。在北京创办第一所老年人大学的人,是开拓者,是值得后人尊敬的创新者。
        1982年,党的12次代表大会决定废除干部终身制,实行干部离、退休制度。全国有200多万建国前参加革命的老干部陆续离开了工作岗位。这些老年人大多是党政军机关的老干部,有的是大革命时期的,有的是土地革命时期的,有的是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为共和国的成立建立了卓越的功勋。他们干了一辈子的革命工作,离退休以后,心里头也没有了寄托,有的感觉像离的孤雁,还真不习惯,思想郁闷,
高血压、冠心病等身体毛病就接踵而来。还有的老干部退下来之后,脾气变得特别坏,动不动就跟老伴、孩子发火,影响家庭和睦,其实根本症结在于不习惯过清闲生活,心中无所事事造成的。我国人口在世界上占首位,老年人数量是世界上最多的国家。随着科学的发展,物质生活、医疗条件的改善,人的寿命延长,平均年龄由过去的55岁增加到现在70岁左右,因此老龄化是一个日渐突出的社会问题。如何让这些老干部离退休以后,生活丰富,精神愉快,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中继续作贡献是一个大的社会问题。
       
        老年人也可上大学
       
        1982年齐心59岁,时任北京海淀区副区长,受山东省红十字老年大学的启发,着手预备在海淀区办一所老年大学,要使那些尚有精力,有专长和志趣的离退休老同志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一个良好的愿望,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海淀区又是著名的首都风景区和文化区,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党和国家机关云集,居住在这里的离、退休老干部、老专家、老知识分子逐年增多,创办老龄大学应该是符合广大老年人的要求与愿望,当时的区委书记贾春旺曾举双手赞成办老年大学
        可是怎么办?老龄大学是一个新生事物,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个产物,一切从零开始,一切从头摸索。现任海淀老龄大学副校长的初世俊先生,原是海淀区老干部局副局长,在他还未退休的时候就一直跟随在齐心老校长身边,为创办海淀老龄大学立下了汗马功劳,他感慨地回顾当初创办老龄大学的种种艰辛。那时候是一无编制、二无经费、三无教室、四无教员、五无教材;还有人提出顾虑,说办老龄大学可是担责任的事,万一有个老人在课堂上发生意外,可不好说。可这些困难都没有动摇齐心老校长的决心,他是一个做事非常执着、有韧性的人,他常对人说,在有生之年,能把老龄大学办起来,走一条民办公助的办学模式,开创一条前人还没有走过的路,对老年教育是一种积极有益的探索,也为老年人做一件实实在在的事。在齐心的努力推动下,1984双手赞成616日在海淀区委副书记张福森主持下召开区委常委会,会上全体常委经讨论一
致同意批准创办海淀老龄大学,并任命齐心兼任校长,面向全北京市的老年人招生。经过两个多月的艰苦筹备,北京第一所老年大学——“海淀老龄大学1984915日在海淀影剧院隆重举行了成立大会暨开学典礼!
        老人也可以上大学啦!这在当时可是一件新鲜事!众多的离退休老人为之兴高采烈,奔走相告,纷纷前来询问老龄大学何时开课、开哪些课?当时《北京晚报》曾以桑榆之年追求知识、童心不减陶冶情趣做了专题报道。海淀老龄大学的成立为老人带来了福音,为老人欢度晚年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舞台。一位六十岁的退休教师说:刚离开工作岗位那阵儿,心里象倒地的五味瓶,酸甜苦辣不知什么滋味,一个人在家闷得慌,精神空虚,区里办起老龄大学,我就天天盼着开学。另一位从部队离休的干部说:从小受家庭熏陶就喜欢绘画、书法,可工作太紧张了,无暇顾及。现在有自己的时间了,重操笔墨纸张,系统学习一些相关知识,于身心大有好处。老龄大学面向全市招生的消息公布不到一个月,就有三百多名来自全北京市各区县的离退休老人前来报名参加书法、绘画、健身、园艺四个系、六个班的课程学习。年龄最大的90岁,平均年龄也达到64岁;东升乡83岁的农民学员王亚凡报了健身、养花两科的学习,坚持骑车上课,从不缺勤。75岁的科学院离休干部李惠珍身体有残疾,可每次坚持坐轮椅来上课,除特殊原因外,很少缺课,学习十分努力。老人们都很珍惜人生第二次上大学的机会,因为他们强烈希望退居二线后的日子过得丰富、充实。
       
        艰苦创业特办学
       
        海淀老龄大学从1984年在萨利宅院创建开始,到1988年以前的四年当中,没有自己的一间教室,全靠租借海淀影剧院的会议室、海淀区文化宫、海淀区少年宫、海淀区老干部活动站的活动室来给学员们上课,那是打游击上课的四年。直到1988年,齐心老校长与当时的老区委书记张还吾向区武装部、区供销社、海淀、东升等四十多家单位募捐了7万元人民币,然后在萨利宅院老干部局的车库顶上,借天不借地,接建了230平方米的二层楼,隔为三间大教室,能容纳一千多人上课,海淀老龄大学这才有了自己盖的教室,结束了打游击上课的历史。创业是艰难的,但只有在春天里辛勤播种过、挥洒过汗水的劳动者才体会到秋收的喜悦。海淀老龄大学是我国改革开放的产物,见证了改革三十年的发展。
        老龄大学,顾名思义是为解决老人老有所学而创办的一所特殊大学。上大学的老人不受文化程度限制,不是为了解决晋级和就业,只为了丰富自己的晚年生活,精神愉快,身心得到修养,实现活到老、学到老的人生目标。自建校之初,齐心老校长就制定了老有所学,余热生辉,健康长寿,欢度晚年的办学宗旨,完全根据老年人的年龄特点和需要来制定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每位学员根据自己的程度、爱好和兴趣确定自己选修的课程。因地制宜,办出自己的特。在教学上坚持以书画教学为主,诗、书、画、印教学相结合,自愿选学,自交学费,选科入学,发展很快。海淀是文化区,老干部、老军官、老知识分子多,文化素质较高,兴趣爱好偏重于中国的传统书法和绘画艺术。1984年老龄大学刚刚开办的时候,头一批学员中就有不少是参加全区老年书画比赛的老同志,当时6个班,就有4个是书画班。随着时日的推移,这批老学员越学兴味越浓,就越想深入学习。老学员毕业了不愿走,新学员不断增加,于是海淀老龄大学根据广大学员的要求开设了书画基础班、专修班、研究班和创作班,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每个班按初、中、高三个级别、两年学制,就这样逐步形成了诗、书、画、印并以书法、国画为重点的教学特。
       
        书画艺术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学习书画艺术不但可以颐养天年,还可以使老年人余热生辉、老有所为。书画怡神,书画亦健身。自古书家多长寿,怡情养性现笔端。名师出高徒,强将育精兵,老龄
大学开办之初,齐心老校长就非常重视教学的师资力量。第一期绘画班开课的时候,他就请来了田世光、白雪石、卢光照、李燕等这样的大家、前辈前来讲课、指导。书法课亦同样先后请来刘炳森、欧阳中石、张书范、孟繁禧、何玉璋、周持等名师上课。海淀老龄大学为老人们开辟了一片新的天地,吸引了众多的老人来这里学习、交友,增长知识,陶冶情趣。同时也吸引了一大批热心于推动老年教育事业的老教授、老讲师义务来老龄大学为老人们讲课。像何玉璋老师在老龄大学教课有二十多年了,他说在1987年就没有拿过一分钱讲课费,为了老龄大学的发展辛勤耕耘,只求奉献,不求回报。没有教材,这些老师就自己动手编写讲义、搜集各类资料,注重知识性和实用性,并力求文字简明,易懂易学。在他们不遗余力的指导下,老龄大学的学员们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不少学员的作品多次在全国书画比赛中获奖,并举办个人书、画展览,有好多的学员从老龄大学毕业出去以后,自己也当了书画老师,真正实现了老有所乐、老有所为。
        李其煌今年80岁了,从1987年入学,至今二十年没有间断。他在老龄大学里专攻书法,从楷书、篆书、隶书、行书、草书逐步提升,每一类书法又从初、中、高三个级别逐步递进,对书法艺术情有独钟,越学越有兴趣,越学越深。如今他成了国防大学第二干休所的书法教员。刘裴可是海淀老龄大学的超级粉丝。她原是中央民族大学艺术教研室的教师,刚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时,觉得生活失去了重心。可自从她进了老龄大学后,重又精神焕发。她现在从周一至周五都在老龄大学里听课,一共听了10个班的课,成了全日制的学员。还有像朱坤岭将军、周传玲等这样的学员,文化素质高,本身就是党政军高级干部、大学教
授、高级工程师,从前没有时间、也没有平台实现的书画梦,今天在这里终于实现,实现了他们人生的第二个梦想。
       
        书画之趣,魅力无穷
       
        凡是熟悉齐心的人都了解,齐心不光是一名老年教育学科的开拓者和老年教育实践的领导人,他还是一位颇有造诣的书法家,他独具特的草书书法和齐派风格的绘画艺术,在国内外赢得了老年体的喜爱和文化艺术界的重视。他才华卓著,诗、书、画皆有自己扎实的艺术功底与特。70年的革命生涯中为党、为人民兢兢业业工作了一辈子,奉献了一辈子,直至逝世前一刻,都在惦记老年大学的2009年春节茶话会并布置2009年工作。
        海淀老龄大学经过24年的艰苦奋斗,从6个班发展到今天的65个初、中、高不同级别的班,毕业学员达2万多人,齐心主持出版教材、诗书画集共41部,1988年,他当选中国老年大学协会副会长,北京齐白石艺术研究会副会长,多次参加世界老年教育年会,数十次出国访问、交流,数百次接待国际友人来访,传播了
中国特的老有所学,老友所为的人文和谐理念,硕果累累,成绩喜人。如今的老龄大学与当初四处打游击租借教室上课可相比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随着海淀西区的改造,老龄大学迁入了现在的校舍,在中关村科技园区的中心位置拥有了2000多平米的教室,能同时容纳1900人上课。每天都有二、三百个老人从北京各个城区赶来这里上课,学习知识、技艺,欢度自己的晚年生活。24年里培养了数以万计的离退休老年学员。其中有戎马一生的将军和中高级领导干部、有大学教授、优秀教师、科技工作者。齐心老校长曾亲眼目睹这骄人的成绩,应该可以含笑九泉。
        老年教育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少到多,经历了开创、探索、实践、成长的阶段,老年大学现已在全国遍地开花。齐心作为老年教育开拓者,是北京市老年教育的创始人和开路先锋,多年来无私奉献、睿智创业,为我国老年教育事业的发展探索了一条行之有效的路子,做出了创造性的贡献。海淀老龄大学依靠老年人办、老年人教、老年人学的三老办学方针。老年人的事业老年人办,有共同的情感、共同的体验、共同的语言;海淀老龄大学从校长、教务长到系主任都是由热爱老龄教育事业又有一定书画专长的老同志担任,他们不怕辛苦,不计报酬,最主要的是他们有为老年人服务的满腔热情和爱心。一个人的能力总是有限的,但若是能把自己的才智融于一个智慧的体中,发挥它的巨大力量,更是值得我们推崇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