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电影就像一本好书一样,可以重复地看很多遍,可以认真地仔细地分析和研究,而且越看越有味道,越看越喜欢,每一次看都有会不同的感受和心情。第一次看《情书》的时候还是高中,当时在贵港石羊塘市场附近的一个混乱拥挤的网吧看的,那个有点炎热的下午,阳光照进来,空气中充满了看得见的灰尘,有点痒,有点热,有点困,更有点烦躁,于是竟然连最基本的剧情也没看懂,看完也不知道影片说了什么东西,唯一记得的场景就是博子对着雪山大声喊着“你好吗,我很好”,还觉得女藤井树的毛衣样式很好看,很温暖。第二次是前些日子,不记得是哪一天了,偶然间就看着了,当时的心情也许比现在更加激动吧,当时的心情也比现在更加满怀想说的话吧。今晚第三次看完,心中却仿佛无话可说,或者说有话说不出了。但是不管怎么样,还是应该写一些东西纪念一下的,毕竟这是一次难得的感情冲动,毕竟这是一次难得的情感共鸣,而且这是要作为自己以后有空回忆起来的印记,这更是一个珍贵的回忆吧,是值得珍惜和记忆的。也许手写的会更好吧,清晰的字迹一笔笔写在淡黄的便签上,写完再夹上一片枫叶,以后回想起来会更美吧。那是当然的,那会增加了很多画面感,彩感以及历史感,但是我的字很潦草,所以还是打字吧。
豆瓣和时光上的影评各有千秋,豆瓣更加纯洁,深刻,感性一些,而时光则是华美,有种光与影的交错的美
感,那排版,设计,颜,背景,图片都相当地精美,还有细细地评说。对于我这个年纪,这个经历不多,感情不深,认识不深刻,思想不深沉的人来说,时光上的影评会好看好理解很多。我喜欢的影评首先是可以从剧情,人物,故事,场景,镜头,剪切,哲学,音乐,历史,以及导演的审美观等方面综合地详细地分析一部影片,然后再写点自己的深刻感受,或者把自己的感情穿插其中,这种影评是我这个年纪所喜欢的,因为要喜欢一部电影,起码你得看得懂这部电影,理解这部电影。豆瓣上的影评大都是个人单纯的感受,写得纯洁而深刻,但如果你不能理解电影,你就难以达到共鸣。
影片一开始博子安静地躺在雪地里,闭着眼,憋着气,仿佛她要假装进入死亡的状态,以此来达到能与死去的未婚夫共同呼吸,共同对话,进入同一个世界的机会,这是一种多么幼稚到可爱的精神状态,可见博子对未婚夫的用情之深。白的雪无疑是象征着纯洁的爱情,这是无用细说的,在电影后文中,几乎电影的大部分时间里都笼罩着这么一种白纷繁的世界中。
博子在车中与未婚夫的妈妈对话,以及在未婚夫家中蛋糕,毕业照这些小事上,都显示出一种主动和被动性格的对比。博子内敛含蓄,而妈妈则独立自主,勇敢自信。而在紧接下来的剧情中,在混乱而小气的小樽市,邮差和女藤井树也是如此,邮差热情主动,而女藤井树则冷淡退避,那些可爱的神态可以一一表现。邮差叫“啊树”的亲切有力,仿佛包含感情,而啊树则“”怎么啦的不耐烦和讨厌,明眼人谁都可以看得出邮差的心思。看到混乱而小气的小樽市的街道,我想到的更多的是无关剧情的历史和政治,想到隐忍,小气,认真的日本国民性格,想到日本狭小的国土面积和众多的人口,想到火柴盒式的房子,“居则养其气”,可能就是因为狭小的空间让日本人的性格中充满了小气,小气包含了认真,细腻和认真到要钻牛角尖的极端。这在日本的教室也可以体现,教室的窗子总是乱七八糟,黑板和墙上同样如此,细细碎碎的东西相当多,这如果在小学,那会显得很可爱,但在高中和大学就显得琐碎和多余了。
剧情来到破旧斑驳的女藤井树的家,木头的房子,屋子里煮着药,有烟有雾的灰蒙蒙,女藤井树又带着口罩病恹恹的,头发蓬松凌乱,给人一种很老旧,腐化的感觉,整个调虽然还淡淡的阳光,但从小缺乏安全感的我害怕这种场景,我害怕得病,虚弱和没力,但我并不害怕残酷和黑的深沉,那只会让我压抑。
一家人共同聊着莫名其妙的信,花了很多时间和心思,阿树还竟然因此烦躁得睡不着起来回信,真是琐碎到了极点。
博子的细腻和浪漫在这里又一次地体现,深深怀念地恋人的她竟然给死去的恋人写信,“你好吗,我很好”,这本来就是一封不可能收到的信,她自己也没有期盼能收到回信,只是作为一种心情的寄托,想问候一下在天国的他“你在异乡还好吗,我想念你,我在这边很好,身体健康,工作顺利,朋友陪伴,父母健在,一切都好,你不用担心”。写信,这么古老的一种传情方式,安静而含蓄,只有这样的方式才能适合表达她的思念。收到信的博子眼神都有了光彩和亮光,洋溢着幸福和美满,说话和动作都欢快温馨起来了。
这边博子和秋山一起研究信,那边啊树(女)和同事也在一起研究,这真是细腻,更是琐碎和拖沓。
秋山刷了点小聪明知道了藤井树的真实身份,在古朴的酒馆里,穿上牛仔服的秋山,披着长发,点着香烟,
喝着酒,帅得忧郁得就像是一个艺术家。他大方,勇敢,热情,积极,有又仿佛一个冲动的大男子主义。而在旁的博子仿佛永远都是深深地沉湎在过去的回忆中一直恢复不过来的样子,安静,内敛地不说话,或者在秋山的“敌人”二字伤害到她内心最敏感最柔软的最深处时她才激烈地反映,抗议。这时,秋山立即变得伤感忧郁些,悲伤地回忆起过去的时光,博子终究是一个内心细腻敏感而又善良单纯的女孩,终于被说服着去了小樽市。她们的关系一直就是这样,一个积极主动,而另一个被动回应,秋山在主动中又有嫉妒的情绪的作祟,想向博子倾注满腔爱意和热情,但是博子的态度却让他不敢全力放手去爱。博子则又是思想陷在过去的回忆中不能自拔,但身体终归还是在现实世界,对于秋山的热情示爱总是仿佛需要但更抗拒,两人都是这么矛盾,关系总是这么微妙。但秋山总归是一个正常人,犯不着跟一个死去的人吃醋,况且那人还是自己的死党好朋友,给予了博子很大的包容。曾几何时,从小的我就梦想着有一套灰白牛仔服,看起来潇洒又沧桑,坚强而又有忧郁的流浪的艺术情怀,但终究是一个梦想,到今日也没有实现,或者说已经不想去实现。自己还是太怀旧了,这些年来,新的歌基本没听,新的电影基本没看,弄得自己也深沉忧郁起来,仿佛老了好几岁,从来就没有展现过青春朝气蓬勃的气象,没有展现过阳光灿烂的笑容和斗志昂扬自信满满的意气风发,我还是一个年轻人,我是怎么啦?
在漫天雪白的小樽市,热情大方或者说不解风情,木头一样的秋山安排了一切,在一瞬间我感觉自己又成了博子,细腻敏感,害怕未知的未来,害怕主动,害怕承担,变成一个深深地缺乏安全感的人,等着一个人来照顾,来关心,来安排一切,处理一切,我要做的就是等待和随从。秋山的行为无疑让我也感到在寒冷的小樽市里的一点温暖。在如此一个陌生的寒冷的城市,真的让人不知道该怎么办。
啊树(女)的爷爷给我印象并不太好,从一开始在地里蹲着耕种的姿态到跑来开门的神态,矮小的身子,一把眼镜,日本式的胡子,还有那个仿佛是无时无刻的极其难看的马步,一切都透露着猥琐的神情,让我想到的龟仙人,想到那个恶心的日本AV,想到日本国民性的不好的一面,冲动,极端,动作夸张得幼稚和小气。当然,这是我的一厢情愿的感觉,并不能代表什么,我还很宁愿这是错误的,我也不希望日本人这样,更不希望自己看到这样的场景和情况。
啊树的姑父和妈妈的对话中可以看出导演对死亡的故意的淡化,姑父不记得大舅子什么时候去世,而在博子未婚夫的家中,藤井树(男)的妈妈也说“看到这张照片,树的形象仿佛就模糊了起来”。也是是因为“死亡是
一件很可怕的事情”博子对秋山说的,所以导演可以淡化死亡给人带来的沉痛和悲哀,这样使得影片的基调就相对温和一些,积极一些。死亡在日本的哲学中从来就是一个经常讨论的话题,日本的自杀率一直排名世界前列也是因为生存的价值和意义这个命题。这种问题仿佛他们全国民都深入人心一般,青少年就已经很深刻地去理解生存的意义了。这与我们身处正统的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教育下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有着非常明显的区别。我最记得的是一个青年女生的生存观和价值观“让生命像樱花一样在最灿烂的时候凋落”,她选择了在生命最美好最灿烂的,一生中用黄金锻造的青春时代,在这豆蔻年华,青春萌动的时刻自杀,结束自己的生命,因为她认为要保持完美,她不希望自己的人生经历年长之后成熟现实的肮脏和世俗。在日本的歌曲中,经常有很多仿佛来自生命和灵魂深处的声音,悲怆得让人不敢倾听,因为那会使人陷入深深地寂静和死亡的情绪中。在现实中,日本歌曲经常会用A小调,这会使歌曲哀婉,忧伤和悲凉。但是尽管有这种倾向,但是日本人会有两个极端,虽然会经常陷入悲观的情绪,但是真正面对困难的时候,你一点也用不着害怕和怀疑他们承受艰难的能力,他们会在困难面前默默忍受,极端地忍受到仿佛没有半点痛苦,仿佛就算世界末日来临也不动声,也不去寻求倾诉和发泄,这其实是很不好的。经历了那么多的苦难,经常面临地震,火山以及飓风,狭小的国土面积,拥挤的人口,资源的匮乏............你真的压根不用去怀疑他们的承受能力,他们的承受能力甚至达到有点变态的地步,比如军国主义中的自残,比如武士道中的忍者。日本就是如此奇怪的一个国家,民族性在两个极端间来回震荡,自信与自负,狂妄与卑微,我总有一种感觉,日本就像是一个超
级国家的试金石,谁能让日本真心地心悦诚服,让日本真正地谦虚卑微下来去学习,那么这个国家就是超级大国。比如现在的美国,比如以前中国的唐朝。
高速公路上秋山的“打搅了”又一次显示了细腻。而博子的小心翼翼和静静站在藤井树(男)曾经的家的门口,仿佛在怀念什么,好像又要沉溺到过去的回忆当中,更显细腻。
藤井树(男)的家门口写了信,含蓄内敛的博子还是没有勇气去面对和自己恋人同名同姓的人,在回去的路上,博子再一次展现了她的深深的怀念和用情之深“我希望他很健康,也在工作”,她的希望虽然简单却是那么令人感动,即使不在一个世界了,她仍希望他在另一个世界里能过得到,仍惦记着他过得好不好,心里面也默默地想着只要你身体健康,工作顺利,这样就已经很好了,这样就已经足够了。
在剧情发展到此时,电影出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镜头,博子和藤井树(女)在街上相遇,博子叫了藤井树,
但藤井树回头却不知道是谁叫了他,这是一个很奇怪的镜头,仿佛是一种命运中的巧合。从情景中看到,博子一直低着头,应该没有看到树,但她却突然叫住了藤井小。这是导演在思想上暗示两者之间存在某种命运般牵扯不断,虽然显得奇怪,但是却很有意思,很有创意;另外在剧情上可以用这个场景让博子看见藤井树(女)的真实相貌,为她接下来的剧情确定自己和藤井树(女)真的长得很像,然后去恋人的家去查毕业照的照片,并怀疑恋人对自己一见钟情的原因是因为自己和恋人的初恋情人长得很像做铺垫。这时镜头中出现了人,人是岩井俊二很喜欢用的场景,在《爱的捆绑》中男女主角在人中激励忘情拥吻,《四月物语》中女主角骑着单车经过成的背着书包的小学生,就像吴宇森很喜欢用飞翔的白鸽一样,这是导演的一种偏好吧。人并没有太多的寓意,更多地只是一种衬托突出的作用,而在《情书》里,人也就是想让藤井树(女)淹没在拥挤的人潮中,使得她回头没看到博子更加自然(因为人也把博子包围了),也让她转身离去不显得那么单薄,而显得更加自然,从容。细心的人在这里可以发现,导演在营造两者之间的距离上用了先是两个中镜头交代场景,再变换到两个远镜头表示她们距离越来越远,最后又变为两个中镜头,恢复常态。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