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观后感1
如果把科幻片比喻成一个孩子,那么好莱坞科幻大片这个“孩子”已经出生多年长大成人,并在江湖上混得风生水起,而我们本国的科幻片“孩子”却才刚刚降生。
但是,有和没有绝对是不一回事,没有就永远空缺了,有就意味着“孩子”会长大、成才、没准还能一鸣惊人。
《流浪地球》的开播,让国人欣喜地看到我们终于有自己“生”的“孩子”了。
在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这“孩子”的出生算是时代发展的必然吧,尽管“他”让我们等了太久。
看了《流浪地球》你又会惊喜地发现如今中国的年轻人如此之优秀,不论是这部小说的原作者还是整部电影的制作。
地球被迫去流浪了,因为科学家们发现太阳急速衰老膨胀,其结果会导致包括地球在内的整个太阳系都将被太阳吞没。
为了自救,人类大胆地提出一个名为“流浪地球”的计划,即倾全球之力在地球表面建造上万座发动机和转向发动机,推动地球离开太阳系,让存在几亿光年的地球不得不去太空中流浪,然后用2500年即一百代人的时间,在太空中寻到适宜于人类生存的星系,让人类继续之前在地球表面的美好生活。
离开太阳系,人类为此付出一半人的生命代价——山崩地裂、海水漫过陆地、城市被毁、高山夷为平地。
离开太阳系后的地球因为失去赖以生存的温度,活着的人从此告别了多姿多彩又温暖的地球表面,离开了熟悉的生活环境,躲到了地表下面的人造世界,跟随地球去流浪。
人们在过去的生活中看到的鲜花、草地、高山大海、城市乡村都变成了飘着雪花的白茫茫的冰冷世界。曾经习以为常的一切繁华成为了遥远的太空之梦。
流浪的过程是辛酸的,离开了在太阳系中的运行轨道,飘在太空中的地球犹为渺小,一不小心就有可能被其他星体吸收分解,拯救地球于危难人类用尽自智慧、甚至失去了亲人。
在启动地球流浪计划时,联合政府就做了周密的安排:在太空船上备有足够在另一个星系里出生、成长的人类受精卵与及一切可以造就一个新人类的物资、科学技术等,如果地球不能按照计划到达新的星系时就遭遇了不测,那么太空船就独自逃生,在到适合的星系时再造就一个新的人类世界。
所以,当地球即将被木星吸取分解之际,联合政府表示无能拯救地球,只能放弃地球。但是,中国航天员刘培祥放弃了带着太空船独自逃生,选择拯救地球免于毁灭,带着原来的、充满温情的地球一起流浪。
中国人拍中国人的片子,片中自是满满的家国情怀,这是《流浪地球》与好莱坞科幻大片的不同之处——片是科幻片,心是中国心。
场面宏大、虚幻、炫目是科幻片的标配,《流浪地球》当然不能少了这些配置啦。坐在放影厅,看着地球在太空中流浪,场景制作与以往看到的科幻片没有太大区别。
如果把剧中的人物换成几张异域面孔,没有多少人会怀疑这竟然是国产片。
最为意外的是,一直以搞笑角出現的吴孟达在此片中竟然以一幅慈祥的面孔出現,并为拯救地球而牺牲。
《流浪地球》展示的不仅仅是一部高水平的科幻电影,它还代表正在堀起的中国,以及中国正在堀起的经济地位。没有国家雄厚的经济实力为背景,没有一个富强的国家做后盾,谁能牛逼到跑到太空拯救地球?哪怕是科幻电影。
继《战狼2》之后的《流浪地球》是一个经济大国在世界影坛的实力展示。尽管《流浪地球》是第一部国产科幻片,尽管这“孩子”出生晚,跟成长多年的好莱坞大片相比还有那么一点点差距,剧情处理也有不尽人意的地方,但这“孩子”五官端正,长相俊俏。
我们有理由相信“他”能长成影视界的“帅哥”,在不远的长来能让我们看到最为纯正的中国大片。
《流浪地球》观后感2
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
行车不规范,亲人两行泪。
大年初七,我终于迫不及待地拉着老婆进了电影院把《流浪地球》看了。从一月份听到这部即将上映的科幻电影简介开始,到我写这下这些文字的此刻为止,我几乎每天都会关注这部电影的各种评论,直到最终我也忍不住心痒痒,想说点自己的感受。
不喜欢科幻的人可能不会太多关注这部电影,即便它的票房现在已近40亿,即便它早已轻松干掉了春节档全部其他电影,稳坐华语电影史亚军位置,向冠军发起了挑战,上了新闻联播,并且被全球称赞,即便它已
让你感动到泪流不止,在电影结束后你可能最多就给一个“还行”的评价。老婆的感受大概就是这样,喜欢喜剧的她甚至在看到一半的时候说不喜欢这样的电影,因为影片前半部分基本都是笼罩在一种悲伤压抑的气氛里,不停地死人,所以尽管后面我们都看到泪奔,也改变不了她不喜欢这类电影的事实。事实上,我看喜剧、剧情、爱情或者军事片时也会有类似的感受,比如像56亿票房冠军的《战狼2》,我不仅没进电影院,甚至只是在网下载后,半小时内拉着看完的。但《流浪地球》不同,它让我感觉兴奋,因为它是我喜欢的类型,科幻。有人说它是中国科幻电影的里程碑,有人说它是中国第一部真正的科幻电影,也有人在吹毛求疵地理性分析它有许多不科学的地方。事实上对于为何人工智能莫斯判断,以助推器引爆木星表面氢气来避免地球和木星碰撞的方案成功概率为0,而最终却成功了,我也有很大的疑问。如果硬要我解释,我认为是几十亿地球人求生的念力和甘愿为希望做出的自我牺牲共同作用的结果。对我来说,一它是科幻,二它是个好故事,三它让我感动,这就足够了。观影是一种体验,不是上课学习,能带给我一种与现实生活不同的新鲜感,这才是最让我兴奋的地方。当然,如果故事的科学依据能更充足,这种体验可能会更有魅力。但这并不妨碍毫无科学依据的故事一样能吸引人,比如动辄就干掉一个太阳系,甚至瞬间灭了一半宇宙生灵的《复仇者联盟3》,比如影屏无法展现的小说《神墓》,相对来说,一个挡道的木星就让地球人灰头土脸,总觉得有点小屋见大屋,但真实与虚幻一样都有魅力。地理课上我们都学过,地球和太阳都是有寿命的,只不过相对于太阳剩余50多亿年的寿命而言,人类不到百年的寿命实在是短暂到只能用近乎静止来形容。因此我们
总觉得太阳死亡是一件很遥远的事,但其实从理论上来说,那也是一件必然发生的事,生存危机也是由此将引发的一系列必然事件。科幻作品,或许可以为我们的未来提供一些指引,或者只是我们排遣生活压力的精神大餐。不管从哪个角度来说,《流浪地球》都是一部好电影。
曾经,假期我喜欢做的一件事,就是提前在网上下载一堆电影,然后一口气连着看完,不感兴趣的拉着看几分钟完事,感兴趣的就慢慢看完。一看一整天,就像大学时跟某位同学周末打台球一样。而花钱进电影院看电影,在我看来完全是浪费。但四件事情的发生把我看电影的地点从卧室成功变成了电影院,一是真正好看的电影现在已经在网上下载不到了,版权都已被保护;二是儿子从不给我机会安静地看完一部完整的电影,只能一个他不在的地方才能看;三是与家庭工作隔绝的电影院,可以让我享受短暂的宁静;四是国产电影拍得越来越好了,而且我期待的类型也越来越多,比如科幻魔幻。
因此,尽管电影票价在涨,我反而越来越多购票观影。从我期待的《寻龙诀》,到老婆期待的《三生三世十里桃花》,有给人惊喜的《白蛇缘起》和《来电狂想》,也有让人失望的《云南虫谷》,有过情人节用的爆米花剧《一吻定情》,更有严肃深沉感人的《流浪地球》。这是一种很健康的娱乐方式,我不再认为在电影院看电影是浪费钱,因为比起缺钱,现在更缺少可以安静享受一部电影的宁静时光。
《流浪地球》观后感3
电影讲述了一个关于未来2500年的大逃亡,但唤起的却是一些很古老的意象和感动。例如从地面一直上升到俯瞰地球上万个行星发动机的长镜头,“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感觉油然而生,而救援像,则是愚公移山、精卫填海、蚍蜉撼大树、明知不可为而为之那种悲壮,还有陈胜吴广式的干劲与豪气,“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夫死,死国可乎?”……科幻的外衣下,包裹着传统古典的文化内核。
这部电影真正触动我的,并不在于那些温情和牺牲的片段,而是恍惚在作品中看到,一个数千年古老文明的灵魂,仿佛在一堆重工业的机甲外壳中重新拥有了鲜活的生命……
一直认同这样的观点,农耕文化属性、标准意义的传统中华文明其实早在南宋崖山海战之后魂灭,其后明清不过是僵尸一般苟延残喘的存在。文明的内涵高低,与物质文明成果的体量不一定有那么直接的关系。所以那些本质无非是在历史故纸堆中抠抠索索,沉溺于千年文明古国自嗨式的作品,不可能形成真正的'文化输出。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