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读解基础知识
绪论
影视艺术:人类历史上最年轻的艺术,人类现实中最生机勃勃的艺术,人类生活中最富创造力的艺术。以现代科学技术为依托,融合各种艺术形式的长处,以镜头画面叙述和描写、易声画结合、镜头组接为基本特征
的前所未有的艺术类型。
雕塑、绘画、建筑、舞蹈、诗歌、音乐之后“第七艺术”。
18951228 ,巴黎卡普辛路14号咖啡馆地下室,正式公映了世界电影史上有记录的第一场电影。工厂大门》、《火车进站》、《水浇园丁》 逼真性
电影发展史上发生的两次重大的技术革命,使电影艺术跨入了成熟的阶段。
本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发生的由无声电影发展到有声电影的技术革命,是电影发展史上第1次重大的技术革命。 “伟大的哑巴
192710月,世界第一部有声片《爵士歌王》。1930年,“明星公司”在法国百代唱片公司协助下拍摄了中国第一部有声片《歌女红牡丹》
电影史上第2次重大的技术革命,是30年代中期彩电影的问世。1935由于生产具有特殊感光性能的彩胶片的工艺得到满意的解决,美国导演马摩里安摄制的世界第一部大型彩影片《浮华世界》(根据英国作家萨克雷的著名长篇小说《名利场》改编)在美国诞生了。
1896811日,上海徐园游乐场“西洋影戏”。电影在中国公众娱乐场所的第一次公开放映。
每一门艺术都有它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或者说是表现元素。如:  绘画:彩,线条,构图等……  戏剧:台词、唱腔、表演等……  文学:文字。
  二十世纪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诞生了艺术的奇迹:──电影、电视。它第一次、也是终于实现了艺术家千百年的梦想:使艺术走进了人类的每一个家庭。“文化学”学者曾这样概括:二十世纪以前的人类是“文字的一代”,二十世纪的人类是“影像的一代”。
电影艺术的影像
 影像结构的基本单位是镜头。
电影镜头是电影摄影机在一次开机到停机之间所拍摄的连续画面片断,是电影构成的基本单位。简称镜头。镜头由以下几个因素构成:
            画面,包括一个或数个不同的画面。
            景别,包括远景、全景、中景、近景和特写。
            拍摄角度,包括平、仰、俯、正、反、侧几种。
            镜头的运动,即摄影机的运动,包括摇、推、拉、移、跟、升、降和变焦,有时几种方式可结合使用。
            镜头的长度。
            镜头的声音,包括画面内的和画面外的。
最好看的科幻片    影像是通过一系列镜头展现的。一部故事片一般由400—800个镜头组成。
电影影像的构图
  影像结构的基本组织单位是“镜头”。而镜头实际上还可以再分,即“格”。
  一个镜头是由无数的画格组成的。(电影每秒24格)。构图其实就是画格的构图。
  处理好一部影片中的“构图”元素,起码应考虑以下三点,或称三原则,即:①美学原则;②主题服务原则;③变化原则。其中,“美学原则”、“主题服务原则”是就单个画格的构图而言。而“变化原则”则是就整个一部影片的构图而言。
美学原则: 电影是一门艺术,所以它的构图首先要美,要“艺术”。换句话说,就是要具有视觉上的美感,使人看起来舒服,看起来好看。使一个画格的构图具有形式上的美感,影响的因素很多,诸如:光线、彩、影调层次、虚实对比、远近对比、大小对比,高低对比等等。
主题服务原则:在一部影片当中,画格的构图无疑也是影片诸形式中的一种形式。而影片的主题或者说故事,才是影片中起决定作用的“内容”。形式必须为内容服务,构图也必须为主题服务。
 变化原则:以上两点“美学原则”、“主题服务原则”是就一部影片中的单个具体的画格的构图而言的。那么,对于由千万个单个画格所组成的整部影片的画格的构图而言,所要遵循的原则就是“变化原则”。
 
电影影像的景别
一、景别的划分
景别是指摄影机与被摄物体距离的远近而形成的视野大小的区别,分为远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五种类别.通常的作法是以画格中截取成年人身体部分的多少为划分的标准。
远景:广阔的场面,画面中如果有人,那么,每个人在画面中所占的比例很小。全景:成年人的全身。中景:成年人膝盖以上。近景:成年人胸部以上。特写:成年人肩以上的头,或被摄主体的细部。
电影影像的角度
镜头角度指的是摄影机拍摄电影画面时所选取的视角。它可以划分为两大类:垂直变化和水平变化。
1、垂直变化:平角;②仰角;③俯角。
平角:电影中绝大部分镜头的角度是平角。注意:电影中的平角是指成年人视力水平线的平角。有些影片为了达到特殊的艺术效果,便采取压低平角,即变成儿童的视力水平线的平角,甚至是动物的视力水平线的平角:儿童:《城南旧事》、《锡鼓》;动物:《库车》、《白比姆黑耳朵》。
2、水平变化:正面(0 ),侧面(90 ),背面(180 )。
正面角度:显得庄重、正规,如拍领袖作报告。另外,正面角度易于较准确、较客观、较全面地表现人或物的本来面貌。侧面角度:显得活泼、自然。它是一部影片中用得最多的角度。背面角度:显得含蓄、丰富。
电影影像的运动
一、电影运动的构成:电影的运动主要由两方面组成:被摄对象运动;摄影机运动。电影的运动又具体表现为以下三种情况:
1主体的运动 即画面中的人或物处于运动状态。
2摄像机的运动 即摄像机运动造成的画面运动感。
3镜头连接产生的运动 这种运动效果是由镜头连接方式,尤其是镜头转换频率来决定的,比如,这样三个镜头:镜头1郁郁葱葱的森林(远景)、镜头2森林局部(小全景)、镜头3森林中的小木屋(全景),这三个镜头基本处于完全静态,但是,连接在一起,使观众产生逐步接近森林的感觉,也就是向森林深处的方向运动。
二、摄影机运动的主要方式
1推镜头(推): 推镜头的作用:①、把观众带入故事环境;②、把被摄主体(人或者物)从众多的被摄对象中突出出来;③、突出人物身体某一部分的表演的表现力,如脸、手、眼睛等。④、强调、夸张某一被摄物体的局部。⑤、代表剧中人物的主观视线。(⑥、表现人物的内心感受。
2拉镜头(拉):①、表现被摄主体与它所处环境的关系;②、结束一个段落或者为全片结尾。
3摇镜头(摇):在拍摄一个镜头时,摄影机的机位不动,只有机身作上下、左右的旋转等运动。摇镜头的作用主要是:①、介绍环境。②、从一个被摄主体转向另一个被摄主体。③、表现人物的运动。④、代表剧中人物的主观视线。⑤、表现剧中人物的内心感受。
4移动镜头(移):摄影机沿水平方向作各方面的移动。(“升”、“降”是垂直方向)。两种情况:A、人不动,摄影机动;B、人和摄影机都动。
5跟镜头(跟):摄影机跟随被摄主体一起运动。“跟”与“移”的区别:①、摄影机的运动速度与被摄主体的运动速度一致;②、被摄主体在画面构图中的位置基本不变;③、画面构图的景别不变。
6静止镜头:要树立大的运动观念。在这种观念下,“静止镜头”也是一种电影运动的一种。
电影影像的照明
一、照明的种类
1、按光源划分:①、自然光:阳光、天空光的照明;②、人工光:灯光的照明。
2、按光线的性质划分:①、散射光(软光);②、直射光(硬光);
3、按造型的性质划分:①、主光:A、照明被摄物的主要光线,它决定着该场景中的总的照明的格局;B、多用硬光,并且它使被摄物有明显的阴影;②、副光:A、它是辅助主光的光线,它主要用来对主光照明被摄物所产生的明显的阴影提供适当的照明,(注意不应把阴影全部消除,还应使被摄物的阴影部分有一定的造型效果)。 B、多用软光(散射光)。
4、按光位划分:①、顺光(正面光)优点:易于较完整地交待一个平面形象或者细节。②、侧光:电影中最常用的照明方法,使被摄物富有层次感。③、逆光:从背面打光。强烈的逆光,会使被摄对象突出、可怕;柔弱的逆光,会使被摄对象神秘动人。④、顶光:头顶上垂直照下来的光线。往往会使被摄对象丑化。
⑤、脚光:从人的脚下垂直照上来的光线。往往会使被摄对象显得残暴。
二、照明在电影中的作用
①、描写、表现环境。②、表现人物的心境:③、塑造、刻划人物:④、表现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