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人节是几月几2016年七⼣节是⼏⽉⼏号
2016年七⼣节是什么时候⼏⽉⼏号?七⼣节也是中国传统的情⼈节,很多⼈都在期待着七⼣节的到来,那么你知道七⼣是什么时间吗?2016年七⼣节是哪⼀天呢?现在就与店铺⼀起来看看吧。
七⼣节是⼏⽉⼏号 2016七⼣的时间
2016年七⼣时间为:2016年08⽉09⽇,农历七⽉初七,星期⼆
“七⼣”最早来源于⼈们对⾃然的崇拜。从历史⽂献上看,⾄少在三四千年前,随着⼈们对天⽂的认识和纺织技术的产⽣,有关牵⽜星织⼥星的记载就有了。⼈们对星星的崇拜远不⽌是牵⽜星和织⼥星,他们认为东西南北各有七颗代表⽅位的星星,合称⼆⼗⼋宿,其中以北⽃七星最亮,可供夜间辨别⽅向。北⽃七星的第⼀颗星叫魁星,⼜称魁⾸。后来,有了科举制度,中状元叫“⼤魁天下⼠”,读书⼈把七⼣叫“魁星节”,⼜称“晒书节”,保持了最早七⼣来源于星宿崇拜的痕迹。
“七⼣”也来源古代⼈们对时间的崇拜。“七”与“期”同⾳,⽉和⽇均是“七”,给⼈以时间感。古代中国⼈把⽇、⽉与⽔、⽕、⽊、⾦、⼟五⼤⾏星合在⼀起叫“七曜”。七数在民间表现在时间上阶段性,在计算时间时往往以“七七”为终局,旧北京在给亡⼈做道场时往往以做满“七七”为完满。以“七曜”计算现在的“星期”,在⽇语中尚有保留。“七”⼜与“吉”谐⾳,“七七”⼜有双吉之意,是个吉利的⽇⼦。在台湾,七⽉被称为“喜中带
吉”⽉。因为喜字在草书中的形状好似连写的“七⼗七”,所以把七⼗七岁⼜称“喜寿”。
关于七⼣的来历
七⼣节的来历与民间流传的⽜郎与织⼥的故事有关,它最早的渊源可能在春秋战国时期,如《诗经·⼤东》:“跤彼织⼥,终⽇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服章;睨彼牵⽜,不认服箱。”还有明代罗颀《物源》
⽈:“楚怀王初置七⼣。”不过那时候的七⼣,是祭祀牵⽜星、织⼥星,并⽆后⾯的故事。直到汉代,其细节才与⽜郎织⼥的故事联系起来,并且正式成为属于妇⼥的节⽇。如东汉应劭撰的《风俗通》载:“织⼥七⼣当渡河,使鹊为侨。”⼜如《西京杂记》载:“汉彩⼥常以七⽉七⽇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俱以习之。”
关于七⼣的传说
很久以前,有⼀个跟着哥嫂过⽣活的孤⼉,既聪明⼜勤快,可嫂嫂仍嫌弃他,天不亮就赶他上⼭放⽜,⼤家都叫他⽜郎。⼏年后,哥嫂和⽜郎分了家,狠⼼的嫂嫂只给他⼀间破茅房、⼀头⽼⽜。从此,⽜郎⽩天放⽜、砍柴,晚上就和⽼⽜同睡在那间破茅房内。⼀天,⽜郎赶⽜⾛进了⼀⽚陌⽣的树林,这⾥⼭清⽔秀、鸟语花⾹。⽜郎见到九个仙⼥驾着祥云落在河的草地上,然后脱去五彩霓裳,跳进清澈见底的河⽔⾥,⽜郎盯着⼀个最年轻最美丽的仙⼥看⼊了神,这时⽼⽜突然说话了:“她是天上的织⼥,只要拿⾛五彩霓裳,她就会做你的妻⼦。”⽜郎悄悄地沿着树从,悄悄拿⾛了织⼥的五彩霓裳。天近午时,其他仙⼥纷纷穿起五彩霓裳,驾着祥云⽽去。唯独不到五彩霓裳的织⼥留下了。这时,⽜郎从树后⾛出,请求织⼥做他的妻⼦。织⼥见⽜郎忠厚⽼实,勤劳健壮,便脉脉含羞地点了点头。⽜郎织⼥喜结良缘后,男耕⼥织,互敬互爱。两年后,织⼥⽣下⼀男⼀⼥。然⽽天帝闻知织⼥下嫁⼈间,勃然⼤怒。七⽉初七,王母奉旨带着天兵
天将捉了织⼥。悲痛欲绝的⽜郎在⽼⽜的帮助下,⽤萝筐挑着⼉⼥追上天去。眼看追上了,王母拔下⾦簪⼀划,⽜郎脚下⽴刻出现⼀条波涛汹涌的天河。肝肠⼨断的织⼥和肩挑⼉⼥的⽜郎,⼀个在河东⼀个在河西,遥望对泣。哭声感动了喜鹊,霎时⽆数的喜鹊飞向天河,搭起⼀座鹊桥,⽜郎织⼥终于可以在鹊桥上相会了。王母⽆奈,只好允许⽜郎织⼥每年的七⽉初七在桥上相会⼀次。
七⼣的习俗——乞巧
七⼣节最普遍的习俗,就是妇⼥们在七⽉初七的夜晚进⾏的各种乞巧活动。
乞巧的⽅式⼤多是姑娘们穿针引线验巧,做些⼩物品赛巧,摆上些⽠果乞巧,各个地区的乞巧的⽅式不尽相同,各有趣味。
在⼭东济南、惠民、⾼青等地的乞巧活动很简单,只是陈列⽠果乞巧,如有喜蛛结⽹于⽠果之上,就意味着乞得巧了。⽽鄄城、曹县、平原等地吃巧巧饭乞巧的风俗却⼗分有趣:七个要好的姑娘集粮集菜包饺⼦,把⼀枚铜钱、⼀根针和⼀个红枣分别包到三个⽔饺⾥,乞巧活动以后,她们聚在⼀起吃⽔饺,传说吃到钱的有福,吃到针的⼿巧,吃到枣的早婚。
有些地⽅的乞巧节的活动,带有竞赛的性质,类似古代⽃巧的风俗。近代的穿针引线、蒸巧悖悖、烙巧果⼦、还有些地⽅有做巧芽汤的习俗,⼀般在七⽉初⼀将⾕物浸泡⽔中发芽,七⼣这天,剪芽做汤,该地的⼉童特别重视吃巧芽,以及⽤⾯塑、剪纸、彩绣等形式做成的装饰品等就是⽃巧风俗的演变。⽽牧童则
会在七⼣之⽇采摘野花挂在⽜⾓上,叫做“贺⽜⽣⽇”(传说七⼣是⽜的⽣⽇)。
诸城、滕县、邹县⼀带把七⼣下的⾬叫做“相思⾬”或“相思泪”,因为是⽜郎织⼥相会所致。胶东,鲁西南等地传说这天喜鹊极少,都到天上搭鹊桥去了。
在今⽇浙江各地仍有类似的乞巧习俗。如杭州、宁波、温州等地,在这⼀天⽤⾯粉制各种⼩型物状,⽤油煎炸后称“巧果”,晚上在庭院内陈列巧果、莲蓬、⽩藕、红菱等。⼥孩对⽉穿针,以祈求织⼥能赐以巧技,或者捕蜘蛛⼀只,放在盒中,第⼆天开盒如已结⽹称为得巧。
⽽在绍兴农村,这⼀夜会有许多少⼥⼀个⼈偷偷躲在⽣长得茂盛的南⽠棚下,在夜深⼈静之时如能听到⽜郎织⼥相会时的悄悄话,这待嫁的少⼥⽇后便能得到这千年不渝的爱情。
为了表达⼈们希望⽜郎织⼥能天天过上美好幸福家庭⽣活的愿望,在浙江⾦华⼀带,七⽉七⽇家家都要杀⼀只鸡,意为这夜⽜郎织⼥相会,若⽆公鸡报晓,他们便能永远不分开。
在⼴西西部,传说七⽉七⽇晨,仙⼥要下凡洗澡,喝其澡⽔可避邪治病延寿。此⽔名“双七⽔”,⼈们在这天鸡鸣时,争先恐后地去河边取⽔,取回后⽤新瓮盛起来,待⽇后使⽤。
⼴州的乞巧节独具特⾊,节⽇到来之前,姑娘们就预先备好⽤彩纸、通草、线绳等,编制成各种奇巧的⼩玩艺,还将⾕种和绿⾖放⼊⼩盒⾥⽤⽔浸泡,使之发芽,待芽长到⼆⼨多长时,⽤来拜神,称为“拜仙⽲”和“拜神菜”。从初六晚开始⾄
初七晚,⼀连两晚,姑娘们穿上新⾐服,戴上新⾸饰,⼀切都安排好后,便焚⾹点烛,对星空跪拜,称为“迎仙”,⾃三更⾄五更,要连拜七次。
拜仙之后,姑娘们⼿执彩线对着灯影将线穿过针孔,如⼀⼝⽓能穿七枚针孔者叫得巧,被称为巧⼿,穿不到七个针孔的叫输巧。七⼣之后,姑娘们将所制作的⼩⼯艺品、玩具互相赠送,以⽰友情。
在福建,七⼣节时要让织⼥欣赏、品尝⽠果,以求她保佑来年⽠果丰收。供品包括茶、酒、新鲜⽔果、五⼦(桂圆、红枣、榛⼦、花⽣、⽠⼦)、鲜花和妇⼥化妆⽤的花粉以及⼀个上⾹炉。⼀般是斋戒沐浴后,⼤家轮流在供桌前焚⾹祭拜,默祷⼼愿。⼥⼈们不仅乞巧,还有乞⼦、乞寿、乞美和乞爱情的。⽽后,⼤家⼀边吃⽔果,饮茶聊天,⼀边玩乞巧游戏,乞巧游戏有两种:⼀种是“⼘巧”,即⽤⼘具问⾃⼰是巧是笨;另⼀种是赛巧,即谁穿针引线快,谁就得巧,慢的称“输巧”,“输巧”者要将事先准备好的⼩礼物送给得巧者。
有的地区还组织“七会”,各地区的“七会”聚集在宗乡会馆摆下各式各样鲜艳的⾹案,遥祭⽜郎织⼥,“⾹案”都是纸糊的,案上摆满鲜花、⽔果、胭脂粉、纸制⼩型花⾐裳、鞋⼦、⽇⽤品和刺绣等,琳琅满⽬。不同地区的“七会”便在⾹案上下⼯夫,⽐⾼下,看谁的制作精巧。今天,这类活动已为⼈遗忘,只有极少数的宗乡会馆还在这个节⽇设⾹案,拜祭⽜郎织⼥。⾹案⼀般在七⽉初七就备妥,傍晚时分开始向织⼥乞巧。
七⼣乞巧的应节⾷品,以巧果最为出名。巧果⼜名“乞巧果⼦”,款式极多。主要的材料是油、⾯、糖、蜜。《东京梦华录》中称之为“笑厌⼉”、“果⾷花样”,图样则有捺⾹、⽅胜等。宋朝时,街市上已有七⼣巧果出售,巧果的做法是:先将
⽩糖放在锅中熔为糖浆,然后和⼊⾯粉、芝⿇,拌匀后摊在案上捍薄,晾凉后⽤⼑切为长⽅块,最后折为梭形巧果胚,⼊油炸⾄⾦黄即成。⼿巧的⼥⼦,还会捏塑出各种与七⼣传说有关的花样。
此外,乞巧时⽤的⽠果也有多种变化:或将⽠果雕成奇花异鸟,或在⽠⽪表⾯浮雕图案;此种⽠果称为“花⽠”。
直到今⽇,七⼣仍是⼀个富有浪漫⾊彩传统节⽇。但不少习俗活动已弱化或消失,惟有象征忠贞爱情的⽜郎织⼥的传说,⼀直流传民间。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