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所认识的道教
摘要
道教是真正中国本土的宗教,中国千年传承的见证。它的发展已经影响着中国的发展,即使相对于以前现在稍有衰落,但依然对社会的各个方面存在巨大影响力。从它的起源、它的发展过程不难看出,道教的发展亦是一部“中华文明史”。
关键字:起源;历史;影响
    最近有在看一本书《明朝的那些事》,其中在讲述明嘉靖帝时提及他最信奉道教,非常宠信一些道士,使得道教在明朝非常兴盛。嘉靖皇帝一即位,就参加道教的各种活动,对国家大事毫不关心,迷信鬼神,一心渴望能长生不老。在他当皇帝的几十年里,他把皇宫变成了一个整天举行修炼的场所,一个进行提炼丹药的实验室。他还学习古代宋朝的一位皇帝,给他的父母都追授了很长的道家名字,而他自己同样有一个长达几十个字的道家称呼。他的这些行为,使得后世的历史中把他称为"道士皇帝"而他最终也恰恰是被道术所害。他的一系列行为使我对道教充满了好奇,让我去了解。
道教的起源与形成。道教内容十分庞杂,但大致不外是在三种社会思想的基础上衍化而来:一为鬼神崇拜;二为方仙之说;三为道家学说。
远在公元前一千几百年前的殷商时代,统治者十分崇拜鬼神,那时候就有了卜筮吉凶和祈福禳灾的巫师。周代对鬼神信仰进一步发展,形成了天神、人鬼、地祇的鬼神体系。这些,后来都为道教所沿袭继承,这是道教多神崇拜的来源。 到了战国时期 (公元前475—221),出现了知仙方、炼仙丹的方士。西汉初期,统治者以黄老清静之术治天下,黄老之说大兴。东汉初期佛教传入中国后,更给了神仙家创立宗教的刺激,进一步与老子哲学结合起来,推奉老子为教祖,与儒、佛分庭抗礼,便形成了黄老道。汉桓帝时,有了公开的宗教。黄老道即道教的前身,因此以后道教的经籍,便都引述道家学说来作为理论依据,从宗教的角度加以解释和发挥。 上述几个方面,是道教思想信仰的来源。
西汉成帝时,信奉黄老道的齐人甘忠可作《天官历包元太平经》十二卷,到东汉顺帝时形成了于吉的《太平青领书》。汉灵帝时兴起的以张角为首领的太平道,便是信奉《太平青领书》的一个道派。黄巾起义失败后,太平道为统治者所禁止信仰,转入民间秘密流行。
汉顺帝时,沛国人张陵,在蜀郡鹄鸣山造作道书,创立 “五斗米道”,因受道者均应交五斗
米,故称。五斗米道又称为天师道。自黄巾失败后,太平道同时受了打击,不能公开传布,只有张陵的孙子张鲁归降曹操,得封万户候,五斗米道得以公开传播。后来又经历代统治阶级的扶植,因此“天师道”在社会上的基础日益巩固,所以现若论及道教的创教人,史学界和道教界便都承认是东汉的张陵了。
道教繁衍宗派,始自宋、金。道教史上因 “道法承受”来源不同而分衍的宗派,最大的有四派: 正一道、全真道、真大道教,太一道。
道教所崇奉的无世不在的太上老君就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哲学家老子。老子,原名李耳(字聃),春秋时期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著有《道德经》(又名《五千文》)。他的学说归结为 “道”与“德”。“道”是指宇宙的本体,“德”是指万物所含有的特性。他认为宇宙的根源是“自然”,“自然”产生宇宙,宇宙产生万物,所以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教最根本的信仰是 “道”,一切教理教义都是由此而衍化产生。道教是敬神事鬼、重生贵术的宗教,追求的是安乐和长生。道教经书中对于“道”的解释很多,或指理念,或指神灵,或指仙术,归根结底,指的是“灵而有性”的“神异之物”,就是神灵。道教很重要的特点
之一是重生,认为“道”与“生”相守,“生”与“道”相保,二者不能离,得“道”即得“长生”,指的就是得到神佑、仙方,便可以致“长生”。  与道并提的是 “德”,道教经书中解释为:道之在我者就是德。《自然经》中说:“德言得者,谓得于道果”,所以道教规定信徒要“修道养德”。
道教对我国封建时代的政治、思想和文化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道教对我国封建时代的政治的深刻影响。宗教往往被作为统治者的统治工具,道教也不例外。南北朝时 (公元420—589)嵩岳道士寇谦之, “宣吾新科,清整道教”,对五斗米道作了一番改革,他对五斗米道的改革,实际上是对五斗米道组织的瓦解,使之不为农民起义用作团结、联络众的旗帜与纽带,而转向适应封建统治者的需要。
到了唐代,皇帝以道教崇奉的老子姓李,自认为老子后裔,提倡道教,其意图在于更好地利用神权,显示唐室是承天命的。又因唐时佛教势力很大,占有土地和免役人口过多,妨害了俗权利益,统治者欲兴道以抑佛,借以削弱佛教势力,因此,道教在唐朝曾特别兴盛。
非常完美吴大伟资料
宋真宗景德 (公元1004)冬季,与辽军订立澶渊和约,但和约并不等于消除了异族侵犯的威胁,统治者虽然自我麻痹,纵情恣欲,过他的奢侈生活,但他也感到统治地位不稳,必须借助神力以人心,巩固其统治。真宗自言梦见神人下降,说有天书颁赐。王钦若、丁谓等迎合真宗的旨意,伪造天书以夸张祥瑞,皇帝和臣大搞庆贺典礼。
刘强东案件女方的图片明代朱元璋统一天下后,为了提高汉族地位,以激发汉族的自尊心,曾下诏易胡服,恢复唐代衣冠形式。对待道教,一方面表示尊崇,另一方面则加强利用与控制。
道教也对我国封建时代的文化的深刻影响。道教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具有巨大影响力。在千年的继承与发展中,道教涌现出了一大批得历史名人。如战国时的庄子,西汉时的刘向,晋朝的葛洪,唐代著名道士司马承祯、南朝时的陆修静和陶弘景,还有宋代最著名的道士是陈抟。陈抟,宋初人,修道于华山,宋太宗赐号 “希夷先生”,著有《无极图》(刻于华山石壁)和《先天图》。陈抟、钟放等人的学说,对宋代理学之出现,有较大影响。
许广高速是哪两个城市道教除了名人辈出外,道教所奉的经书,亦是经典且包罗甚广,如《庄子》 (道教称为《南华经》) 、《抱朴子 ·内篇·释滞》、《道藏》等等。《道藏》内不仅包括有道教的经戒、科仪、符图、炼养等类的经书,也包括有道家哲学及有关的儒、墨、名、法、阴阳、
兵、医、杂等诸家书籍,数量很庞大。
道教还为后人留下了一大批的神话人物、神话故事。如道教中奉祀最隆重、在民间也传说最多的是“八仙”,即铁拐李、汉钟离、张果老、何仙姑、蓝采和、吕洞宾、韩湘子、曹国舅,还有旧时流传有“八仙庆寿”、“八仙过海”等神话故事。
道教还对我国封建时代的思想的深刻影响。道教对思想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为上层统治集团提供精神支柱。统治者在取得统治地位之后,总想巩固自己的统治,办法之一就是神化自己的统治,使人们觉得皇权天授,不容质疑;另一方面,统治者总想安享荣华富贵,但生命短暂,转瞬即逝,于是他们就想方设法使生命得以延长,甚至长生不死。这两种思想取向,在道教中都可以得到满足。于是,道教成了上层统治集团的精神支柱。
二、成为文人士大夫的精神栖息地。道教与一般的宗教不同,其宗旨是追求长生不死,得道不死;看重个体生命的价值,相信经过一定的修炼,世间的个人可以脱胎换骨,直接尸解成仙,不必等到死后才灵魂超度;它注重的是现世的幸福,主张人要活得适意、洒脱,
超尘脱俗,高雅飘逸。道教的这些思想向度,很迎合文人士大夫的精神需求。特别是当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受到压抑失意的时候,他们的灵魂便亟需一个道教这样的栖息地。所以,很多文人士大夫都信奉道教。如王勃便“常学仙经,博涉道记”(《游山庙序》),常常叹息“流俗非我乡,何当释尘昧”,梦见自己成了仙人(《忽梦游仙》);卢照邻则“学道于东门山精舍”,还到处乞讨银两和药石来炼丹(《与洛阳名流朝士乞药值书》);李白更是“清斋三千日,裂帛写道经”(《游泰山》六首),连做梦都想着羽化飞升:“余尝学道穷冥筌,梦中往往游仙山”(《下途归石门旧居》)
三、成为普通百姓的精神依托。道教作为一种宗教,必然承载着很多人的信仰。而普通百姓在生活中遇到疾苦侯必然会寻这种精神寄托,而虚无缥缈的道教,亦成为其理想对象。且其算天命,测风水等亦是一种寄托。
养老保险 继承道教是在我国早期封建时代形成的宗教。其信仰内容,具有我国的历史性与民族性的特点。这种宗教信仰在我国流传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可谓是土生土长的宗教。
在我国漫长的封建时代,道教与佛教并称为两大宗教,是封建统治阶级的精神支柱之一; 同时它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宗教神秘主义体系。道教累积了大量经籍与文献资料,是我国
古代文化遗产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清以后,道教虽已渐趋衰微,但这种信仰,长期以来已成为民间习惯的宗教观念,影响深远。
参考文献qq女生网名大全
《明朝的那些事》  当年明月著.中国海关出版社.2008
《道德经》        老子东周 著,陈忠  吉林:吉林文史出版社.2006
《道教的历史》   许地山 ()著.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7
《中国道教史》    傅勤家著.团结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