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道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道教是在中国固有文化孕育下土生土长的具有浓郁中国民族文化特的宗教。“道教是古代巫术、方术依托道家在汉代形成的,以追求长生不死成为神仙为主要目标的人为的世俗宗教。” 道教在创立它的思想信仰体系时是“上标老子、次述神仙。”就是说它把道家创始人老子奉为自己的开教祖师,王阜撰《老子圣母碑》说“老子者,道也。乃生于无形之先,起于太初之前”。道教把老子的《道德经》尊为开教的圣典。道教信仰的宗旨是追求长生不死,得道成仙;看重个体生命的价值,相信经过一定的修炼,世间的个人可以脱胎换骨,直接超凡入仙,不必等死后灵魂超度。道教理论主要讲人与人、人与众物、人与诸神的关系,形成自然宇宙论和神学创世论。劝善成仙精神定了道教论理的主调。自然无为是道教伦理的核心准则,如《抱朴子内篇》说:“无道无为,任物自然,无亲无疏,无彼也。”尚中是道门中人的伦理方法论。
道教不是某一个教主在短时间内创立的,而是通过多渠道逐渐积累融合而成的。东汉末年正式产生,但经过了漫长的酝酿过程,上限极难确定。两千年来,它随着我国的历史发展不断调整、更新和演变,积淀成丰富的道教文化,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哲学、政治、伦理、文学、艺术、道德、医学、养生、古代化学、长生、冶金、天文历法、建筑、生态平衡、环境保护
等产生了深刻而深远的影响。同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宗教文化体系。道教积累了大量的经典和文献,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清朝以后逐渐衰落,但这种信仰早已是民间习惯的宗教观念,所以仍有相当多的信徒,在众中影响很大。道教在中国文化史上不是局部的、暂时的现象。它与其他文化领域有着长期的密切关系。
一、道教的思想来源于古代文化
道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宗教,它是在神州大地的怀抱中诞生,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乳汁养育而成,它在创建和发展过程中吸收了不少的中华传统文化作为它的营养成分,成为它的思想渊源的一部分。道教与传统文化的密切关系,首先表现在它的思想来源上。其思想来源表现在它对中华传统文化如古代鬼神思想、巫术和神仙方术、荆楚文化的道家哲学 、儒家伦理纲常、墨家思想、黄老思想、佛教等的吸纳。它的主要思想来源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古代的鬼神思想、巫术和神仙方术
在中国古代社会,人们无法理解自然的变化和人的出生、年龄、死亡等现象。他们认为有一种超自然的力量在起支配作用,于是崇拜日月星辰、江河山川、祖先,视其为神,向其
献祭、祈祷,逐渐形成了神、地、鬼的体系。道教继承了这种鬼神观念,将这一体系中的许多神作为道教神的组成部分。
殷桃的嘴唇从殷代开始,人们尚鬼重巫,往往以卜筮决疑难、断吉凶,凡是降神、解梦、预言、祈雨、医病、占星之类事情,都由以宗教为职业的巫祝提供服务。遇到疾病,便以为是恶鬼缠身,须用巫术加以解除,由此而有符咒驱鬼的法术。春秋以来,巫风依旧,荆楚地区甚至出现了“家为巫史”的情况。汉初高祖、武帝皆重祠敬祭,礼拜神君。道教的兴起正是对这种神道巫风的直接承袭,尤其是符簶派的符咒、斋醮、科仪,多取自古代直至汉末的鬼神祭祀活动与巫术。
谢谢老板早在道教创立以前,神仙思想就在社会上广泛流行和存在了。我国较早的典籍《山海经》中有许多“不死国”、 “不死药”、 “不死民”的记载。据《史记?封禅书》记载:“在战国的齐威王、齐宣王、燕昭王时期,神仙传说就、很流行。当时有宋毋忌、正伯侨、充尚。羡门高等方士。'为方仙道',说东海中有三座仙山,即蓬莱、方丈、瀛洲,在渤海中,上有仙人居住,也有不死之药,人若能登上仙山,取得不死之药,就可长生不老,成为神仙。并说当时世主(即国君)莫不甘心焉”。 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崇尚迷恋神仙之事的皇帝是秦始皇,据
会计实训心得体会《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为了不死之药,曾派徐福领童男初求仙人,结果徐福不到仙人,得不到不死之药,害怕回来被杀头,就带领这男女逃到了东海中的澶洲,即现在的日本”。 秦始皇之后的历代帝王都有迷恋神仙之事,特别是北朝以来,皇帝素信道教,“每帝即位,必为符录,以为故事”。 这些神仙学说与求仙活动成为道教尤其是丹鼎派道教的直接来源。
(二)荆楚文化的道家哲学
荆楚文化的道教哲学,主要是《老子》和《庄子》,其次是《列子》、《文子》等书。先秦与秦汉道家是学术派别,不是宗教教派;《老》、《庄》等书是学术著作,不是宗教典籍。从东汉后期起,《老子》渐被神学化,老子被奉为道教教主,民间巫术与神仙方术开始依托于《老子》的学说。唐代尊称《老子》为《道德经》,《庄子》为《南华真经》,《列子》为《冲虚真经》,《文子》为《通玄真经》,老、庄、列、文皆为道教尊神。道家一般不讲内外丹和符录科教,甚至反对巫术和鬼神。但以老子为开端的道家,视道为超越形器的宇宙最高法则;道教讲一步突出了道的超越性、绝对性和神秘性,使道变成具有无限威力的至上神的抽象形态。道家宣扬清净无为、静观、玄览、含德、抱一、坐忘、虚心,
有哪些好看的三级追求内心的安宁;道教发挥这种离俗超脱的精神,形成出世的心性炼养理论。至于《老子》书中“谷神不死”、“长生久视之道”的养生论,《庄子》书中的神人“不食五谷,吸风饮露,御飞龙而游四海之外”的神仙家言,更是道教可以直接吸收的思想资料。道教原本是世俗迷信的杂合,由于它能利用、改造道家理论,形成一套独特而又系统的神学,才使自己一跃而成为与儒、佛鼎足而立的大型宗教,所以道教始终抓住道家不放,两者长期纠缠难分。
王牌逗王牌沈腾(三)儒家的伦理纲常思想。
这种伦理纲常的核心是“三纲五常”。所谓“三纲”,《白虎通义·三纲六纪》说:“三纲者,何谓也?君臣、父子、夫妇也。”唐孔颖达《礼记·乐记》疏引《礼纬·含义嘉》说:“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合称“三纲”。所谓“五常”,就是仁、义、礼、智、信五种道德规范。二者合起来统称“纲常”。南宋朱熹说:“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又说:“纲常千万年,磨灭不得。”儒家把这种伦理纲常思想看作是维护封建社会秩序的最主要的道德关系,是天经地义的永恒不变的“天理”,谁也不能违反。这种伦理纲常思想,也为道教所继承和发展。在道书中,虽然很少提到“三纲五常”的名称,但却大肆宣扬这种伦理道德思想。道教在宣扬这些伦理道德的时候,往往和它的长生成仙思想结合起来,所发生的实际效用比儒贾乃亮主演电视剧
家更大。葛洪在《抱朴子内篇?对俗》中说:“欲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若德行不修而但务方术,皆不得长生也。”《天师教诫科经》说:诸欲修道者,务必“臣忠、子孝、夫信、妇贞、兄敬、弟顺”。道教的许多戒律,都有不少类似的规定。特别是在道教的早期经典《太平经》里,还将“天地君父师”合为一体。这在当时的儒家经典中尚未如此,而这正是后来社会上“天地君亲师”信仰的由来,其影响甚为深远。《太平经》还将这种伦理道德规范与它的“承负说”联系起来。它认为为子当孝,为臣当忠,为弟子当顺。如果“子不孝,则不能尽力养其亲;弟子不顺,则不能尽力修明其师道;臣不忠,则不能尽力共敬事其君。为此三行而不善,罪名不可除也。天地憎之,鬼神害之,人共恶之,死尚有余责于地下” 。又说:“子不孝,弟子不顺,臣不忠,罪皆不与于赦。令天甚疾之,地甚恶之,以为大事,以为大咎也。鬼神甚非之,故为最恶下行也。”由此可见,道教不仅把儒家的伦理道德思想吸收过来,而且把它纳入了自己的思想体系,为维护封建的社会秩序发挥更大的特殊作用。
(四)墨家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