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道教音乐的艺术风格及与中国民间音乐的融合
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它创立于东汉末年,在两千多年的发展与演变过程中,道教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交融,逐渐融合在一起。由于道教是中国的本土宗教,所以它始终植根于中华民族的沃土上,积聚了深厚的基础和顽强的生命力,它的出现,既不能被看做是某种学说的出现,也不是某位圣人冥思苦想的产物,而是古老的中华民族若干族文化的历史演变与思想沉淀的结果。道教创立之时,广泛吸收了老庄哲学、民间巫术、神仙传说、黄老哲学、传统方术、儒家理论、阴阳五行学说、医学、养生学等思想,成为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道教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始终保持着旺盛的活力,对我国古代的哲学、道德、政治、经济、文学艺术以及科技等众多领域又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鲁迅先生1918年8 月20日《致许寿裳》信中说:音悦v榜年度盛典exo中国的根柢全在道教……以此读史,有多种问题可迎刃而解。[ 1] 在《小杂感》一文中, 鲁迅又说:人往往憎和尚, 憎尼姑, 憎耶教徒, 而不憎道士。懂得此理者, 懂得中国大半。[ 2] 可以说,道教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兼容并包的文化合体,它对中华民族文化、民族意识和历史传统的影响是无法估量的。
由于音乐文化的发展是一个持续的发展过程,作为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中重要组成部分的道教
音乐,也必然对中国的传统音乐文化产生深远而重要的影响。就如同不了解道教,就无法真正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一样,不了解道教音乐,就无法了解道教,更无法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
一、道教与道教音乐的起源
道教植根于中华民族古老深厚的文化土壤之中,在自然崇拜和神灵崇拜的基础上,承袭春秋战国以来黄老神仙方术和以为主题的思想理论。道教尊黄帝为始祖,奉老子为道祖,称张道陵为祖天师。教内以黄帝赴崆峒山问道于广成子,学修长生久视神仙方术为初始。约在公元前2697年,黄帝道成后在鼎湖乘龙成仙飞举,道历即以这一年为启端,如此算来距今有4700余年。老子所著《道德经》是道教立教的理论基础,教义由此而演绎升华;老子生年因《史记》有孔子赴周问礼的记述,作为孔子同时代的年长者,约诞生于公元前571年左右,距今有2570多年的历史。东汉顺帝年间(126144年),沛国丰人(今江苏徐州人)张道陵,在巴蜀之地设坛靖二十四治,创立天师道以教徒众,道教的宗教组织形式从此逐渐成熟,距今也已有1800余年的历史。   
道教以为最高信仰,认为乃万事万物之本源,宇宙万物皆由演化生成,这种理
论都蕴含于老子《道德经》之中。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道教被社会所尊重有一个缓慢的认知过程。在殷商时代,我们的祖先都十分崇拜神灵,已经有多种多样与神沟通的方式。周代神灵的崇拜信仰进一步发展,形成天神,主要包括日月、星斗、风雨、雷电所化之诸天上帝;人祖,主要是崇拜人类之圣贤和祖先所成之神圣;地祗,主要是社稷、山川、五岳、四海所化诸神。由此形成神灵体系,就是道教多神崇拜信仰的来源。方术、巫术是它(道教)的前身。到了战国时期,出现了知仙方、炼仙丹的方士,于是就形成了方仙道和神仙家。秦王嬴政灭六国,天下一统后,派徐福带童男童女到海中的神山仙岛去仙人,希望可以求得长生不死的丹药仙方,这是神仙家的活动。庄子为我们描述了鲜活的神乡仙子的形象: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餐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西汉初期,统治者以黄老清静之术治天下,黄帝和老子的学问被结合起来用之于社会政治,称之为黄老之学。在当时,预言吉凶祸福的谶讳之学也很兴盛。所谓谶讳,即隐讳秘密,为人预言吉凶的文辞、语言等行为技巧和方式。这些更为黄老之学注入了新的内容。于是将谶讳和黄老相结合,始则崇黄帝,继之以老子。到东汉初期,道教早期的宗教组织黄老道便已形成。此时老子已被奉为至高圣哲。在这一过程中,宫廷和上层贵族起了相当重要的推动作用。这里必须说明种情况,
即在道教的组织形式尚未成熟之前,那些信奉研究老子贝克汉姆个人资料“学的人被称为道家。但是先秦、西汉的道家和东汉以后的道教,两者虽然特征不同,但却能够结合在一起,主要是因为他们有一个共同的信仰——老子之。虽然东汉以前只有道家而无道教,但道教的思想萌芽早已潜伏在道家诸子之内。直至东汉顺帝时,张道陵的天师道在西蜀鹤鸣山创立,奉老子为教主,以《老子五千言》(即《道德经》)为主要经典,称他自己所造作道书乃是出于太上老君口授。在距此时间不久的东汉灵帝时,崇奉黄老道的张角以《太平青领书》(即《太平经》)为主要经典,以中黄太一为其奉祀之至尊天神而创立太平道。这两大道教早期教派,起初都有意成为政教合一宗教形式,但在与社会政治势力互动的实践中均告破灭,于是真正意义上道教的宗教形式逐渐成熟。  道教之意,在于阐述的理论和作为宗教形式的信仰理念及处世方式。道教,即以道化人。道教经典总集《道藏》积累了道教经戒、科仪、符图等诸子要籍,是研究道教最重要的文献资料。
道教音乐是道士们在斋蘸(注:斋蘸又称道场,是道教的祭祷仪式,用以赞扬神仙功德以悦神,表达信徒的虔诚信奉和效法,祈神佑护世人及道裔等)等宗教仪式上使用的音乐。关于道教音乐的起源,现在已很难予以考证。但通过史料可以肯定,道教音乐必然与古代巫术这样的宗教仪式的音乐舞蹈形式有着必然的联系。在中国古代,民间一直流行着巫舞
、巫风。古代举行宗教仪式时, 常以音乐、舞蹈形式迎神娱神, 祈请神灵保佑。若国大旱, 则帅巫而舞雩[3] 徐海乔恋情曝光恒午于宫,酣歌于室,时谓巫风。 [4]孙红雷的女友先王以作乐崇德,殷荐之上帝,以配祖考。[5]道教由巫术继承发展而来,其斋醮自然而然源于古代巫术祈祷的仪式, 可见道教音乐的前身就是一种巫术音乐。《太平经》中虽有关于音乐的论述, 但科仪(注:道教术语,指道教道场法事)中只有关于诵念的记录, 并无音腔,也未见有使用音乐的记载。北魏时期出现的华夏颂步虚声,被史学者认为是道教音乐最早的书面记载。据此, 学术界普遍认为:道教音乐发端于于南北朝时期。据《魏书·释老志》记载, 寇谦之自称北魏明帝神瑞二年(415年), 太上老君乘云驾龙, 亲临嵩山授其天师之位, 并赐《云中音诵新科经戒》20卷, 由此制定了第一部道教音谱:《乐章诵戒新法》、步虚声等。
二、道教音乐的艺术风格
最初的道乐音韵的产生, 与《乐章诵戒新法》息息相关。但需要注意的是:步虚声不是《乐章诵戒新法》的直接产物,而是与道教这一宗教形式同步发展演变的结果。据南朝宋刘敬叔所著《异苑》记载:陈思王(曹植)游鱼山, 忽闻空里诵经声, 清远遒亮, 因使解
音者写之, 为神仙之声, 道士效之, 作步虚声。由此可以得出, 实践经验的积累, 是步虚声最终定型的必要条件。步虚声的出现, 表明道教音乐已初步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所谓步虚声, 指道士斋醮时颂吟词章的腔调, 据说是众仙云游虚空时的歌诵之声, 因其音韵形式如同众仙飘渺行于虚空之时吟诵之音而得名。
作为我国一种古老的宗教艺术形式,在曲调和演唱方式上,道教音乐无不渗透着无为思想和自然清净的审美情趣,进而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艺术风格。老子说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这恐怕是对道教音乐之美最好的概括了。希声乃至无声,这其中隐寓着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内涵,因此希声才能称之为大音大音被视为天籁之音,也就是合乎天地自然之道的最美好的声音;而之所以希声,是因为世间最美的音乐是不需要用耳朵去听的,而是要用心灵去感悟的。故为阴阳者, 动则有音声。故乐动辄与音声俱。阳者有音, 故一宫、三征、五羽、七商、九角, 而二四六八不名音也。刑者太阴者, 无音而作, 故少以阴害人。无音而作, 此之谓也。[6] 大音希声,就是需要人们要用心灵去领略大自然内在的无为之音,也就是人与的交流。乐,小具小得其意者,以乐人;中具中得其意者,以乐治;上具上得其意者, 以乐天地。得乐人法者,人为其悅喜;得乐治法者,治为其平安;得乐天地法者,天地为其和。天地和, 则凡物为之无病,神为之常喜,
无有怒时也。[7]道教音乐,无疑是对老子无为、清净、自然思想的具体表达。
如何打开AI文件
《吕氏春秋》中说:音乐之所由来者远矣。生于度量,本于一。太一出两仪,两仪出阴阳,阴阳变化,一上一下,合而成章,先王定乐由此而生。”“昔黄帝令伶伦作为律,伶伦听凤凰之鸣,以制十二律。也就是说,音乐不过是用具体的声音形态来表达源自于自然的音律。道教经典《太平经》上说:五音乃各有所引动,或引天,或引地,或引日月星辰,或引四时五行,或引山川,或引人民万物,音动者皆有所动摇,各有所致。是故和合,得其意者致善;不得其意者致恶。动音,凡万物精神悉先来朝乃后动,占其形体。故动乐音,常当务知其事,审得其意,太平可致,凶气可去,真人详之。”“故举乐,得其上意者,可以度世;得其中意者,可以致平,除凶害也;得其下意者,可以乐人也。上得其意者,可以乐神灵;中得其意者,可以乐精;下得其意者,可以乐身。你听寂寞在唱歌[ 8]按照《太平经》的说法,根据这种阴阳之动而自然产生的声音,就构成了道教音乐的主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