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宫壁画中的元代服饰文化-最新年文档
永乐宫壁画中的元代服饰与文化
引言:作为人类历史上最早的绘画形式之一,壁画是墙壁上的艺术,具有非常重要的装饰与美化作用。寺观壁画是中国传统壁画的一种,壁画在佛教寺院和道教庙观的墙壁上。内容有佛道造像、传说故事、图案装饰等等。这种绘画形式随着道教的产生和佛教的传入而逐渐发展起来,兴于汉晋,盛于唐宋,衰于明清。服饰作为“人的第二层皮肤”,不仅是人类生存最基本的物质资料也是整个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体现。永乐宫壁画中包含着大量精美无比的服饰资料,为我们研究元代服饰文化提供了纯粹而重要的参考资料。
1.永乐宫壁画最感动早安图片唯美
位于山西省芮城县永乐镇的永乐宫(又名大纯阳万寿宫),是为神话传说中的道教祖师吕洞宾而建造的,名为大纯阳万寿宫。因永乐镇为吕祖故里,故俗称永乐宫。而其艺术价值最高的当属精美的大型壁画,不仅到达了元代寺观壁画中的巅峰,更堪称中国古代壁画的一朵奇葩。这些壁画所表现出的俨然是一幅活生生社会生活的缩影,对我们深入了解元代的历史、文化、宗教以及服饰等各方面有着重大意义。
2.永乐宫壁画中的人物服饰
永乐宫壁画中人物的神情面貌极富变化,有须发巍立的神王,也有持花微笑、的玉女,有恭谨的仙侯,也有儒雅的学士,工商营业执照办理
这些人物形态各异,人物服饰更是丰富多彩。从神王到平民的服饰造型都具有典型的元代风格,让我们可以非常直观的了解元代的服饰文化。
2.1对宋代服饰冠弁形制的传承
冠弁一词在服饰中是指古代礼帽的总称,元朝建立之后,除保留蒙古族其固有的衣冠形制外,也采用汉族的朝祭服饰,如冕服、朝服、公服等。
三清殿《朝元图》壁画所表现的是二百九十位神仙朝拜元始天尊的道教仪式,其中玉皇大帝、扶桑大帝、酆都大帝和五位五岳大帝戴十二旒冕。周代以来的王为五冕,宋代省天子六冕为二冕,元代在前朝各代的基础上有所简化。通天冠在宋代是天子的冠,与冕不同的是冕是祭服,通天冠是朝服。这种形制在元代依然被沿用。《朝元图》中头戴通天冠的有九位,此处的通天冠并非二十四梁,而是以七梁、五梁、三梁为多,应为变体,既显出神
仙的尊贵,又是区分了等级。由此可以看出,元代在冠弁上基本传承了宋代的形制并且直观的反映在了神仙服饰之上,神仙的形象基本就是源自与现实的。
2.2壁画中的元代民间服饰
纯阳殿、重阳殿内的壁画主要叙述吕洞宾、王重阳的故事,展现了封建社会中人们的日常活动。平民百姓的打扮、吃茶、煮饭、种田、打鱼、砍柴、教书、采药、闲谈;王公贵族、达官贵人的宫中朝拜、开道鸣锣;道士设坛、念经等各式各样的动态跃
然壁上。画中,饥民、厨夫、茶役、乐手,朴实善良而勤劳的农民与大腹便便的宫廷贵族、帝王将相形成了非常鲜明的对照。这些画面,几乎是一幅幅元代社会生活的缩影。
元代男子公服以长袍为主,以罗制成,大袖盘领,右衽;平民男子服装也以长袍为主只是用料有所不同。元代官吏实行佩牌制度,第一等贵臣佩虎斗金牌,次为素金牌,再次为银牌。
韩雪图片元代汉族女子,仍穿襦裙或背子,当然由于蒙古族的影响,男女服装的样式也有所变化,女服的彩比较灰暗。
李维嘉吴昕
在纯阳殿壁画的女子服饰中可以看到古代女性身上不可缺少的一种服饰配件--帔帛。帔帛源自北朝,唐代盛行,女子无论贵贱皆有披着。初唐时,帔帛较宽,其后渐长,到中晚唐及五代时的敦煌壁画上,帔帛常与钿钗、大袖衣等组合为妇女盛装。
2.3汉族龙纹在元代服饰上的沿用
电工证等级分类在服饰图案方面,元朝接受了汉族的传统吉祥图案,一方面是基于本身的吉祥寓意,另一方面则有政治上的考量。龙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象征之物,是远古先民们创造的观念性的产物具有强烈的人文特征。龙纹的造型与演变在服饰中的体现可概括为三个时期:秦汉之前、汉代至宋代、元代之后。元代贵族承袭汉族制度,在服装上广织龙纹。据《圆史舆服志》记载,皇帝祭祀用衮服、蔽膝、玉簪、革带、绶环等有饰有各种龙纹,仅衮一件就有八条龙,领袖衣边的小龙还不计。代表着华夏民族文化的龙纹,是汉族人民创造的。在永乐宫壁画的人物服饰中可以看到许
多精美的龙纹图案,其中大部分出现在神仙、帝王的服饰上从而更加显示出威严感和突出的等级观念。
3.结语
吴亦凡刘亦菲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蒙古族)建立并统治全国的封建王朝,通过永乐宫壁画中的人物服饰我们可以清楚的了解到元朝统治者为了达到其统治目的对宗教以及服饰都表现出极其宽容的态度。但由于民族矛盾比较尖锐,长期处于战乱状态,纺织业、手工业遭到很大破坏,服饰形制长期延用宋式。直到元英宗时期才参照古制,制定了承袭汉族又兼有蒙古民族特点的服制。永乐宫壁画是我国壁画史上的奇葩,其蕴含的深厚的道教文化、独特的道教美学思想以及元代壁画的辉煌成就为我们深入了解元代文化和服饰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史实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