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伯戡07:道教的起源
1、道教是产生于中国的宗教,它渊源于古代的巫术、秦汉时的神仙方术,黄老道是早期道教的前身。公元142年(东汉顺帝汉安元年)由张道陵倡导于鹤鸣山(今重庆境内)。道教奉老子为教祖,尊称"太上老君",以《道德经》为主要经典。经过历代的发展,道教正式分为正一、全真两大教派。全真道主张儒、释、道三教合一。道徒为出家道士,蓄发留须,头顶挽髻,不娶妻室,不食荤腥,一般多居宫观之内,以清修炼养为主要宗教生活内容。正一道派道徒一般为在家道士,可有家室,不忌荤,可不蓄发,主要从事斋醮仪式活动,也叫"作道场"。两派道士都以太上老君、玉皇大帝为最高天神。
道教的基本观点是神仙观念,得道成仙是道教的理想。道教的经典基本上是以肉体成仙为核心,阐扬延年养生之理,宣扬"金丹黄白"是延年大药,提倡"内修外炼"是神仙要道。
道教最根本的信仰是"道"。一切教理教义都是由此衍化而生。道教认为,"道"无所不包,无所不在,是一切的开始。与"道"并提的是"德",即道之在我者就是德。道教认为信徒要"修道养德",并认为"修道"可以使人返本还原,长生久安,生活康乐。道教是一种以生为乐、重生恶死的宗教,因此长生久安就是道教的基本教义和信仰。?
孙红雷的前女友丁嘉丽道教信奉的经典主要有《道德经》。《道藏》是道教经籍的总集。道教经书很多,但一般道士只念诵《玉皇经》、《清静经》、《三官经》等。文化高一些的道士才奉习《道德经》、《南华经》、《黄庭经》以及《悟真篇》、《坐忘论》、《参同契》等。
2、名称:道教
发源地:中国
创始人:老子
曾一鸣为什么火不了创始时间:公元前4世纪
经典代表著作:道德经
信徒数量及分布概况:道教在南北朝以后在全国广泛传播,元代以后,北有全真道,南有正一道。我国的港、台、澳也很盛行。现在东南亚、东亚国家、美国、欧洲、大洋洲以及亚洲其它国家和地区均有道教的流传。
标志性图案:太极图
吴亦凡头发该剪了
道教是中国的本土宗教,它从先秦时代的神仙思想信仰,经过长期的发展,与道家思想及古代的巫术相结合,在东汉末年形成为道教。道教成立以后,神仙思想便以道教为主流,发展出一定的方法和传承修道的目的,自然是要成仙。
神仙思想在道教上,确实看到的记载主要是在修道方法上,可以分为炼养、服食、符箓、术法、科教等。炼养,主要就是藉由身心的修炼,脱胎换骨,返本归真。服食,即是靠吃丹药来变化气质,去芜存菁。术法,则是研究星相、堪舆、占验等,以求先知先觉。符箓,即是藉画符来趋吉避凶,或役使鬼神的方法。科教,是讽诵经文,藉修善积德以上格天心。尤其方术,譬如隐形幻化、呼风唤雨、水行土遁、点树还阳等,皆是道教上之宝藏。柳岩的胸有多大
神话传说,存在于楚文化和燕齐文化两个系统中。神仙说是以人类对长生不死的追求基础为炼养功夫,我们可以从《左传》中晏婴与齐景公的对话以及齐国彝器的铭文,看到这方面的数据,能够长生不死的人就是神仙。
神话即是对神仙长生信仰的表达和发挥,这样的神话有两种:一种是昆仑神话,它说在西向的昆仑山上有神人居住,他们食玉石的精英而不死;另一种是蓬莱神话,它说在渤海中
有三神山,山上有仙人和不死之药。但《庄子》和《楚辞》中记述昆仑和蓬莱两个神话作系统之融合。从这两个神话系统的产生及其间关系,我们可以提出一个假想,它在西洋人讲神、东方人讲仙、印度人说佛,但蓬莱神话是由昆仑神话所引发的,则昆仑神话发源于西部的高原,是神奇瑰丽的故事,流传到东方以后,又跟苍莽窈冥的大海这一自然条件结合起来,在燕、吴、齐、越沿海地区形成了蓬莱神话系统。
歌手田震近况
其实,道教本身在魏、晋之世出了两个重要的人物:一是魏伯阳,他着有《参同契》,是修炼理论化的书;另一人是葛洪,他着有《抱朴子》,将各种修炼、药草、符咒等,从理论到实践,都有完整与详细的研究。这两本书,为道教和神仙思想奠定了理论基础和实践方法,影响神仙思想既深且巨。不过这两大神话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又被人结合起来,形成为新的统一神话世界。譬如「颐颉刚」的研究图,可以探寻战国以前神仙信仰的情况;依图上说明,神仙信仰并非是中原文化和东夷文化的产物。而道教信仰的源头,应该在西羌文化中寻,但是日本学者认为神仙的传说源于燕、齐人对山的崇拜。总而言之,自齐威王至汉代,屡有君王派人搜讨仙方或至海上寻三神山。秦始皇并天下,相信方士之话,派人至海上寻不死草;遂至汉武帝时的李少君、少翁、栾大、公孙卿等人,加以在社会上鼓吹,以及得到君主之宠信,使神仙信仰的影响日益扩大。
3、
一、殷周时代的鬼神崇拜
在公元前一千几百年:汉民族古帝王 “成汤”开国,建都于亳 ( 今河南省商丘县 ) ,传了二十代以后, “盘庚”又迁都于殷 ( 今河南省偃师县 ) ,所以史书上有 “商、殷”两个国号。商殷时代的统治阶级最喜崇拜鬼神,以求消灾降福。他们自己无法和鬼神直接交通,必须凭借巫、祝之力。巫能以歌舞降神,祝能以言辞悦神。巫的专业就是发挥灵感作用,把鬼神意旨传达于人;祝的专业就是奉行祈祷仪式,把人的愿望申诉于鬼神,因此巫、祝两项都是在祭祀时所不可缺少的主要职务。后世神庙中司香火者叶作庙祝,还是古代留下的一个名称。
周朝继商殷而统治天下,自王公大臣以至百姓,皆信仰多神。《周礼》上说: “大宗伯之职,掌建邦之天神、人鬼、地祇之礼”。天子当每年冬至日就要于南郊之园丘祭昊天上帝,当每年夏至日就要于北郊之方泽祭地祇 ( 北京正阳门外有天坛,是圆形;门外有地坛,是方形。天坛即古之园丘,地坛即古之方泽,二坛皆明朝嘉靖九年开始建筑,清朝复加维修,现为首都著名的古迹 ) 。此外,属于天神一类的,还有青、赤、黄、白、黑五帝
中统和军统有什么区别和日、月、星、斗、宿、风、云、雷、雨诸神;属于地祇一类的,还有社稷、山川、五岳、四渎、城隍、土地诸神,也应该享受祭祀。属于人鬼一类的,主要是各姓的祖先,其次即为本民族的圣哲贤才和忠孝义烈之土。祖先祠堂归各姓子孙奉祀,其它一切大小庙宇皆由政府或地方公会派专人照管香火,并拨给经费开支。料当时建立许多祠庙,未必都迷信人死真有鬼、鬼皆有灵,也不过象今日建立纪念碑的意思罢了。
以上所说,皆历代封建社会的情况,唐宋以来至于明清,国家祀典和民间风俗,也都大致相同。这些天神、地祇、人鬼三类,就是中国道教所以成为名神教的来源。后世道教做法事,如建醮坛、设斋供,即等于古人祭祀之礼;唱赞词、诵宝诰,即含有言辞悦神之意;上表章、读疏文,也不外申诉和祈祷作用,因此可知汉代以后的道教还是古代巫祝遗风而再加以宗教化。道教所供奉的神,大多数早巳列入国家祀典,并且得到社会上一般的信仰,因为这些神都具有历史性和民族性。假使当初没有这样悠久的历史根据和这样广泛的众基础,凭空的就创造出多神教的道教来,那是不可能的事。 ( 道教只崇拜最尊贵的天神,其余诸神,不过随世俗心理供奉香火而已,并不视为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