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东⽵琴⽂化遗产及其保护与传承川东⽵琴是重庆三峡库区众喜闻乐见的⼀种民间艺术形式,已有⼆百多年的历史,已⼊选
为重庆市⾸批⾮物质⽂化遗产名录。川东⽵琴⽂化遗产蕴含着重要的历史、艺术、⼈⽂与实⽤价值。本⽂通过⽥野调查,探究了川东⽵琴的历史与现状,并对这项⽂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提出了对策性的建议。
⼀、川东⽵琴的历史渊源
川东⽵琴是重庆市万州区(原四川省万县市)的⼀项重要的⾮物质⽂化遗产,迄今已有⼆百多年的历史,是巴蜀传
统曲艺形式之⼀。据民间⽼艺⼈讲,⽵琴源于河南,清初在四川的⼀些⽔陆码头和城镇中出现,由道⼠⽤⽵琴演唱,曲调为“⽞门调”、“南⾳调”,内容多为⼆⼗四孝之类。[1](743)当时道⼠们的⽵琴表演是作为劝学的说教,⽬的是宣传道教的教义。
关于万州川东⽵琴有史可查的始祖是万州北⼭观的道⼠王道合,他⽣于清嘉庆元年,13岁⼊道,21(即1817年)岁创⽴了“川东⽵琴”。因其声⾳好听,始祖王道合称之为琴,并戏称为道琴,⼜因琴⾳近“畴”,简版⾳似“尺”,所以民间⼜称为“尺嗙嗙”。
早些年,⽵琴在原万县市及周边县最为盛⾏,到20世纪初仍有不少⽵琴艺⼈在茶馆酒肆坐堂卖艺。民国初年,⽵琴艺⼈刘宝⼭在万县⾏艺,被誉为“⽵琴⼩教主”,能⾃编⾃唱,有《花⽉词》⼀⾸传世。同时,涪陵的潘道⼈也来万县唱道情,曾教唱过《游庵》。1907年,有名的⽵琴艺术家、⼴安的孙海涛和尚,以其兄的⾝份在万县活动,被军阀杨森所斩,临刑时,在万县南门沙坝刑场上唱了⼀段《秦琼哭头》,情境慷慨激昂,在场观众⽆不流泪。他的弟⼦黄云成后来也到万县演唱过⽵琴。1927年梁⼭(今重庆市梁平县)⽵琴⼤会以后,扩⼤了⽵琴在万县市的影响,涌现了众多的玩友和专业艺⼈。1930年春,在万县市西⼭路邓锡光茶馆成⽴“万县⽵琴公会”,分东西城两处演唱,盛况空前。1936年在西⼭路茶馆成⽴“万县⽵琴业余俱乐部”,有会员五百⼈。1938年,在万县市公⽡溪下排冯作然茶馆成⽴“万县⽵琴会”,挂牌演唱,设置⼆⼗多根⽵琴,活动时间最长,茶馆于1944年被⽇寇飞机炸毁。由以上史料可以看出,20世纪前期⽵琴在万县是⼀直盛⾏的,凡是有茶馆的地⽅都有⽵琴艺⼈和业余爱好者光临,其艺术魅⼒可见⼀斑。
⼆、川东⽵琴的⽂化价值
纸短情长歌词(⼀)川东⽵琴的制作⼯艺
川东⽵琴主要乐器是⼀根长约三尺,直径约⼆⼨粗的去节⽵筒,⽆节为最佳。琴筒须⽤钓鱼⽤的慈⽵加⼯精制,⼀般根据⽵⼦的粗细定⾳、定尺⼨,⽵粗略短,⽵细略长。⼀般长度约为750毫⽶,⼝径
粗细在40~50毫⽶之间,筒的⼀端蒙上猪的⼩肠膜和猪的护⼼油⽪,⼿指敲着肠⽪能发出“磅磅磅”的声响,称为简板声。另外,还有⼀对长约⼆尺五,宽约五分余的⽵板,称为简板。表演时,根据剧情节奏或疾或缓地敲打,⽽且要做到敲打⾃如,⼼到神到,这样才能发出悦⽿动听的声⾳。这种敲打的技巧有助于烘托环境和⽓氛,丰富了表演的内容。
(⼆)川东⽵琴的艺术魅⼒
⽵琴有“杨琴调”和“中河调”两⼤流派。“川东⽵琴”属“中河调”。中河调是根据地域划分的,万州以上称“上河”,万州称“中河”。表演形式⼤致分坐、站两种,表演⼈数可多可少,形式有⾃打⾃唱、对唱和表演唱,曲⽬丰富,唱调优美、⾳韵和谐、朗朗上⼝。川东⽵琴要求做好“⼀打⼆讲三唱”,曲牌分为九板⼗三腔;调腔⽅⾯⼜分为甜平、苦平和阴调。[2](786)笔者在⾛访⽵琴⽂化遗产的传承⼈潘光正⽼⼈时,⽼先⽣特地把九板⼗三腔依次为我们进⾏了表演,经过他的耐⼼讲解和演奏,我们总结出九板⼗三腔的不同演奏场合与⽅式。
九板:⼀字板、⼆流板、三板、数板、倒板、摇板、剁板、彩板、赶板(含抢板).
⼀字板:4/4节奏主要⽤于舒慢、平稳场景剧情的描述。
⼆流板:2/4节奏⽐⼀字板稍快,⽤于表达故事情节,及⼈物内⼼的变化。
三板:1/4节奏,节奏较快,主要表现于激烈的战争场⾯。
数板:琴筒与简板同击,表现⼀种欢快、灰谐、幽默、风趣的⼈物形象。
倒板:场景沧桑,⼈物内⼼凄凉。
摇板:紧打慢唱,⼈物内⼼世界活跃。
剁板;⼜称开场结尾板,同于开场、结尾剧情转换时的⼀种特殊打法。
彩板:轻快明亮,表现⼈物相对激烈的情绪。根据情节的转换⽽定。
赶板:⼜称抢板,⽐三节奏更快,能够表达强烈的情绪及激烈的战争场⾯。
啤酒工艺流程图⼗三腔分别是“吼”、“喊”、“谈”、“笑”、“喜”、“怒”、“哀”、“乐”、“⽣”、“旦”、“净”、“末”、“丑”。
⽵琴具有⼀⼈多⾓的特点,不但能⼀⼈表演,也可与琵琶、三弦、杨琴、⼤胡、⾼胡、⼆胡等民乐混合演出。
⽵琴唱词空间很⼤,可根据唱本演唱,也可现场编演,唱⼭河、唱祖国、唱⼈间悲欢离合、唱时代新貌等,内容
⼴泛,⽐较⽣动。唱词结构为7字句、10字句,由散⽂和韵⽂交互组成。[3](275)
川东⽵琴⾃形成⾄今,已有⼆百多年的历史,经过长期发展,形成了以下特征:
第⼀,道具简单,轻便,表演者可多可少;
第⼆,不择场合,婚丧嫁娶、⽥间地头、院落、茶馆、酒楼、舞台均可表演;
第三,唱腔韵味浓郁、独特动听,唱词讲究押韵、对仗、排⽐,字数统⼀:
第四,可单独表演,也可与其民乐⼀起混合演出。
(三)川东⽵琴的⽂化价值守望先锋配置要求
1.历史价值
艺⼈们传说⽵琴为张果⽼始创,但王道合对⽵琴的改造应是史实。1921年朱德在万县停留期间,军阀杨森为了想挽留朱德在其军中任旅长,常常请他去万县阅江楼听⽵琴,朱德也由此对⽵琴产⽣了兴趣。1995年,中央电视台《东⽅时空》栏⽬与⾹港凤凰卫视先后将⽵琴专题⽚向全国播放,并赞叹川东⽵琴是“⽓绝⼤观”、“四川奇葩”。
win7待机时间设置2.艺术价值
中国常见的说唱艺术有相声、评弹、快书、快板、⾦钱板等,⽽川东⽵琴却另有⼀番韵味,它的调式、唱段优美动听,特⾊明显。川东⽵琴保存的传统剧⽬相当丰富,据笔者调查,⾄少有三百余段,其中⼤部分保留在万州区琴友及民间艺⼈⼿中,以取⾃三国演义的段⼦较多,他们将之视如珍宝,保存完善。如《⾚壁鏖兵》、《华容放曹》、《⽉下盘貂》、《打猎汲⽔》、《窦公送⼦》、《船⾈借伞》、《⽔漫⾦⼭》、《仕林祭塔》、《湘⼦度妻》、《庄⼦戏妻》、《辩琴结义》、《伯⽛抚琴》、《碎琴哭墓》等,这些剧⽬⽂笔较好,结构严谨,语⾔完整,描写细致,对某些⼈物的刻划,如诈降的阚泽、单骑救主的赵云,华容道的曹操,秦⾹莲闯宫中的⾹莲等,都⽐较⽣动,体现出极⾼的曲艺艺术价值。
3.⼈⽂价值
由于⽵琴的唱调动听,唱词优美,且⼤多唱的是著名历史⼈物。如《华荣挡曹》、《元和闹街》、《宋江杀惜》、《昭君出塞》、《华⼦良传奇》、《双⽼太婆》等,在⼈们⼼中产⽣了巨⼤影响。1958年,周恩来到万县市视察,曾观看川东⽵琴表演。⾃1980年⾄1992年,艺⼈们创作演出的曲⽬,获得地区级以上奖励的有3O多个。[4](993)
4.实⽤价值
抢救川东⽵琴,对促进三峡库区精神⽂明建设、丰富众⽂化⽣活、促进艺术的全⾯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等,都将产⽣重要的作⽤。
三、川东⽵琴的现状与保护对策
(⼀)川东⽵琴的现状
通过笔者对华国秀、潘光正、张可宪等⽼艺⼈的⾛访,笔者发现川东⽵琴所⾯临⼀系列的问题,亟需得到解决。
1.⽣存空间变⼩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电影、电视、流⾏⾳乐等对⽵琴的发展产⽣了巨⼤的冲击,⽵琴的观众越来越少。如今,婚丧嫁娶等场合的表演多为民间乐队,茶馆亦被⿇将、扑克占领,⽵琴⽣存空间越来越⼩。
2.后继乏⼈
资深艺⼈均已年迈,或退出舞台或相继谢世,致使很多绝技难以得到传承。
3.状况濒危
政府对⽵琴艺术的投⼊较少,⽆法招聘有志之⼠的加⼊;多数青年对“⽵琴”了解甚少,爱好者甚微。
(⼆)川东⽵琴保护与传承的建议香港攻略
笔者在调查过程中,通过和政府领导、⽼艺⼈的讨论,初步设计出从静态和动态两个⾓度来保护和传承川东⽵琴的⽅法。
1.静态保护
(1)完善档案。做好川东⽵琴民间优秀曲⽬的搜集、摄像和整理⼯作,实现博物馆化。
(2)理论研究。开展理论创新研究⼯作,⼒争在观众喜爱的基础上,通过⽼调形式推出新曲⽬。
(3)技法研究。展开对于⽵琴优秀曲⽬、唱段、演唱技法的研究,并出版专辑。
2.动态保护
(1)成⽴组织。组建川东⽵琴学会,组织民间⽼艺⼈开展学习与总结活动。
(2)组建基地。组建川东⽵琴培训基地,招收20~30名有志青年,进⾏学习。
(3)演出活动。选择⼏个“川东⽵琴”演唱点,定时定点进⾏演出。
(4)发动众。在相关社区、学校成⽴业余⽵琴演奏队,扩⼤⽵琴的社会基础。
剑侠情缘3好玩吗(5)扩⼤影响。在万州策划每年⼀次的“川东⽵琴”艺术节,扩⼤⽵琴在市民中的影响。
(6)冲出万州。跻⾝各类⼤型⽂艺⽐赛、演出,最⼤限度地扩⼤⽵琴在国内的影响。重庆市三峡曲艺团申报的《四川⽵琴》,已经⼊选第⼆批国家级⾮物质⽂化遗产名录,这对于川东⽵琴以及其他⾮物质⽂化遗产的保护起到了极⼤的激励作⽤。
参考⽂献:
[1]刘波.中国民间艺术⼤辞典[Z].北京:农村读物出版社,1990.
[2]柏世友、柳定祥等.三峡⽂化⼤辞典[Z].武汉:湖北少年⼉童出版社,1995.
[3]四川省万县市⽂化局编纂.万县地区⽂化艺术志[Z].成都:四川⼈民出版社,1996.
[4]魏光和、于官六.万县市志[Z].重庆:重庆出版社,2OO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