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第一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及其发展
1、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内容包括三个部分:①马克思主义哲学;②政治经济学;③科学社会主义。
2、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是统一的有机整体。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全部学说的理论基础。
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深刻最全面的证明和运用。
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的落脚点和归宿。
3、中国共产党成立之时,就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并开始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使马克思主义和中国这实际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具有中国民族特点和民族形式,成为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理论。
5、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这个重大命题是首先提出来。
6、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成果——思想。
7、思想科学含义具体表现三个方面:
首先,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其次,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最后,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和结晶。
8、中央在《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决议》中系统地概括和论述了贯穿于思想各个组成部分立场观点和方法,即思想活的灵魂——实事求是,众路线和独立自主。
①实事求是,众路线,独立自主三个基本方面相互贯通有机统一,缺一不可是思想中最本质、最核心的东西,是最能体现思想科学性和生命力的东西。
②实事求是是思想的根本出发点和精髓,是中国共产党根本思想路线。
③众路线是党的根本的工作路线。
④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根本立足点。
1、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2、理论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现代化建设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的形成和发展林体上经历三个阶段:
①第一阶段,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最后到十二大。
②第二阶段,从十二大到十三大。
③第三阶段,从十三大到十四大。
3、①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②现阶段我们社会主义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矛盾。
③社会主义根本任务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4、判断各方面工作是非得失,要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为标准。
5、①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其它经济成分和分配形式为补充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②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主要内容,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6、当今世界两大主题:和平和发展。
7、四项基本原则: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思想。
8、“一国两制”即在一个中国前提下,国家主体坚持社会制度、香港、夏门、台湾保持原有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
9、“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①“三个代表”:1、党始终成为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2、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3、①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
②先进的文化包括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两个组成部分。
③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
④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是坚持执政为民。
第二章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1、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指导方针: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2、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3、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本质是坚持以人为本,“人”是人民众,“本”是人民众的根本利益,以人为本是发展的目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达到这个目的的手段。
4、①科学发展观追求的目的是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②科学发展观基本原则是坚持协调发展;
③坚持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
5、科学发展观对发展内涵的认识具四个方面特点:
①科学性与价值性统一;②目标性与手段性统一;③全面性与重点性统一;④现实性与长远性统一。
6、树立科学发展观基本要求P27。
7、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意义:
①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顺利推动社会主义建设的前提条件;
②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解决好发展问题根本途径;
③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指针。
第三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指社会主义条件下以人为主体的社会和谐发展状态;
2、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科学内涵包括:
第一、人与自然和谐,第二、人与人和谐,第三、人与社会和谐。第四、人、社会与自然的和谐。
第五、以人为本的政治和谐。第六,以人为本的经济和谐,第七、以人为本的文化和谐。
3、现代人类社会两种基本关系:人与自然关系和人与社会关系。
4、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本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5、①和谐社会的本质上是法治社会。
②一个社会能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即道德建设状况。
6、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基本原则:P41
7、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主要任务:P42
第四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1、三农:农业、农村和农民。
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重大战略意义P46
3、党中央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所定下总目标:“生产发展、生活宽裕,引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4、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基本原则;
第一、必须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
第二、必须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不动摇;
第三、必须坚持与人为本;
第四、必须坚持发挥各方面积极性。
5、《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五要五不”的基本要求:
第一、要注重实效,不搞形式主义;
第二、要量力而行,不盲目攀比;
钱慧仪
第三、要民主协商,不强迫命令;
第四、要突出特,不强求一律;
第五、要引导扶持,不包办代替。
6、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主要任务:
罗家英 汪明荃①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②推进现代农业建设;③促进农民持续增收;④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⑤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主义事业;⑥全面深化农村改革;⑦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⑧培养新型农民。
7、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基本前提和基本保障。
8、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
(第二部分)第一章公共管理的基本理论
1、公共管理——研究公共组织依法运用公共权力管理社会公共事务,实现社会公共利益的过程。
2、公共管理包括内容:
①公共管理主体是多元化的公共组织;
②公共管理目的是实现公共利益;
③公共管理是基础是公共权力;
④公共管理内容是社会公共事务。
3、公共组织是以实现公共利益为目的,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法人组织。
4、公共组织以包括政府组织和非政府组织两种。
5、公共利益的实现是公共管理的根本目的。实现公共利益的过程是公共组织给公民提供公共服务的过程。
6、公共组织为公民提供的公共服务内容包括公共事务管理和公共产品的供给。
7、公共资源既是公共组织给社会成员提供服务的内容,又是服务的工具和载体。
8、①公共管理是将私营部门的管理手段运用到公共部门管理上,并未改变公共部门的主体性;
②公共管理只选择性运用市场机制手段,并不是将公共服务完全正确市场化;
③公共管理不完全等同于政府管理,是与私营部门、非营利部门或个人进行共同管理的合作模式。
9、公共组织——法人组织,公共管理组织——公法人组织。
10、政府的管理职能主要有政治职能、经济职能、文化职能和社会职能。
11、①在我国,按照社会分类管理原则,社会组织分为机关法人,事业单位法人、企业法人、社会团体法人。
办公室摆件②我们的非政府公共组织主要包括事业单位和民间组织。
③不以营利为目的是非政府公共组织与其他私营组织的最大区别。
12、社会管理公共管理的主要职能。公共管理的目的就是要实现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
13、公共管理原则:①人本性原则;②服务性原则;③效能性原则;④均衡性原则。
14、①所谓人本,顾名思义是以人为本;
②从理论上说,人民众既是公共管理的主体,又是公共管理的客体,这是以人为本
原则的本质特性。
③现代市场经济基础上的公共管理就其本质而言不是管制,而是服务。
15、公共管理目标特性P26
16、公共管理目标是公共管理主体对未来发展状态的判断,既可以是质的描述,也可以是量的指标。
17、管理目标具有两种内容:一是预期结果,二是达到这一预期结果所应采取的管理措施。
18、公共管理目标的分类:①公共管理一般可分宏观层次作微观层次。
②在公共管理的目标体系中最高层次是长远目标,其次是中期目标,再次是短期目标,最后是当前目标和具体活动目标。
中期目标是指通常以五年左右为期限。
短期目标为一年为限。
当前目标为一个月或一个季度较为适,也有以半年为期。
第二章公共政策
1、公共政策功能:①导向性;②调控性;③分配性。
2、对社会公共利益进行分配是公共政策的本质特征。
3、公共政策的设计和特定包四个环节:①政策问题产生和认定;②确定政策目标;③设计政策方案;④选择政策方案。
4、设计政策方案本身是个动态过程,可分为若干步骤,基本由设想分析,初选评定,淘汰等环节构
成。
5、影响公共政策制定的主要因素包括制度因素、文化因素和自身因素。
6、公共政策设计和制定的价值标准和取向包括两个方面内容:
一是社会公正;二是效率。
7、政策实验一定要按照科学方法进行,其步骤大致包括选择实验对象,设计实验方案和总结实验结果三个阶段。
8、政策执行一般涉及三个层面:政治层面、行政层面、沟通层面。
9、公共政策评估主要类型:①效果;②执行;③效率。
10、政策评估既是一个事实判断标准,又是一个价值判断标准。血月现象女孩为什么不能看
11、灰评估存在原因:①政策本身执行目的不明确;②评估者知识水平有限;③发生了意想不到的大规模事件;如自然灾害、战争等。④政策产生无形效果无法评估。
12、对于政策的评估应遵循以下原则:
①评估的目的要明确;②评估的结论是多重利益主体民主参与和充分论证的结果。③评估要具有超前性。
第三章公共行政
1、公共行政的本质特征:①强制性;②严格的等级制;③目标效益和效率一致。
2、公共行政的主体是国家行政机关,其他享有行政权的独立行政机构及其人员。
3、公共行政的客体是公共行政的对象是公共事务。
4、公共行政的原则是法治原则、服务原则、效率原则二者的统一。
5、我国行政职能转变基本内容:①职能重心转变;②方式转变;③关系转变。
第四章公共行政决策与行政执行
今天兰州疫情最新消息
1、①行政决策主体为国家行政权的行政组织和个人。
②行政决策客体是整个国家和社会的公共事务。
2、行政决策原则:①信息;②预测;③系统;④可行;⑤择优;⑥创新;⑦动态。
3、行政决策程序:①发现问题,确定决策目标;
②拟订或设计决策方案;
③评估择优抉择方案;
④实施反馈,完善方案。
4、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行政执行过程中,首先应遵循依法行政原则。
5、行政执行基本过程由行政执行的准备阶段,实施阶段,监控阶段和总结阶段。
6、我国审计监督主要包括行政审计和审计行政两方面。
7、立法机关监督是最具权威和高层次的监督,它包法律监督、人事监督和工作监督。
8、行政效率特点:①迟效性②综合性;③多层次性。
9、提高我公共行政效率有效途径:
①优化行政组织,建立新型有效的管理体系;
②加强法治,健全法律制度;
③提高公务员素质,尤其是领导干部素质;
④更新观念;
⑤打破垄断,引入竞争机制。
1、公共关系活动过程和方式:沟通传播。
2、公共关系的职能:①采集信息;②咨询决策;③协调关系;④传播沟通。
3、树立组织形象是公共关系对社会组织最为根本性的作用,也是社会组织开展公共关系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4、公共关系的主要原则:①真实性原则上;②对公众负责的原则;③全员公共原则;
④开拓创新原则;⑤保持协作原则。
5、公共关系实务要求:①明确目标;②尊重公众;③重视科学;④勇于创新。
6、①公共关系的主体——社会组织、机构人员;
②公共关系的客体——公众。
7、社会组织形象四大特征:①主客观两重性;②多维性;③可塑性;④相对稳定性;
8、按照物质形式对传播媒介分类,可以分为符号媒介、实务媒介和人体媒介三类。
9、公共沟通原则:①双向沟通原则;即由传递阶段和反馈阶段构成;
②平衡理论原则;“相似性”。
10、公共关系的运作:调查分析、策划设计、传播实施评估和作用。
11、公共关系策划设计:策划起始——准备——实施——完善。
(第三部分)法学基础理论
1、法是由国家制度或认可,体现统治阶级意志,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社会规范。
2、法的本质是:①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表现;
②法是被上升为国家意志的统治阶段意志;
③法的内容是统治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
3、法基本特征:①法是调整人们行为的社会规范;
②法是由国家规定或认可,并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
③法是规定权利和义务的社会规范;
④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社会规范。
4、法的作用:①指引;②评价;③预测;④教育;⑤强制。
5、法与经济基础关系表现两个方面:①经济基础决定法;②法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6、法与政治的关系表现:一是法受政治制约;二是法服务于政治。
7、社会主义法与党的政策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8、法和政治都是上层建筑,都是由经济基础决定,并都是基础服务。
9、社会主义法制基本要求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其中心环节是依法办事。
10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制产生的依据。
社会主义民主决定社会主义法制的性质、内容作发展变化。
11、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法制的前提和基础。
社会主主义法制是社会主义民主的确认和保障。
12、我国现阶段立法指导思想是以建设中国特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为指导,
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13、我国立法遵循基本原则:P147
14、我国产法程序:法律草案提出——审议——通过——公布。
15、我国法的渊源主要包括:①宪法;②法律;③行政法规;④地方性法规;⑤自治条例;⑥单行条例;⑦国际条例。
16、我国法律主要包括:①宪法;②行政法;③刑法;④民法;⑤经济法;⑥婚姻法;
少林寺方丈释永信老婆⑦劳动法;⑧环境法;⑨诉讼法;⑩军事法。
17、法的实施包括执法、司法和守法。
18、法的溯及力是指该项法律公布生效以前所发生的事件或行为是否适用该项法律问题。如适用就有说服力,我国社会主义法一般不具有溯及力。
19、在我国,根据社会主义法制的精神实质以及司法工作实践经验,对法的运用提出三点基本要求,即准确、合法、及时。
20、我国法律适用基本原则有:①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原则;②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③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政职权的原则;④坚持实事求是,有错必纠的原则。
21、法律关系由主体、客体、内容三个要素构成。
22、在我国,法律关系主体包括个人主体、集体主体和国家三大类。
23、法律规范是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法律依据。
24、法律事实有两类:①法律事件;②法律行为。
25、法律制裁分:①刑事制裁;②民事制裁;③行政制裁;④经济制裁;⑤违宪制裁。
26、①法律监督主体分为三类: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人民众。
②法律监督客体是立法、司法和执法机关及其公职人员进行公务活动。
第二章宪法
1、宪法——是规定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规范国家权力,保障公民基本权利的国家根本法。
2、宪法是国家根本大法。
3、我国宪法的基本原则有:①社会主义公有制原则;②人民民主权原则;③基本人权原则;④民主集中制原则;⑤社会主义法治原则。
4、任何其他法律不仅要以宪法为依据,而且不得与宪法相抵触。
5、宪法保障制度:
①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
②宪法规定由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宪法监督权,由全国人大常委会行使宪法解释权。
③现行宪法设立各种专门委员会协助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宪法监督权。
④宪法规定了严密完整的法律监督体系,即全国人大有权改变或者撤销全国人大常委会不适当的决定。
⑤宪法规定对规范性文件监督采取事先审查和事后审查相结合的方式。
⑥宪法规定公民对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提出申诉、控告、检举的权利,有依法取得赔偿的权利。
6、我们现行对宪法监督P157,如全国人大有权撤销国务院制定国宪法,法律相抵触行政法规,决定,命令,国务院对各部委……逐级。
1、新中国于1954年由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它是我国的第一部宪法。
2、国家性质即国体是指国家的阶级本质。
3、我国的国家性质: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4、①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执政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