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n Emotional Public Space of Internet-mediated Group Communication
◎常启云
Chang Qiyun
摘要:人是一种理性化的存在,能够在理性化的公共领域中进行理性的、政治化的交往;同时,人也是一种情感化的存在,能够在情感的公共空间中进行情感的互动与交流。在互联网体传播的情感公共空间中,人们以围观、戏谑、参与的互动交流方式进行着自我情感的呈现、社会性情感的表达、情境作用下的情感博弈,在情感传播的差序格局中维护着情感的结构,实现着情感公共空间的自组织运行。
关键词:互联网体传播,情感传播,情感公共空间
Abstract:Human is a rational existence,which can conduct rational and politicized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in the rational public sphere.At the same time,human is also an emotional existence,which can interact and exchange emotions in the emotional public space.In the emotional public space of Internet-mediated group communication,people present their own emotions,express social emotions,and play emotional games by watching,bantering and participating in interactive co
mmunication.They maintain the emotional structure in the differential pattern of emotional communication and realize the self-organizing operation of emotional public space.
Keywords:Internet-mediated group communication,emotional communication,emotional public space
提到“公共空间”,人们很容易联想起德国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事实上,哈贝马斯也正是因为这一伟大理论的提出而被称为当代“黑格尔”,并与马克思、韦伯、伽达
①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互联网体传播对节日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影响研究”(项目编号:
18BXW094)阶段性研究成果。
312
默尔齐名。关于公共领域的内涵,哈贝马斯给予了这样的界定:
所谓“公共领域”,我们首先意指我们的社会生活中的一个领域,在这个领域中,
像公共意见这样的事物能够形成。公共领域原则上向所有公民开放。公共领域的一部分由各种对话构成,
在这些对话中,作为私人的人们来到一起,
形成公众。那时,他们既不是作为商业或专业人士来处理私人行为,也不是作为合法团体接受国家官僚机构的法律规章的规约。当他们在非强制的情况下处理普遍问题时,
公民作为一个集体来行动;因此,这种行动具有这样的保障,
即他们可以自由地表达和公开他们的意见。①哈贝马斯这一公共领域概念的形成基点在于理性化的交往行为。面对西方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的危机,
他认为是技术理性、工具理性的膨胀导致了以交往为特征的社会关系的萎缩,
因此要想化解危机,唯一的途径就是实行理性重建,使人类交往关系合理化。为此,
不同于尼采以及法兰克福学派成员阿多诺、马尔库塞等单纯的非理性呐喊,
他从理性视角出发,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合理性视为一种实践理性、一种对话理性和商谈理性,
同时又是一种批判理性、一种程序合理性和一种伦理理性。因此,交往行为的合理性既不能源自传统,
也不能诉诸强制性的权威,只能萌生于真正自由和平等的对话与商谈,
遵循程序的合理性和伦理理性。②哈贝马斯的这种基于交往理性的公共领域理论集中体现了西方现代性中的契约精神、
公共理性、民主诉求和主体性精神,试图以对理想化的理性的公共领域的代议制民主理想模型的构建来重建由工具理性、
技术理性带来的异化的现代性,并试图以此来调和经济与政治、
民众与国家的二元结构。哈贝马斯的这一设想尽管有其理想化的一面,
且这种公共领域无法摆脱权力和利益的干扰,不仅不能达到保护言论自由、重建现代性的目的,
甚至还直接导致了生活世界的殖民化。③但这种理性化的、政治化的公共领域理论却有着较强的现实适用性,对人们的交往行为尤其是互联网中的交流、互动行为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412①②③
哈贝马斯.关于公共领域问题的答问[J ].梁光严,译.社会学研究,
1999(3):35-36.王晓东.多维视野中的主体间性理论形态考辨[D ].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2.张翀.公共领域的基本理论问题研究[D ].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10.
但是,由于互联网体传播是一种原生态的传播①,相较于事实信息偏向的大众传播而言,
传播中人的情感表达同样占据了传播的中心地位。而情感不仅是一种自我感受,
而且也是一种社会体验,是对社会关系、社会规范的折射,因此,情感也具有其公共性特质,
由情感的公共性建构起来的公共空间必然与由理性的公共性建构起来的哈贝马斯意义上的公共领域有着不同的新的现象表征。
因此,本文认为,人既是一种理性化的存在,也是一种情感化的存在,在对公共性的建构中,
不仅有哈贝马斯所论述的基于交往理性的公共领域,也同样存在着基于情感的公共空间,
这一公共空间是人们进行社会交往、情感互动、对话与交流,甚至休闲放松的场所,
人的情感化的存在也必将对这一空间产生基于情感偏向的影响力,体现出与理性公共领域不一样的特
蔡少芬吴奇隆。这种用于情感表达与传播的公共空间不仅有现实中物理意义的场所,
例如茶馆、酒吧、餐厅、咖啡馆、广场、街角,所谓“凡饮水处,皆有歌者”
;也有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中的一个个贴吧、论坛、博客、微博、、视频等各类App 应用空间、各种趣味、各种交流,所谓“无传播,不存在”。人们在此谈古论今、
议论社会、评议人物、刺探隐私、妄论闺阁,上演一出出丰富生动的社会戏剧,所谓“你方唱罢我登场”。同时,这一空间也是人们试图在此解决争端、处理矛盾、寻求慰藉、
释放压力,甚至扯淡、戏谑、狂欢的场所,在急速的社会变迁中,在社会控制下,在各种思想文化浪潮的冲击下,
透过这一空间,我们能窥见世道的炎凉与温馨、生活的艰难与幸福、
人性的邪恶与美好。而这一切的一切,表现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浩瀚海洋中,
那便是时而剑拔弩张、波涛汹涌、波浪滔天,时而风和日丽、风清日朗、温情脉脉。一、空间中的情感呈现:自我、互动与过程
对哈贝马斯来说,政治的公共领域不仅排斥非理性的情感的存在,更排斥私人化、个性化的自我呈现,他认为,“公开表演的目的无非是为了吸引眼球和追求知名度”,需要付出“混淆私人生活和公共生活”的代价。政治的公共领域追求的是“对一个主
题的理解”
,是“交换彼此的理由”,而不是“吸引目光”。②这种基于交往理性的公共领域以其鲜明的政治批判功能,
成为政治系统合法化的渊源。但是,对于人的情感来512①
②
互联网体传播是基于Web2.0,围绕社会化媒体、自媒体的圈传播而形成的一种新的体传播形态,是互联网体进行的一种非制度化、非中心化、缺乏管理主体的传播行为,自由、开放、包容的互联网精神赋予其对话、交流、互动的现象表征。隋岩,曹飞.论体传播时代的莅临[J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5):139-147.隋岩,常启云.论体传播中的体主体性.当代传播[J ].2014(6):18-
21.哈贝马斯.公共空间与政治公共领域—
——我的两个思想主题的生活历史根源[J ].哲学动态,2009(6):5-10.
说,情感首先是一种个体的自我感受,是一种私人化的体验,由互联网体传播情感偏向所营造的公共空间中,
个体化情感的自我呈现尤为显著。特别是在社交媒介快速发展的今天,
人们的自我呈现已由线下转至线上。相较于面对面的沟通,社交网站本身的技术特征为用户的自我呈现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平台,使得用户可以更有效地向自己的社交圈传递自我情感与自我形象。
目前,社交网站上的自我呈现内容大多以生活展示为主,比如日常装扮、运动健身、
外出旅行、美味佳肴等,传递的方式主要以自拍照、自我录制的视频或记录自己心情的文字等为主,
个体通过这样的平台来展示自己的生活点滴。可以认为,这种用户生产内容的UGC 模式为用户提供了一个更可控、
更简单快捷的线上自我呈现的机会。而这些自我呈现的内容可能只是用户愿意展示或想要被人知道的部分,并不一定是用户真实的生活状态或模样。但是,
人们又为什么喜欢这样的自我呈现呢?对此,不少学者借助戈夫曼的拟剧理论给予了解释。事实上,
戈夫曼在他的第一部著作———《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
和最后一部著作———《框架分析》中,分别用舞台和剧院进行了类比①,
因此,将他的研究标识为“剧场(互动)”成了一种共识。但这种标识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误导作用,
因为它制造了这样一种印象,即这里存在着脚本、舞台、观众、
道具和扮演角的演员。这种具象很类似于结构角理论的口吻。实际上,剧场是用以在另一种意义上表征戈夫曼的研究的:人们是演员,
他们通常是愤世嫉俗地、欺骗性地相互演出节目,
他们操作脚本、舞台、道具和角以达到自己的目的。这种较玩世不恭的观点也许更接近于戈夫曼剧场的本意②,
但它在一定程度上也存在着误导性。评论者通常把戈夫曼的观点描述成关于人类社会互动的“骗子”
观③———这种比喻在一定程度上把握住了戈夫曼路线的一些例子和主题,kgma格式转换mp3
但却忽略了戈夫曼理论所表述的一些更基本的过程。实际上戈夫曼的自我呈现理论所要表达的是社会规范、社会文化制约了自我的呈现与表达,
即自我是有条件的存在;除此之外,他还更加突出表演的力量,
强调表演是如何建构一个剧场———一种对现实的心绪、定义和感觉。④相对于戈夫曼的拟剧理论,在互联网体传播的互动中,这种基于情感互动的公共空间中的自我呈现也许更适用于诺尔曼·丹森的“自我情感论”
煮鸡蛋的做法的解释范畴。因为612①②③④
GOFFMAN E.The presentation of self in everyday life [M ].Garden City ,NY :Anchor ,1959.GOFFMAN E.Frame analysis :an essay on the organization of experience [M ].Boston :Northeastern University Press ,1986.COLLINS R.Theoretical sociology [M ].San Diego :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1988:203-207,291-298.
CUZZORT R P ,KING E W.Twentieth-century social thougrt :4th edition [M ].Fort Worth ,TX :Holt ,Rinehart &Winston ,1989.
特纳.社会学理论的结构:第6版(下)[M ].邱泽奇,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林依晨 郑元畅>李沁的男朋友
2001:60-61.
对于情感主体来说,社会化媒体本身已经不只是一种工具,而是与现实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一种生活方式,
而情感本身就是情感主体的“生命体验”,一种个人的、主观的、独特的和不可重复的体验。同时,
情感又是显现的,情感本身就是一种“语言”,一种传递一系列情感代码从而与外界互相作用的语言。
①主体的“自我感受”与自我呈现本身就是情感主体在社会互动中所感受到的一种情感,
一种感动或体验的过程。②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9年6月,
10—39岁网民体占网民整体的65.1%。
③青年体正是以这种“自我情感”的感受与互动来展示自己的存在,
雅-miyavi-来彰显自身所蕴含的亚文化、后亚文化的本质的。二、空间中的情感表达:围观、戏谑与扯淡
在情感的公共空间中,不仅有自我的情感呈现,也有情感的社会化表达。社会化媒体的聚众传播为体的情感性表达提供了场域。聚众传播是指人们在其社会化过程中,
基于自媒介体系(或社会化媒体)建立的,融合多种传播方式,以建立社会文化认同为目的的一种体传播形态。
④这种聚众不同于分散的、孤立的、无情感联系的大众,
也不同于理性的、政治化的、无情感联系的公众,这里的聚众是指因为对同一个事件的关注,
对同一个观念的持有,对同一个事物、兴趣爱好等的喜爱,甚至对同一种情感的共鸣等而围聚在微博、
、贴吧、论坛等社会化媒体或自媒体中进行的围观、戏谑甚至扯淡形式的信息、内容、观念、行为方式的分享与情感的表达。社会化媒体的算法和推荐为这种聚众行为提供了物质和技术上的支撑,
众多自媒体、社会化媒体正是依据人们的点击量、
浏览量、转发量甚至阅读时间的长短来进行有针对性的新闻推荐。这样就形成了一个个以特定事件、
特定行为或观念为核心的旋涡,围绕在旋涡周围的网民的留言、
跟帖便构成了一种围观的图景。而当事件慢慢褪去或者新的事件出现时,
人们的注意力便发生了转移,旋涡开始慢慢散去。这种围观现象在舆情统计图中有着更为直观化的展示。
为了更好地说明这个问题,我们选取新近发生的几个事件的舆情走势图列举如下,
见图1至图4。712①②③④
史华罗.中西的情感文明截然不同[N ].秦丽,译.社会科学报,
2014-12-11(005).丹森.情感论[M ].魏中军,孙安迹,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
1989:77-80.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44次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 /OL ].(2019-09-15)[2020-03-13].http ://www.cac.gov.cn /2019zt /44/index.htm.2019-08-30/2019-09-15.罗自文.人类传播3.0:范式理论视角下的聚众传播[J ].现代传播,
2011(6):41-44.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