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来源: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课程教材研究所、小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著(2003年初审通过)
教学主题:辨析两个“静静地”不同的意思
课时:微课(王祖蓝父亲6分钟)
设计者:孟自力 郑州航空港区桥航路小学
目标确定的依据:
来电显示私人号码 语文课标3——4年级阅读方面这样要求:学生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教材分析:
约旦皇后 这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它通过叙述一个特别的故事,表达了大陆台湾血脉相连,骨肉相亲,台湾青年用生命挽救生命这样的主题。文中的杭州青年小钱患了严重的白血病,生命垂危;挽救他的生命,只能做骨髓移植手术,这样的移植大约在十万人里才有可能到一个适合他骨髓的人。幸运的是,这个适合他的人到了,就是台湾的一个青年。文中描述台湾青年抽取骨髓的时候,台湾刚刚发生了7.3级的大地震,余震不断,他在这种十分危险的大地摇晃中完成手术,最后如时顺利地把自己的骨髓移入大陆青年的身体里,从而挽救了一个年轻的生命。
文章段2和段5,分别有两句话,段2是:“小钱静静地躺在病床上”,段5是“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这两个句子中,都有“静静地”,两个“静静地”意思一样吗?
一滴水能够折射出太阳的七彩光辉,同样,一个看起来无足轻重、甚至毫不起眼的词语,也能牵动出全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我仔细探究后,把这个问题细分为三个方面,即谁?哪儿?做了什么?从中发现小钱的那个“静静地”是平静,台湾青年那个“静静地”是镇静。
学情分析:
我们经常说“根据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那么,再深一层质问,怎么根据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呢?恐怕没有人回答得出来,学生更是无从所知。这节课,就是想让学生知道,往哪儿上文,往哪儿下文,理解这两个“静静地”到底是什么意思,从而提纲挈领地整理出本文的主要内容,知道题目“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进而发现和分析人物的内在品质。
学习目标:
通过分析两个“静静地”怎么不一样,提挈全篇文章主要内容,叫学生明白“根据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学生会不会这样表述都无所谓,但是,他们要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在文章中合适的位置上到正确的答案。
学习过程:
一、展示两个句子,勾画出两个“静静地”,直接提问:两个“静静地”,意思一样吗?
二、具体分析
(1)针对的人不一样,一个是大陆的青年小钱,一个是台湾青年
(2)两个人所处的环境不一样,一个在杭州的一家医院,一个在台湾花莲慈济医院,这两个地方一个宁静,一个昨天刚刚发生了大地震,十分危险。
(3)两个人做的事不一样,一个在等待骨髓,一个在抽取骨髓。
(4)两个人的心情不一样,一个平静,一个镇静。这个是需要调动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来推想的。
最后,从“静静地”这个词语中,揭示台湾青年的内在品质:他担心自己的身体会因为抽取骨髓而影响健康了没有?(没有)他的家人在地震时候是死还是活?(他不知道)他在大地摇晃余震不断这样危险的情况下,逃离手术现场没有?(没有)——他静静地躺在病床上。从中发现,台湾青年见义勇为和勇敢镇静的美好品质。
三、板书设计:
大陆小钱 台湾青年
安宁 危险
等待骨髓 抽取骨髓
平静 镇静
微课教学反思
一叶知秋
——《两个“静静地”,意思一样吗?》教后反思
深秋的一个早上,在晨曦中,我漫步在一条小路上,一片片树叶随风飘落。我捡起一片注视:外围是金黄的,内里深绿,纹脉清晰,就像一棵缩小版的大树。这时候,我忽然想起古人造的一个词语:一叶知秋,不由得心中佩服:这大千世界,秋之本,原来从一片小小的落叶中即可透露出来啊!那么,在一篇文章中,是否也存在这样的一两片“树叶”,透过它,我就可以知道全篇文章之要旨,是系一发而动千钧,窥一斑而知全貌,以小见大,“一叶知秋”呢?这样的“树叶”在哪里?
中国奶粉排名丽莎 库卓 几年前,我参加港区举办的微课比赛,我准备的就是这篇《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不幸落
榜;去年,我再参加这样的比赛,还是这一课,我讲录了几遍,最后依然是名落孙山;今年,我又一次参加微课比赛,思路从模糊到清晰,内容从混乱到单纯,目标也由面面俱到而集中明确,而且,我终于到了一个例子——我知道用什么办法叫学生根据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那就是在文章中,对合适的位置;我知道从两个毫不起眼的词语“静静地”入手,深入而又简单地分析,提挈出全篇文章的主要内容,进而分析归纳人物的内在品质——必须结合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一句话,我似乎到了“一叶知秋”中的“一叶”,也大概知道了“秋”的样子——一篇文章是怎样把它的多彩内容投射在一个普普通通、平淡如常的词语之中,这样的发现从头至尾用了几年,认知的脚步往前挪移一点点,就需要这么长的时间啊,我真为自己的愚钝而惶惶不安。
在录制和后来观看这节微课的时候,虽然讲录了好几遍,但我觉得还是不理想,比如自己的教学语言表达得不够流畅,个别地方的衔接有突兀、生硬感,体态语和走动过多,尚有遗憾和许多不足之处。
是为我对这节微课的教学反思。
相关教学论文
仅有字典词典是不够的
——怎样理解相同词语的不同含义
孟自力
在文章中,词语是最基本的构成单位。词语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这一点在小学阶段表现得尤为突出。在词语教学中,相同词语的不同含义,又是其中的重点与难点。仅有字典词典是不够的,还需要动脑筋,学会理解、分析和品味。那么,怎样理解相同词语的不同含义呢?
(1)分析词语的本义、引申义和比喻义。
在《为人民服务》一文中,有个很经典的句子,“我们的同志在困难的时候,要看到成绩,要看到光明,要提高我们的勇气。”这句话表达了他的远见卓识和对待困难的态度。其中“看到成绩”是指已经做出来的,是说过去,“看到光明”是指还没有做出来的,是说未来,未来充满了希望。全句合起来理解就是:在困难的时候,既要看到过去曾经取得的成绩,又要预见到将来必然的出路和希望,这样才会提高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光明”
一词,在这里用的是比喻义,比喻“希望”或“出路”。
豫教版第十二册《灯光》一课的开头,“千万盏灯静静地照耀着天安门广场周围的宏伟建筑,使人心头感到光明,感到温暖。”在这个句子中,“光明”不仅仅含有天安门广场华灯璀璨,一片光明的意思,这是它的本义,还有一种引申义:全国解放了,人民告别了黑暗的旧社会,迈入了幸福、光明的新社会。这后一层意思,如果不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具体的文章情景,是很难猜想和领会到的。
(2)分析词语的偏重意。
豫教版第十二册《十六年前的回忆》有两个句子,“父亲是很慈祥的,从来没骂过我们,更没打过我们。”后文,李大钊被捕受审,在法庭上的情形:“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在第一个句子中,“慈祥”的意思是性情和善,和蔼,在第二个句子中,“慈祥”的意思偏重于表情平静,安详。所以,在一篇课文中,一个“慈祥”两种意思,其所偏重的内容是不一样的。
这样的例子还有,在豫教版第十二册《草船借箭》一文中,曹操有言“江上雾很大,敌人
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其中的“虚实”,不能理解成“虚”,应理解作“实”。至于“大都”一般理解成“大多”,不要理解成“都”。“没有动静”一般理解成“动”,不要理解成“静”,等等,不再赘述。
(3)根据上下文,理解相同词语在不同对象、不同位置、不同语境中的不同含义。
这是最有效的理解分析词语的办法,这方面的例子很多。如豫教版第十二册肖复兴的《向往奥运》一文,有三个含有“特殊”一词的句子。一是“2001年7月13赵正锡日,对于中国,对于北京,真是个特殊的日子。”二是“我当过整整十年的体育记者,曾经采访过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和体育和奥运会有着一份特殊的感情。”三是“体育不仅仅是体育,它以自身特殊的魅力影响着一切。”在第一个句子中,“特殊”的对象是“日子”,可理解为非同一般,日子特别,你想,这一天是申奥成功的日子,它怎么不特殊呢?在第二个句子中,“特殊”针对的对象是“感情”,是作者作为一个体育记者对奥运会所特有的感情,可理解作独有,特有,情有独钟。在第三个句子中,“特殊”针对的对象是“体育的魅力”,可理解作:体育的魅力非同寻常。
再如新课标语文五年级上册《“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文中,有两个句子,一是“母亲
一念完那首诗,眼睛亮亮地,兴奋地嚷着:‘巴迪,真是你写的吗?多好的诗啊!精彩极了!’”二是“亲爱的,我真不懂你是什么意思!”母亲嚷着,“这不是在你的公司里。巴迪还是个孩子,这是他写的第一首诗,他需要鼓励。”在这两个句子中,都有一个“嚷”,都是母亲说话时的状态,但因为针对的人不一样,具体的语境不一样,就有了不同的意思。在第一个句子里,“嚷”有惊喜,赞美的意思,想一想,母亲为巴迪写的第一首诗居然“嚷”起来,她“嚷”的是自己的孩子,孩子八岁就能写诗了,她能不高兴吗?而在第二个句子里,是母亲“嚷”巴迪的父亲,在母亲看来,巴迪的父亲对儿子太冷酷,太不懂教育,这里的“嚷”是生气,有责备和不理解的意思。同一个“嚷”字,在相同的文章里,因对象、位置和语境不同,一个欢喜,一个生气,这是需要细加品味的。
又如上面《草船借箭》,曹操的一段话里,“虚实”一词如果拆开来分析的话,“虚”主要应指上文的“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是虚张声势;而“实”呢,理解成此次夜袭的目的是“借箭”,这才是实。曹操正是弄不清诸葛亮的真实意图,才上当受骗的。
(4)反复出现,加深感情,强调突出。
如朱子清的《匆匆》一文,第一段有句子“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
复返呢?”最后一段又有:“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这样的句子,从修辞的角度讲,运用了反复的辞格,强调突出我们的日子一去不返,加深惋惜时间流逝的感情,唤起读者的共鸣;从结构上说,首尾照应,前后呼应,文章始于此又终于此,算是比较圆满了。这类句子中的词语,其含义一般没有变化,但感情却加深了一步,并有强调突出的作用。
教学过程实录
同学们好。在《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这篇课文中,有两个句子,大家读一读。有人看出来了,这两个句子里,都有一个词语“静静地”,这两个“静静地”,意思一样吗?我们来分析一下。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