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教育出版社赵志峰
46路公交车路线一、古文字的范围
从形成体系到今天,汉字发展已经有了三四千年的历史。汉字作为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系统,随着社会的进步与语言的发展而发展,无论是其构形还是书写体势,都发生过几次重大的变化。如果将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等放在一起对比,就可以非常直观地感受到其间的差异。
在学习、研究古文字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古文字的范围划分问题。人们普遍承认甲骨文、金文是古文字,但古文字的下限又是什么?一般人的看法是,小篆之前的文字可称为古文字。在学术界,有些学者不同意这种看法。关于小篆,著名文字学家唐兰认为,“我们只可叫它做近古文字,因为严格地分析起来,它实际是古文字的最后云仍(指后继者),只有隶书才是近代文字的开山始祖”。笔者认同、接受唐兰先生的这一说法,因此本文也把小篆作为古文字的一种进行介绍。
郭兰英简历及个人资料习惯上,学术界将汉字的形体演变划分为两个阶段,即古文字阶段、今文字阶段。古文字阶段的下限是小篆,隶书及其后属于今文字阶段。古文字阶段的汉字主要包括:殷商甲骨文、西周金文、战国文字、秦代小篆。本文着重介绍甲骨文、金文、小篆。
二、古文字的材料
古文字的材料主要有两类:古器物、古书。古器物是目前所能看到的主要材料,如刻有甲骨文的龟甲、兽骨,铸有金文的诸多钟、鼎、簋等青铜器(见大盂鼎图).写有战国文字的简帛,书有小篆的刻石。古书材料也不少,但除了《说文解字》外,多数无从知道文字的时代。材料的出土与发现会带动研究,随着甲骨文的发现及简帛的大量出土,上个世纪以来形成了甲骨学、简帛学。
掌握古文字最好能看一些典型的一手的古文字材料,有些材料是有释文的,对于初学者大有裨益。一般情况下,图书中的影印资料能忠实于原貌,描摹的资料虽然有一定价值,但相比而言,不如直接影印的资料效果好,有的描摹资料与原资料相去甚远,这就严重影响了识读。例如,甲骨文一般是刀刻上去的,用笔描摹出来,一般难以反映刀刻的尖锐的刻痕。如果有可能,初学者可以看一些出土材料汇编,从总体上对古文字字体有个把握。
三、几种古文字典型
为了方便起见,这里主要介绍三种古文字典型:殷商甲骨文、西周金文、秦代小篆。 1.殷商甲骨文。
1899年,清末金石文字学家王懿荣在做中药的“龙骨”上首先发现了这种文字,并将其确定为汉文字。
甲骨文是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的通称,因刻在甲骨上而得名。由于甲骨文最早是在河南安阳小屯的殷墟里被发现的,所以又称“殷墟文字”。甲骨文所记录的多为占卜事项、事后应验情况及祭礼等内容,所以又称“卜辞”(上图即为卜辞)。
有的人错误地认为,甲骨文只是殷商时期的文字。事实上,商朝和周朝都有甲骨文,只是由于目前所发现的材料多数属于殷商时期,故人们习惯上把甲骨文看做殷商文字的代表。
甲骨文是用比较尖利的刀具契刻于坚硬的龟甲、兽骨上的,因而具有笔画瘦削,多方直,间有曲弧线,刀笔味浓的突出特点。甲骨文还有个重要特点是其形体不够固定,同样是一个字,有的笔画多,有的笔画少;有的正写,有的反写。
甲骨文是目前见到的最早而且较为系统、成熟的汉字。后来的汉字继续向前发展,与其一脉相承。汉字从甲骨文开始,体现出了明显的表意特征。之所以认为甲骨文已经较为成熟,
是因为它已经具备了传统所言的六种造字方法之中的四种: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对四种造字法的自觉应用,表明古人已经知道汉字基础部件的表音或表义功能,这为后来汉字继续向前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但是,由于不可避免的时代局限性,甲骨文具有早期文字的特点,有的方面甚至让后人觉得较为原始。好看的清穿康熙宠文
有的汉字带有很强的象形性,具有原始图画的特征,如*(龟)。经常会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写在一起的现象,这被称为“合文”,如*(十二月)。这一方面表明符号化还不彻底,另一方面也说明甲骨文出现时间距离汉字起源时代不会很久远。
爱情公寓主演2.西周金文。
金文指铸造或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由于古代钟、鼎分别是青铜器中乐器和礼器的代表,因此金文又称“钟鼎文”。
青铜器在商朝以前出现,但大量的铸成金文、出现越来越长的铭文的时期则是西周,西周金文使青铜文明走向辉煌。
金文的主要内容与宗法礼制密切相关。多数是祭祀典礼、赏赐封命、征伐记功等。人们常提及的《师兑簋》(见下图)就是典型的册命体铭文,记载了周王赏赐师兑这个人以及师兑感到荣耀、将事件刻录在簋上,以使后世永远念怀的事。
有的人错误地认为金文都是直接书就的。事实上,金文有凹凸之别,.凹为刀刻,呈阴文;凸为先用刀刻模型,然后浇铸,呈阳文。阴文叫“款”,阳文叫“识”,因此,金文也叫“钟鼎款识”。
金文紧承甲骨文而来,但又有新的发展。其特点之一是笔画线条圆浑丰润、肥厚粗壮,结字壮美多姿,
字体渐趋整齐纯朴。特点之二是合文减少。还有个特点是形声字大大增加,表明汉字构形系统正走向成熟。
比较有代表性的金文有《大盂鼎》《散氏盘》《毛公鼎》《虢季子白盘》等。
3.秦代小篆。
小篆又称“秦篆”,是秦统一以后经过丞相李斯整理的一种标准字体。实际上,其功用相当于我们现在的汉字规范。秦统一以前,因为存在长期的诸侯割据的状态,“言语异声.文字异形”,无论是口语还是书面语,都存在交流障碍,这对巩固统一成果很不利,于是秦始皇施行了“书同文”的政策。这对书写形式不一致、一字多形现象是个整改,极大地便利了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
有的人错误地认为小篆是秦统一中国以后才出现的,也有的人还认为小篆是李斯等人创制的。事实上,早在战国末年小篆就已经定型了,李斯等人所做的工作也只是对已经有的小篆进行规范化、标准化、定型化,然后以行政力量予以推广。
杨子晴微博小篆的出现与规范是中国汉字发展的一大进步,也是汉字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它为后来隶、楷、行、草诸书的变革开辟了广阔的道路。从目前所见的实物材料看,有的小篆文字铸造在度量衡器、符印、货币、诏板上,有的小篆文字刻在石碣、石碑上,有的小篆文字则存于古书中,比如宋本《说文解字》(续古逸丛书之四)。
小篆的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笔画线条化更为彻底,字形呈长圆体势,初步具备了汉字方块字的规模。也正是由于线条化的增强,使得汉字在古文字早期阶段所具有的明显的象形性减弱,更符合符号的特性了。其次,从《说文解字》中可以看到,小篆的构形系统比较严密。《说文解字》是以540部提纲挈领、编撰成册的,如果小篆没有系统,作者根本不可能将杂乱无章的众多汉字有机地整理在一起。最后,小篆字形固定,与古文字阶段早期的甲骨文那种随意性相比,形成了鲜明的特点。
比较有代表性的小篆有《泰山刻石》《琅琊台刻石》《会稽刻石》《峄山刻石》等。
四、几点必要的说明
1.汉字发展演变是渐进的过程。
一二九运动演讲稿日常生活中,人们常说的汉字五种字体分别是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其中,甲骨文、金文、小篆属于古文字阶段的汉字,隶书与楷书则属于今文字阶段的汉字。大家平日看到的常使用的楷书、行书,感觉似乎距离甲骨文、金文、小篆等很远,那么它们之间有着怎么样的联系呢?是不是每种字体都是一下子形成的呢?实际上,从甲骨文、金文等直到现代汉字楷书,汉字是作为一个系统而存在的,从古文字阶段的汉字演变到今文字阶段的汉字,相邻阶段的字体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无论发生在结构整体上,还是发生在构成汉字的笔画形态上,都存在着紧密的关系。比如“马”与“册”字从
甲骨文到楷书的演变(见下图),生动地反映了这一点。通过这两个字的演变示意图不难看出,单个汉字的演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同时必须明确的是,汉字体系的演变、每种字体的形成也是渐变的,绝非一蹴而就。从单个汉字的逐渐出现、积累,到该字体的整个体系达到成熟,其间总有一个过程,有的过程甚至非常漫长。例如,楷书于汉初萌芽,历经南北朝,直至隋唐才达到成熟。
2.古文字并非图画。
古文字由于有较强的象形性,因此有些人存在着这样一种认识,以为古文字(比如甲骨文)是图画。实际上,就是以典型的甲骨文为例来分析,古文字虽然具有较强的象形性,但也并非图画。因为,甲骨文是记录汉语言的符号,这种符号体系相对成熟,能够记录语言,而图画则需要解读,还会涉及解读顺序的问题,二者存在本质的区别。象形性的存在,表明了汉字从一开始就具有表意性质的特点,这与英文等表音文字是有严格区别的。
3.学习古文字要依靠积累。
古文字知识的获取,同样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一方面,需要学习有关的古文字理论知识,从整体上把握其特点;另一方面,还需要阅读一些与古文字有关的书籍去“识字”,通过对字表、字谱、字
典及其他古文字书籍中具体的单个字的把握,达到认识一批字的目的。通过积累,可使所学知识融会贯通,进而极大地提高自己的古文字学习和研究水平,达到丰富古文字素养的目的。
初学古文字的人可以阅读以下书籍:
裘锡圭著,《文字学概要》,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
李学勤著,《古文字学初阶》,中华书局,2006年版。
高明编,《古文字类编》,中华书局,1980年版。
高明著,《中国古文字学通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刘翔等著,《商周古文字读本》,语文出版社,2004年版。
梁东汉主编,《新编说文解字》,山西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徐中舒主编,《汉语古文字字形表》,中华书局,2010年版。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