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秦始皇
课标要求:
简述秦始皇兼并六国,建立中央专制集权国家的主要史实,评价秦始皇的历史功过。
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探讨战国末年的基本形势,理解秦统一六国的必然性。通过了解秦始皇在统一战争中的事迹,评价秦始皇个人在这场战争中的作用,在评价人物时引导学生注意必然性与偶然性之间的关系。列举秦始皇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的主要措施,分析和评价这些措施在当时所起到的作用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从秦始皇的境遇、言行和功绩当中,深入了解秦始皇的突出特点和性格,理解秦始皇与其时代的关系,从而深刻感悟当时历史发展的主题。
利用图书馆、互联网等手段,收集有关秦王朝留下的历史遗迹的图片和相关的文字研究资料,并能透过秦始皇去感受他所处的那个时代,不断提高学生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秦始皇的了解,认识到作为古代中国一个极具特点和争议的人物,秦始皇的所作所为,既有其历史必然性的一面,又有其偶然性的因素在起作用。秦始皇崇信严刑酷法,以为这样能够使子孙万世相传,但在广大民众的反抗怒涛中,这也仅仅是一个幻想而已。从长远的历史发展看,是否顺应民心是政权稳固的基础,而民众则是真正主宰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教学重点:秦始皇建立统一的中央专制集权制度的主要措施。
教学难点:如何客观辩证地评价秦始皇。
授课时间:1课时
导入新课:
秦始皇被称为韩国组合排名江苏高考总分多少分error是什么,又在历史上以暴君形象著称。是什么原因使他能够吞并六国、一统天下?是时势造英雄还是英雄造时势?他有哪些可以泽被后世的业绩?我们应该如何评价他呢?
教学主体:
一、并吞六国
1.秦统一中国的原因
探究活动1阅读教材,分析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原因。
(1)从客观方面看:①社会基础:结束诸侯割据局面,完成封建国家的统一,是春秋战国以来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从经济方面看,由于生产力的提高,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各地联系加强,这为统一提供了物质条件。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大多废除了分封制而实行郡县制,局部实行了中央集权制,从而为大一统的封建国家奠定了政治基础。在方面,各族间联系日益加强,以华夏族为中心,形成相当巩固的民族共同体。④众基础:长期的战乱,人民深受其害,广大劳动人民渴望统一。长期的争霸战争,形成了局部统一。 
2)从主观方面看:①从秦国来说,商鞅变法后,秦国已经成为战国七雄中最强大的一个国家,具有完成统一的实力。②秦国社会改革比较彻底,建立了比较巩固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国新兴地主力量强大,经济发展迅速,军队战斗力强。秦国实行了远交近攻等正确策略。秦王嬴政本人的雄才大略和突出的军事政治才能。
总之,秦国已经具备完成统一的主客观条件。
知识拓展1:试分析秦国统一六国的历史意义。
国庆祝福祖国的简短精辟句子历史意义:美丽的签名①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封建诸侯割据的分裂局面,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发展奠定了基础,符合历史发展的要求;为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为各族人民的生活和相互交往,提供了有利条件,符合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秦的统一,标志着中国进入“大一统”政治时代。从此以后,由高度集权的中央政府对各地施行有效的政治管理,揭开了此后封建王朝的帷幕。
二、“百代尤行秦政法”
综合探究2阅读教材,秦朝建立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采取了哪些主要措施?
1.政治方面:1)中央实行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2)地方实行郡县制度。
知识拓展2:分封制和郡县制度的主要异同。
相同点:都属于统治和管理地方的行政制度
不同点:郎永淳妻子吴萍去世分封制是与宗法制相联系的,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郡县制是在国家大一统的条件下实行的,是按地域划分的。分封的诸侯王位世袭,并拥有封地;郡县的官吏由皇帝或朝廷任免调迁,官位概不世袭,官吏只有俸禄没有封地。诸侯国拥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郡县则是地方行政机构,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中央对地方的制约关系及其地方权力的大小。
2.军事方面:1)北击匈奴,修筑万里长城。(2)南伐百越并征服之,设桂林、南海、象郡、闽中等四郡。疆域辽阔。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3)修筑以咸阳为中心的水陆交通。陆上是驰道,水上修筑人工渠道以沟通自然江河(如灵渠)。
3.经济方面:1)统一货币。秦半两钱成为全国通用货币。(2)统一度量衡。发布统一度量衡的诏书,并刻在标准器上,发放全国。
4.文化方面:1)统一文字。小篆成为全国通用的文字。(2)加强思想控制,“焚书坑儒”,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知识拓展3:如何认识和评价秦朝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其建立的原因是什么?
1.建立的原因:①经济根源:春秋末年,随着井田制的瓦解,产生了封建剥削方式。由于封建的自然经济具有分散性,要求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社会,以保护小农经济的生产与再生产,封建地主阶级也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政权保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镇压农民的反抗。因此,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出现是由封建经济基础决定的。②社会根源:战国时期,奴隶制度进一步崩溃,封建制逐渐形成。为巩固封建国家的统治,需要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同时长期的分裂割据,也需要中央集权来巩固统一。③思想根源,战国时期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韩非子,从理论上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的主张,形成了一套系统的中央集权理论,由于这种主张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在战国时期得到发展,被秦国所采纳,到秦朝开创了这一制度。也就是说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反映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键。④客观方面。秦朝统一六国,实现了“大一统”,为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基础。
知识拓展4:评价秦朝建立起来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在学生思考和回答的基础上,教师与学生共同归纳和概括。
特别提示: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一般方法(模式)是什么?
事实求是,一分为二。
对秦朝的积极影响: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和中华民族的形成,都起了重要作用;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建立了地主阶级对广大劳动人民的专制统治,秦的暴政造成人民处境的恶化。对后世的影响: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开创性,它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与完善。
对秦朝的消极影响:严刑峻法,恶化了秦朝的阶级矛盾,是导致秦朝短命而亡的重要原因。
三、秦始皇的暴政
探究活动2:概括秦始皇暴政主要表现。
1.加强思想文化控制,实施“焚书坑儒”。
2.修筑万里长城,造成民夫大量死亡。
3.大兴土木,滥用民办,修建阿房宫和骊山墓。
难点突破:如何评价秦始皇?
被称为“”的秦始皇,无论是历史上,还是现在,一直是争议较大的历史人物。建国以来,史学界对其评价有四种观点。
第一,功大于过说。这派观点认为,秦始皇对当时的人民,对整个民族的发展,文化的发展,都是有很大贡献的,一方面他一生的政治活动与实现统一、巩固统一分不开,另一方面他开创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和官僚政治体制为历代王朝沿袭,并在我国封建社会前期起了积极作用,把其称为暴君是不当的。
第二,前功后过说。秦始皇一生活动应分三个时期,完成统一大业时期,统一后的几年为中期,后来的焚书坑儒、修造阿房宫、骊山墓为后期。其前期是丰功,后期是显过,中期是功过相兼。可以说,他是一位“前功后过,功过并重的一代君主”。
第三,功过参半说。在秦始是身上就同时存在极端相反的两个方面——光明和黑暗,伟大和残暴。他是对中国历史发展有巨大贡献的历史人物,同时也是一个残酷的暴君。第四,
功大过亦大说。秦始皇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功大过亦大的人物,集中在他身上的矛盾重重交错。综合史学界对秦始皇的评价,一般都肯定其在统一中国历史进程中的历史作用,同时指出其残暴、严苛压迫和剥削人民的一面。
秦朝的封建专制主义制度体现了封建主义的残暴性,是我国政治经济发展的结果,对我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非秦朝迅速灭亡的主要原因。这里应把“秦的暴政”和“秦朝封建专制主义制度”区别,封建专制主义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各个朝代的主要的政治制度,对封建国家的统一和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在封建专制主义制度下,容易产生“暴政”,这是因为专制主义制度具有其残暴性。但是,封建专制主义制度不等于“暴政”。“暴政”是超越当时社会生产力条件的过度的剥削和压迫威胁了广大劳动人民的基本生存的统治。所以,秦朝灭亡的主要原因不是封建专制主义制度,而是“秦的暴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