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背景:通过商鞅变法强大起来的秦国于公元前221玄彬否认恋情年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帝国
2.建立
(2)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中央政府的最高官职是丞相、御使大夫和太尉,其下设诸卿。丞相是百官之长,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太尉负责管理军事。
3.秦巩固中央集权体制的措施:
①统一文字、货币和度量衡。
②建造驰道与直道,以保证政令的畅通。
③修筑长城,以抵御匈奴的侵扰。
④开边移民,以充实边地实力。
焚书坑儒,以统一思想舆论。
4.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影响
对秦朝的影响:有利于有效控制大一统的新局面。
对后世的影响:秦创立的中央集权体制成为我国历代王朝政治制度的蓝本。
二、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汉至元)
、“汉承秦制”:把我的悲伤留给自己 原唱
汉高祖刘邦建汉之初,在继郡县制的同时,又封同姓王为诸侯,形成郡县与封国并行的局面。即“郡国并行制”。随着封国实力的增强,封国与中央政府的矛盾日益明朗,最终导致了“吴楚七国之乱”。
汉武帝时,通过建立“内(中)朝”、实行刺史制度和实行推恩令等措施,中央集权制度得到进一步的强化,大体消除了汉初郡国并行制带来的负面影响。
2、隋唐——三省六部制:
三省六部制初创于隋朝,唐朝时完善。分工明确的三省互相牵制,使个别宰相难以擅权专断,但皇权也会受到一定限制。科举取士主要依据考试成绩,扩大了政治统治的基础。人才选拔和官吏任命的权力完全收归中央,门阀势力受到有效抑制,也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3、宋朝——文官体制:
鉴于唐末五代以来藩镇拥兵自重、禁军将领篡夺皇位的历史教训,宋太祖在政治、军事制度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调整和改革。如:内重外轻、更戍法、重文轻武。
4、元朝——行省制:
元朝为了在空前辽阔的疆域中实行有效统治,取法汉族王朝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中央政府主要由中书省、枢密院和御史台构成。地方行政则创设行省制度。行省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一大变革,“省”作为地方一级行政区的名称为后世沿用,直至今日。
5、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特点
①在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历史演变过程中,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是它的发展轨迹。
②在中央政权中,皇帝制度不断加强;在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君权始终处于主导地位,相权不断被削弱。
③在中央与地方政权的关系中,地方政权不允许有独立的行政体系存在;中央通过多层次、多渠道的管理,严格控制地方政权,地方基层行政组织长期稳定,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④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和治理日趋完善。
三、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的极盛
1.废除丞相制度
朱元璋即位后大力加强皇权,废除中书省和丞相之职,包括六部在内的政府各部门直接听命于皇帝。
2.内阁的创立
形成发展:朱元璋在位后期设殿阁大学士,协助皇帝处理朝廷文书。明成祖朱棣正式确立内阁制度,逐渐成为协助皇帝决策的中央机构。
评价:内阁必须完全遵照皇帝的旨意行事,实质上仍是皇权的组成部分。
此外朱元璋还建立特务机构锦衣卫,加强专制统治,继任的明朝皇帝又设立“厂卫”。厂卫由皇帝直接指挥,权力凌驾于政府司法部门之上。通过这些手段,皇权趋于极端,君主专制政体的集权程度臻于空前。
3.军机处的设立
雍正帝设立军机处。军机处完全秉承皇帝旨意办事,是辅佐皇帝总揽全国军政事务的中央机构。军机处拟就的诏令不经内阁直接发往各地称“廷寄”;直接下达中央各职能部门称“交片”。乾隆帝时进一步强化军机处的职能,取消议政王大臣会议,内阁也形同虚设,至此,皇权得以空前加强。
近代化浪潮与明清政治李颖图片
当中国的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时,西方世界已经在权力的制约与平衡的基础上初步建立起近代民主制度,从而从政治上步入近代社会,为生产力的大发展开辟了道路。而中国高度集权的君主制度,与当时世界潮流背道而驰,使决策具有独断性、随意性,易出现失误,使官吏唯上是从,助长因循守旧之风,使官僚机构膨胀,导致官僚主义、贪污腐化,严重地扼杀了社会的创造力,减缓了社会发展的步伐,极大妨碍中国社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之一。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