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姓氏文化解析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什么中国人到底有多少姓
    2007年,在河南新郑黄帝故里建起14000平方米的姓氏广场,五道姓氏墙上共雕刻有3000多个姓氏。中国人到底有多少姓?宋代成书的《百家姓》收集了442个单姓、61个复姓,共503姓。明代陈士元编的《姓镌》共收单姓、复姓总计3625个。根据1996年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华姓氏大辞典》,我国古今各民族用汉字记录的姓氏一共有11969个,其中单字姓氏5327个,双字姓4329个,三字姓1615个,四字姓569个,五字姓96,六字姓22个,七字姓7个,八字姓3个,九字姓5个,此外还有异译、异体字姓氏3136个。又,据2002年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姓氏:体遗传和人口分布》一书第18页的介绍:此书作者“至今为止收录到的中国古今姓氏已经超过了22000个”。更多资料:家谱-百姓通谱
    然而这也不能说是确切数字。中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很难搞清姓氏的准确数目。杜若甫、袁义达两位研究者通过调查分析,发现了很多未曾见于姓氏专著的稀姓:一类是各种字典
里不到的字;另一类则是字典中有此字,但不作姓氏解释,而且读音也不同,如朿(音“辣”),陕西省安禄县有分布。其他罕见的姓氏还有漏、误、箫、庙、蜜、汗、味、以、露等。此外还发现了一些未曾见过的复姓。如“辜高”、“张简”、“相里”、“相望”等。现代中国人使用的汉字姓氏还有待我们进一步去调查发现,尤其是那些还保持着汉唐古音的交通闭塞地区以及存在文字障碍的少数民族地区,肯定还有很多姓氏埋没在民间。我们中华民族到底有多少姓氏?这得由全中国的人口普查统计资料来回答了。
    中国姓氏发展的关键节点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清人张澍在《姓氏寻源》自序中写道:“草木祖根,山祖昆仑,江海祖源,不此之求,是谓昧。”昧即糊涂,不明白,漆黑一团。人生短短几十秋,来到世上不容易。人如果不知自己的血脉传承,弄不清自己的祖根来源,稀里糊涂,度此一生,岂不悲乎!天龙八部时装配饰
    寻根的终南捷径就是追寻自己的姓氏谱系。姓氏是人的符号标志,又是一种超越时空的文化现象。每一个生活在21世纪的中国人的姓氏符号都可以与历史上著名人物的姓氏符号联系起来,甚至可以追溯到太古初民的原始崇拜。屈原赋骚,首句即是“帝高阳之苗裔兮”。
今天姓屈的现代人,与这位两千多年前行吟泽畔的楚国大诗人的姓氏符号是完全相同的。由今之“屈”姓上溯至屈原,再由屈原上溯至“帝高阳”,这是一条多么悠长多么神秘而又多么动人心弦的寻根隧道!中国文化重现实,重今生,因而也就重来龙,重寻根。这就是为什么中国文化典籍中史、志、谱特别发达的原因。
    中华堂堂,民族皇皇,文物典章,辐射光芒。圣哲相传,代有辉光,文明古国,礼义名邦。证明我们伟大民族五千年文明史的,除了猿人化石、甲骨文字、千古长城、秦砖汉瓦、敦煌壁藏、典籍文献等无以计数的实体文物与载体外,在我们每个人身上还有具体生动的体现,这就是人人皆有的姓氏。悠悠的历史已成了漆黑的天幕,让我们每个人还能直接“看到”历史的,不正是像活化石一般积淀下来的姓氏,以及像繁星一般闪烁在夜幕中的历史人物的名字吗?
    中华姓氏,导源于上古,传续至今世,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离合演化,殊为复杂。我以为考察中国姓氏发展与姓氏文化,以下几点特别重要:
    第一,原始图腾崇拜是中华古姓的根源。无论是古代文献资料还是现代少数民族中留存的图腾信仰,均已为这一点提供了佐证。“姓”的本义是指源于同一女性始祖、具有共同血
缘关系的族属所共有的符号标志。
    第二,现在的姓氏制度,确立于秦汉之际。西周—秦汉间由氏转姓到姓、氏合一,是现代中华姓氏来源的最基本、最重要的途径。现代中国人的大多数“姓”正是承袭了周代众多“氏”而来;而周代众“氏”则来源于周王室的宗法制与分封制。“别子为祖,继别为宗。”“氏”的本义是指源于同一父性族祖的分出去的各支系的开氏始祖的符号标志。
    第三,魏晋六朝的门阀制度造成了世家门第、著姓庶姓的社会现象,从而使作为人的个体符号的姓氏有了高低贵贱之别。这是中华姓氏史上的一段畸形历史。但由于当时姓氏世系成为选官、婚姻的重要依据,故反过来又促进了姓氏之学与谱牒之书的研究编修。
    第四,兼容并包的华夏文化与古代各民族之间的互相交融,直接导致了大量胡姓与部分汉姓胡化,而胡汉姓氏的混淆互化又反过来促进民族交融的步伐。出于帝王意志与政治目的的赐姓避讳,因战乱人祸避难而改姓,因特殊事件,或因省文、音讹而改姓,以及古代复音姓氏单音化等,凡此种种,使中国姓氏变得更加错综复杂,致使世系难辨,脉络难清。同宗不一定同姓,同姓不一定同宗,近代中华姓氏乃是包含着多种文化因素的结晶体。一部中华姓氏史是中华各民族共同创造、共同演进的历史,是中华文化史、社会史、
制度史、民族史等的综合产物。
    第五,对于中华民族来说,奉行厚德载物,重生报本,寻根归宗,更甚于世界其他民族,这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凝聚力的血脉之源。姓氏谱系生动地辐射出中国文化精神的强光,寻根认祖是一种完全意义上的文化认同。世纪之交,世界各地的华人华裔回到中国故土寻根祭祖归宗,正是中国文化强大凝聚力的生动体现。当然,具体到“一家一姓之史”的家谱记载,中国人历来的做法还是有区别的:对于远祖,重其文化名位与历史声望,认同于普遍敬仰的祖先形象,此为文化认同;而对于近祖,则是重血缘世系,坚执“行吾所明,不行吾所不明”的修谱原则,于近祖,如上溯至明、清时代的始迁祖,总要查考出个水落石出,将其血亲衍派勾勒得清清楚楚,此为血缘认同。
    以上五个方面,构成了中国姓氏文化的主体内容与关键节点。
  台式机怎么无线上网 中国姓氏当代形态
工伤保险待遇有哪些
    按照中国人的传统定式,姓是祖先所传,名是父母所授,名字不合意,或可自取一个,但姓是万万不能变更的。而如今,却也有人对祖先传承下来的姓氏采取轻率的“否定”,不
沈画扮演者
但可以弃之不传,而且居然可以另造一个,甚至还有“奥斯锐娜王”这样的“姓—名”结构。时代毕竟不同了。中国的姓氏制度自先秦一直发展到今天,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且不说经过秦汉姓、氏合一,由氏成姓,姓氏世系已难以考辨;也不说历史上因民族融合,少数民族与汉族的姓氏互相转化混淆,或因避讳、避祸、避事、音讹、省文、复音姓氏单音化等改为新姓,致使中国的姓氏已变得十分错综复杂。中华姓氏的当代形态又是怎样呢?依据笔者的拙见,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姓氏观念开始淡化,出现“姓名”合一的趋势。
李民浩整容    按照传统观念,姓氏代表的是家族、宗亲、血缘。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的是共姓至上的体原则,长期的古典社会形成了一套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伦理纲常,姓与祖宗、体密切相连,只有那些不肖子孙或被宗族除名出族的人才会改变自己的姓氏。一个人即使对家族再不满,也不会对自己的姓氏有意见。
    家族观念的剧变是因家庭结构的变化所致。在当今中国,像曹雪芹笔下《红楼梦》中的贾府、巴金笔下《家》中的高家那样“四世同堂”、“五世其昌”的传统大家庭早已经解体,由一对夫妻和未婚子女组成的“核心家庭”已成为当今家庭结构的主要成分,几千年来以男子
为家族中心的传统观念也正在逐渐消亡。家族制的破裂必然促使宗族观念淡薄;而商品经济的发展,又促使人们以利益、价值等新的需求标准来确定人际关系,传统的以血缘关系按宗族类别确定活动区域或交往对象则已退而居其次。于是,同一姓氏的房族内依亲疏远近和长幼辈分来界定尊卑的方式显然已失去效力。再加之独生子女家庭普遍增多,亲族间的关系网大为简化。在这种社会生活的急剧变动下,传统的姓氏观念产生了根本性的动摇,这表现在:
    (一)子承父姓的习俗已发生变化,子女可以从父姓,也可以从母姓,或以父母合姓作为名字。有的甚至另取一个新的姓。
    (二)现代社会勿论姓氏,勿论性别,勿论门第,勿论家族,只有职务之分,而无尊卑之别。一个人的价值取决于他(她)的智慧才干和对社会贡献的大小,而他(她)姓什么,出身什么家庭,已不甚重要。因之,姓氏仅对家庭具有意义,对整个社会来说,意义已不大,已不再具有以前那样严格的固定性,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改变姓氏,他人无权干涉。
    (三)“姓”、“名”合一的趋势正在开始。这主要流行于知识分子体。例如,有的作家、艺术家长期使用固定的笔名、艺名,而原名却被淡忘了。笔名可能是一个词汇,如碧野、柳
青、田地,这就很难区别其中哪字是姓,哪字是名。李芾甘的笔名叫“巴金”,到底是姓巴名金,还是就叫巴金而不必再分姓名,人们对此都不会深究。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著名书法家启功先生,并不姓启,而是名叫启功,由于长期以“启功”行世,不少年轻人都以为启功先生姓“启”。随着社会发展,我们的姓氏制度还将继续发生变化。
    第二,姓氏分布不平衡,大姓人炸。
    中国古今使用的汉字姓氏,多达两万余个。但由于数千年的历史发展演变,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融,古今大量姓氏已经废弃不用,由此造成我国姓氏在全民人口中分布极不平衡的状况,表现为姓氏用字单调、大姓人口比例庞大等现象。根据1996年的资料,我国目前使用的汉字姓氏约为3600个,而在汉族中有87%的人仅用了100个常用姓氏,也即在当时的全国11亿人口中约有9.5亿多人只用了100个姓氏。在这100个姓氏中,王、李、张等19个大姓的人口却占了汉族人口的55.6%,也即全国大约有一半人口只使用这19个姓氏;而在这19个大姓中,居于前三位的是王、李、张三个“超级大姓”其中以王姓最多,占7.25%;李姓第二,约占7.199%;张姓据三,占6.83%。这就是说全国约有2.7亿的人只用了这三个姓。
    大姓之所以“人满为患”是长期的历史积淀造成的。首先这些大姓在历史上往往就是“国姓”或是世族望姓,人口一直较多。如排列在前面19个姓氏,曾为“国姓”者有:李、刘、赵、朱。李、刘、赵、朱四姓所立唐、汉、宋、明四朝,计为1301年,占了自西周共和元年中国历史的文字记载开始获得保存迄今共2853年的信史时代的46%,几近一半。这四姓对于中国历史、中国姓氏史的影响可谓大矣!
    19个大姓中的其他姓氏,有的也曾为“帝王之姓”,在历史上也多是望姓大族。这些“国姓”和“望姓”长期以来一直为帝王将相之姓氏,声势大,影响广,其人口也特别多;再加上通过赐姓,有不少别的姓氏改为帝王之姓;另外,还有不少人出于各种原因,也纷纷改为这些“人多势众”的望姓。直到今天,仍有一些姓氏,主要是少数民族姓氏,也还在改从这些大姓。经过历史的长期累积,这些姓氏的人口急剧增加,以至造成今天这样的大姓人口“爆炸”的状况。
    第三,少数民族采用汉族姓氏已成一种普遍现象,这是当代中华姓氏的又一重要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