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星女作家与家乡图书馆
褚福颖
(芜湖市图书馆,安徽,芜湖 241000)
摘    要:王莹是上个世纪三十年代中国著名的话剧和电影表演艺术家、作家。她经历坎坷,却毅然投身于革命的洪流之中,主演多部反帝反封建和宣传抗战的戏剧,创作多篇革命文学作品。在她去世平反后,终于回到家乡芜湖,成为家乡图书馆里的文化名人。
关键词 :抗战戏剧;作家;家乡图书馆
孟智超
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有一位被誉为“洁白的明星”的中国女演员王莹,活跃在左翼话剧舞台和电影银幕上,主演过由洪深、阿英、夏衍等人编剧或执导的多部革命戏剧,如《女性的呐喊》、《自由神》、《赛金花》、《放下你的鞭子》等等,都曾轰动一时。同时,爱好文学的王莹经常发表写作,被公认为“电影圈内的女作家”。这样一位明星女作家,她与家乡芜湖有着紧密地联系。可以说,她是从家乡“逃”出去又飞回家乡图书馆里的文化名人。
今天,位于芜湖市镜湖之畔烟雨墩岛上,有一座安徽文化名人藏馆,它是芜湖市图书馆分馆,也是安徽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馆内分别设有王莹资料陈列室、阿英藏书陈列室、洪镕藏书陈列室。安徽文化名
人藏馆全年免费对社会公众开放,每年芜湖市图书馆都会组织学校师生、社区街道人员、党员众、读者等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宣传芜湖文化名人。王莹作为三位文化名人中唯一的女性,她的革命精神值得让世人景仰。
一、争脱封建主义束缚
王莹,原名喻志华,又名王克勤,1913年3月8日出生于安徽省芜湖市。她自幼聪慧,喜唱民歌,是家人眼中的“小歌手”。不幸的是十岁那年,母亲病故,父亲续弦后将她送到离家较远的一所教会修道院中学住读。小王莹刻苦学习,毕业后以第一名的成绩考上省立第二女子师范学校,可是父亲和后母把她送给当地一户殷商薛家做童养媳。一年后,王莹因不堪婆母的重压,为了追求自由和进步,争脱封建家庭的束缚,从婆家逃走。在舅母的协助下,来到长沙湘雅医院护士学校求学。在校期间,通过阅读进步文艺作品而倾向革命。时值革命军北阀,王莹积极参加学生运动。
王莹的自传体长篇小说《宝姑》就是这段经历的真实写照,她的中英文手稿都存放在王莹资料陈列室里。
二、走上革命道路成为少年党员
1928年,因替我党投递情报受到反动军阀通辑,王莹为躲避追捕辗转来到上海,改名王莹,继续从事
革命活动。经她的老师兼同乡阿英的介绍,王莹加入党的外围组织“济难会”,主要任务是营救被反动派逮捕的革命者,并筹款救济他们的家属。在“济难会”中,王莹认识了郁达夫、夏衍、蒋光慈、阳翰笙等一大批革命青年作家,得到他们很多的帮助,给予了王莹革命道路的指引。1930年,王莹加入共青团,后经阿英、阳翰笙等人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少年党员。
三、用文艺武器登上革命舞台
王莹爱好文艺,相继进入上海艺术大学、复旦大学、暨南大学和中国公学,学习戏剧和文学。当时,左翼力量正在电影和戏剧界开展,王莹加入由阿英、夏衍、郑伯奇等人领导的“上海艺术剧社”和左翼戏剧家联盟,并进入明星影片公司,主演了《炭坑夫》、《少奶奶的扇子》、《酒后》等话剧和《女性的呐喊》、《铁板红泪录》、《同仇》等电影。1935年,王莹进入电通电影公司,主演了由夏衍编剧的电影《自由神》和话剧《赛金花》,获得广大观众和舆论界的好评,轰动一时。王莹在舞台和银幕上成功塑造了多个为自由和民主而斗争的中国独立女性形象,夏衍曾称赞王莹这种用文艺武器来为革命服务的精神境界。
王莹资料陈列室里陈列有关王莹的新闻报道和多幅演出剧照。
四、奔赴各地演出宣传抗日
许文赫个人资料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王莹和洪深、金山、冼星海等人组成 “上海救亡演剧二队”,奔赴战区前线为军民演出,到苏、皖、豫、鄂、赣等十几个省区,行程万余里,深入广大农村和山区,以街头剧的形式,巡回演出《九一八以来》、《放下你的鞭子》、《保卫卢沟桥》、《死里求生》以及她与金山合写的《台儿庄之战》等剧目,成为一支宣传抗日鼓舞人民斗志的宣传队。
1939年,为适应战局的变化,“上海救亡演剧二队”改名为“中国救亡剧团”,王莹任副团长兼主要演员,带领文艺工作者一行20余人从香港出发,赴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募捐演出,资助祖国抗战,深受当地侨胞欢迎,被誉为“民族之花”、“马来西亚情人”、“中华女杰”。 在新加坡,著名画家徐悲鸿曾几次观看《放下你的鞭子》的演出,根据王莹剧中的形象绘了一幅油画,题为“中华女杰王莹”。
王莹资料陈列室里展有王莹和徐悲鸿的合影和这幅油画的彩照片,周恩来总理在1960年文代会上说过“这幅画不仅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而且有重要的历史意义!”王莹用她的革命热情投入到抗战戏剧宣传之中,她已经不是一名电影女明星,而是从万里长征中走来的一个新生女战士。
五、受周恩来秘密派遣去某国宣传抗日
1942年,周恩来派遣王莹和谢和赓去某国留学,实为宣传我国抗日战争的形势,结交某国文化界的知名人士。留美期间,王莹入贝满女子学院、耶鲁大学文学系学习,并到邓肯舞蹈学校学习舞蹈,常与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某国著名女作家赛珍珠、某国著名戏剧家勃莱希特以及某国作家史沫特莱交往。
王莹曾作为中国青年留学生代表,参加在华盛顿召开的“世界青年学生代表大会”,介绍中国抗战情况,引起了大会的极大关注。同时她还担任某国民间组织“东西文化协会”的董事,兼任该会中国戏剧部主任和中国剧团的负责人,在某国各大城市、工厂、学校演出抗战戏剧。
1945年,王莹应邀在白宫为罗斯福总统和夫人及各国驻美使领官员演出抗日名剧《放下你的鞭子》和演唱中国的抗战歌曲和民歌。演出结束后,罗斯福总统夫人特别与她合影留念。白宫的演出轰动了某国,许多报刊都在显著地位刊登了王莹的大幅照片,并进行了长篇报道。林语堂、胡适等看到报道,纷纷表示祝贺,称她为“第一个在白宫演出的中国演员”。罗斯福总统夫人与王莹的合影照片和相关报道留在王莹资料陈列室里。
新中国成立后,王莹与爱人谢和赓坚决要求回国,却受到麦卡锡主义迫害被某国移民局投入监狱。经过多年的斗争,
(下转第135页)
133
(上接第133页)
以及某国友好人士的帮助,1955年,王莹夫妇终于得以返回祖国,受到周恩来、董必武等老一辈革命
家的热情接待和高度评价。以后,她又以此经历为题材,创作了长篇小说《两种美国人》。
六、电影圈中的女作家
王莹不仅富有表演艺术才华,在文学创作上也深有造诣。夏衍曾赞誉王莹“耽于阅读,好学深思,文思敏慧,行文细腻,叙事委婉多情”。从三十年代起,王莹就不断撰写散文、游记,影评、诗歌发表于报刊,如《剪秋梦》、《衣羽》、《春雨》、《秋田雨雀会见记》、《西安的女儿》、《圣诞节的礼物》、《冲出黑暗的电影圈》、《新女性的推荐》等。她领导的新中国剧团在南洋一带演出时,曾兼任胡愈之主编的《南洋商报》的特邀通讯员,撰写了大量的马来西亚各地的通讯,报道剧团所经各地的风光和华侨热爱祖国、支持抗战的动人情景。在旅美期间,她先后帮助旅美华侨报纸《组约新报》、《华侨日报》撰写社论,配合国内形势,反对蒋介石破坏抗战制造分裂的政策,宣传新中国建设成就。她还曾协助史沫特莱女士写作《朱德传》。1957年,王莹到北京电影制片厂担任编剧专事创作。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多才多艺的才女,晚年却惨遭“四人帮”的迫害。1967年7月,王莹夫妇被无端投入监狱。1974年3月3日,王莹在狱中含冤而逝。
七、屹立于家乡图书馆,永驻少年儿童心中
1979年7月6日,文化部正式为王莹平反昭雪,一大批曾与她共事革命文艺活动的同志,如夏衍、阳翰笙、臧克家、赵丹、王任之等等,都先后发表文章悼念,家乡人民更深深地怀念着王莹。1991年11月,芜湖市图书馆在风景秀丽的镜湖烟雨墩岛上建立王莹资料陈列室和“艺坛女杰,巾帼先驱”的王莹纪念雕像。她终于回到了生命开始的地方,正安详地坐在那里默看江城。
王莹一生没有子女,却格外喜爱孩子,她曾把少年儿童比作“美丽的小鸟”,要爱护“小鸟”,培育他们歌唱得更美妙。芜湖市图书馆秉承着培育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品质,自1985年以来,在烟雨墩建立了少儿阅览室,提供儿童科普读物,每年组织少年儿童参观安徽文化名人藏馆,介绍王莹的生平事迹,在王莹雕像前进行祭扫和宣誓活动,举办故事演讲比赛、诗歌朗诵会、阅读分享会等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让青少年更多地了解文化名人,学习王莹的革命精神。
王莹,这位中国进步话剧、电影表演艺术家、勤奋的女作家,她用文艺武器为革命奋斗一生的精神,通过家乡图书馆的宣传,必将激励着每一代人。
参考文献:
[1]孙栋华.王莹传略[A].安徽文史资料全书·芜湖卷[A].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7:1041杨童舒儿子
米兰阵容[2]于继增,赵秀玲.“少年党员”王莹的传奇人生[J].党史博采,2007(6):16-20
个人所得税退税多久到账
[3]谢和赓.徐悲鸿与王莹与《放下你的鞭子》[J].新文化史料,1995(3):17-20
[4]谢和赓.王莹在美国宣传抗日呼吁反法西斯[J].新文化史料,1995(4):29-31
[5]王莹著.宝姑[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82
[6]王莹著.两种美国人[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80
刚练习武术的人员都能够参加。所谓能够参加,就是在比赛中可以按照规则打完比赛,而且基本不会受伤,比较安全。这是强调参与性,是至关重要的基点,很多人把比赛的观赏性摆在第一位就只能走竞技的老路了,要让人民众为主体就必须要有参与性。第一要素的落实离不开实施第二要素先进科技的装备,通过研制适合进行比赛的安全装备、护具、场地等设施。这是安全的保障,传统武术的技击技法主要是打击人体要害与敏感部位,如果没有护具就完全无法体现传统武术的特。通过现代科技技术,把人体部位通过护具外化,并能够及时准确显示打击点,让比赛既有安全性又有趣味性,但又没有降低技术性。同时让比赛决定胜负的分数掌握在科技上,可以解除很多人为因素,为比赛的公正性又打好了基础。可以看出第二要素不仅帮助了第三要素的文化性得到实施与保证,也是比赛顺利进行的保障。因此科技技术的参与也是至关重要的,传统文化必须借助现代科技才能够得到进一步彰显,这个认识是集中了诸多方面的考虑,必须要明确。第三个要素还必须考虑外在的审美要符合传统文化,从外观上就可以确认这是中国的传统文化。这是中国形象的重要展现,不能够忽视。它是以后
传播与宣传的基础,也是形成闪光点的主要部分。首先是护具的设计在外观上是能够体现出我国传统文化的特,如古代将军的盔甲形象。其次才是安全性以及便利性等。
4 结语
当前的各种搏击比赛都不能与传统武术文化相匹配,都是西方文化侵袭中国传统文化形成的傀儡模式,我们必须正确认识现代社会传统文化的新本位,建立起必要的信心。根据新的叙事方式和数字技术的发展进程,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形式的再创新,让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价值理念、人文精神和民族气韵等抽象文化基因在与现代叙事结合和与科技融合中彰显新的时代值。⑤依据新的价值观去建立起新的传统武术技击比赛平台才可能真正弘扬传统武术,这个平台是传统武术发展的土壤,可以还原传统武术技击性,可以让传统武术得到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开.  武术竞技力真相:为何难敌泰拳 民间并无高手[DL] 腾讯网 腾讯体育,sports.qq/a/20100104/000529.htm 2010年01月 
[2] [5]傅才武、齐千里.  坚定文化自信,是对当代中国文化现代化道路问题的科学回应[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2020、59(1):65.68.
河北省中考时间
[3] 陈培永  李茹佳. 中国特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内在逻辑、现实困境与未来前景[J]  学术研究,  2020 (2):3.
[4] 王南芳 杨业华,建构闪亮的中国文化形象[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总636 :89.
作者简介:王华南,(1949—),男,(汉族)籍贯福州,武术七段位,福建省武术"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研究方向:传统武术。
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