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教学设计
总 课 题
学会读书(六)读书动笔
总 课 时
1
第1课时
课    题
绿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学习多角度地细致描绘景物特点的方法,体会比喻等手法的妙用。
2、掌握圈点批注等读书动笔的基本方法。
3、感受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强烈情感。
教学重点
目标1、2
教学难点
同目标1、3
教学过程
教  学  内  容
备课札记
教师活动内容、方式
学生活动方式
一、导入新课
1、由《背影》导入课文
2、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二、整体感知,读“绿”(展示一):
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在听的时候,用圈点读书的符号画出文章的生字词,出能概括全文的内容的句子。
2、交流字词学习情况。(见投影)
3、文章的文眼是哪一句?
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4董洁新欢、作者是如何安排写作思路的(即作者按照怎样的顺序依次写了哪几处景致)?
三、阅读感悟,评“绿”:
1、梅雨潭的绿为什么让作者感到惊诧呢?这究竟是怎样的绿呢,它有什么特别的吗?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在阅读的过程中,请大家用批注的方法在文旁写下自己的阅读感受和体会。
提示:可以从主题思想、作者情感、语言、表现手法等方面写,也可以就某一句话,或就某一个词,或就某种修辞方法谈。
四、交流感悟,品“绿” (展示二):
刚才,同学们一边读书,一边在文旁写下了自己的阅读感受和体会,现在请大家交流一下。
提示:可以用下面的句式来说:
圈划出有关词句
作者由远而近写了梅雨瀑、梅雨亭和梅雨潭,并重点描写了梅雨瀑的绿。
用批注的方法在文旁空白处写下自己的阅读感受和体会
按要求交流感受和体会
教师活动内容、方式
学生活动方式
备课札记
我觉得(  )写得好,因为(  );
我读了(  )这一句,感觉到(吴雨橦 );
我觉得(  )词用得好,它写出了( );
我认为(  )写法好,因为它表现了 )。   
讨论明确:
1、设喻
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她轻轻的 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她又不杂些儿尘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细腻、柔美、明亮柔嫩、温润、清纯 ——形象地写出了梅雨潭醉人的绿和醉人的美,也寄寓了作者的爱
2、拟人:
我用手拍着你,抚摩着你,如同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我又掬你入口,便是吻着她了
运用第二人称直接抒情,表达出作者对那“醉人的绿”的炽热而奔放的爱恋之情。
3王一楠资料、衬托
1)山、岩、亭、天、草
——衬托梅雨瀑的美
——梅雨潭的绿的美
2)绿杨太淡 “绿壁”太浓
西湖波太明  秦淮河太暗
——突出绿的明暗适度,浓淡相宜,绿得实在恰到好处。
4、联想
五、深入探究,思“绿”(展示三):
读了这篇文,你对绿一定有了新的认识。你能选择身边一处“绿”运用比喻、对比以及联想和想象等手法表达你对绿的独特感悟吗?
六、作业:
反复朗读本文,模仿《散文家谈散文》写一篇鉴赏小短文。
重在自己的感受和理解,角度可大可小,不必面面俱到,关键是要有独特的感悟。
讨论、交流
也可引导学生讨论书216页的“几个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疑惑,与同学交流。
在点评过程中让学生朗读
《绿》
(一)学习目标:
1.能够说出文中所写景物的特征以及作者抒发的情感。
2.能在朗读中感悟课文,并学会作有个性且精彩的批注。
3.能学习文章描写景物的方法,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说出大自然的美。
(二)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走近朱自清
1.导入语:我们对朱自清这个名字并不陌生了,初中语文教材选了他的散文名篇《春》、《背影》,这两篇作品给同学们留下了深深的美好的印象。春天,给人们无限的希望与蓬勃的活力;秋天,也会以它特有的魅力使人们感受到永不衰竭的生机。朱自清先生在1924
年秋天写就的散文小品《绿》,则是把对光明和理想的执着追求满蓄在对一潭秋水生机勃勃、绿意盎然的描绘中。今天,就让这篇优美的散文“带领”我们去领略浙江仙岩山中梅雨潭那神奇的景,“那醉人的绿”吧。
  2.组织学生了解作者、写作背景,让学生自由发言谈自己对作家作品的了解,并评价学生在这方面的学习态度。
明确: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生于光绪二十四年十月初九( 18981122),卒于1948812日。原籍浙江绍兴。他是现代著名的作家和学者。本文写于1924年。当时朱自清先生在思想上比较健朗,基本上保持着“五四”运动时期青年人勇于进取的势头,因而文章也写得清朗明快,优美的文字中满蓄着勃勃的生命活力。
二、读“绿”
1.听配乐朗读(录音),说感受,感受。
①不看书,让我们凝神屏息,全身心地去感受这“绿”的神韵。(听录音)
②刚才大家听得很投入,能用一个词或短语说说自己的感受吗?
③这是大家的感受,那朱自清先生对这绿的总体感受是什么呢?请大家翻开课文。出这
个句子。(“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2体会“惊诧”,明白“文眼”。
  “惊诧”是什么意思?(惊讶、诧异)
  梦见死人是什么意思能不能把“惊诧”换成“惊讶”?为什么?(“惊诧”是“十分惊讶”,比“惊讶”程度重。)这个“惊诧”既表明景中情(惊喜),又暗示情中景(奇异),这种形神皆领的字眼我们称“文眼”。
3学生有感情地齐读全文。要求:读准字音,注意停顿,放开地、自由地、绘声绘地朗读课文,朗读中能体现全文的基调:清朗明快,洋溢着勃勃生机。
三、评“绿”
1.组织学生学习如何做批注,并仔细研读文章的批注部分。
2.组织学生再读全文,选择文中自己最感兴趣的语段或语句进行批注,表达自己独特的见解。合作小组交流后,选出代表上台朗读自己选择的段落及其批注,同学进行评价。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堂课的内容
威海旅游
二、品“绿”
组织学生研读文章的重点段落(第三段)
(一)出最能概括梅雨谭绿的特征的两个词语,看什么样的“绿”让作者十分惊讶?(奇异、醉人)
(二)面对奇异、醉人的绿,作者像一位善调丹青的能手,将绿描绘得丰富多彩,同时也把强烈的感情倾注在描写之中。用浪线划出作者描写梅雨潭绿的优美语句,并结合有关词句,具体说说作者是怎样给我们呈现出绿的特征的?
(讨论、点拨、品味)
明确:
1.比喻
如请学生出描写潭水整体的句子、描绘潭水水面波纹的一句、描写水光、描写水的句子等。
2.对比
①为了突现这绿的“奇异”、“醉人”——,又将哪些地方有名的绿与梅雨潭的绿进行对比的?【绿杨(淡),绿壁(浓),西湖(明),秦淮河(暗)。】
    ②通过对比,想突出梅雨潭之绿的怎样的独特风格?【明暗适度,浓淡相宜。】
3.奇妙的联想和想象
    ①作者按照认识的习惯,变换角度,层层深入地展开描写抒情。大家听读这段剩下的部分,思考作者又是怎样变换角度深入描写的,人称感情有何变化,出你喜欢的句子。
【如:我最喜欢“那醉人的绿呀……明眸善睐了。”改用第二人称,用呼告方法加强了抒情性,并展开大胆想像,想像出的形象很美,进一步写了“绿”的“醉人”“奇异”。】
  请学生模仿假设的句型,抓住“绿”的特点,大胆想像,造一两句赞美绿的话。
★【如:那醉人的绿呀,我若能以你为绘画的颜料,送给丹青能手,他必能妙手天成描绘出世上最美的画卷。那醉人的绿呀,我若以你为种子,撒播于祖国的江河湖泊,一定会净化污染,整个中华大地成为世上最美的风景区。……】
    ②“绿”在作者眼里,是少妇的裙幅,是温润的碧玉,是天真清纯的小姑娘,是脉脉含情的少妇;在同学们心里,或是神奇的颜料,或是绿的种子了。作者“醉”了,同学们“醉”了。为这奇异的“绿”,作者醉意中还送了她一个名字——女儿绿,作者怎么会想到这
个名字呢?
可能有:
☆既然以十二三的小姑娘相比,那就意味着梅雨潭的绿有着与“女儿”相似的特征。“十二三的小姑娘”在品貌上有哪些特征?犹如含苞欲放的花朵,体态轻盈,肤亮润,品貌清纯,爱唱爱跳,充满活力,爱逗爱闹,洋溢青春气息。
☆有一首歌曲《九九女儿红》,歌词意思是:南方米酒之乡,父母生下女儿,便在地下深埋一坛米酒,女儿长到十八岁,蒙上红盖头出嫁时,父母取出淳厚芳香的米酒,招待四方亲朋,送女出嫁,因此这酒就叫“女儿红”。“女儿绿”大概由“女儿红”而来。
4.拟人的方法
健康码在哪里  作者把“绿”当作人,有时以第二人称直呼,观赏者与观赏的对象,似乎有了感情的交流。开头用“招引”一词把“绿”拟人化了,写出了“绿”诱人的魅力。接近“绿”之后,有时对它诉说情怀:“我舍不得你,我怎舍得你呢?”并把绿比做“十二三岁的小姑娘”。最后还赠以“女儿绿”的名字。这些都表现了作者对自然美的热爱之情。 (请学生齐读这部分,读出“绿”的醉人,作者的醉意。)
(三)像朱先生这样用比喻、比较、联想来描绘彩的,在诗词中屡见不鲜,请学生联想
旧知,举出一些例句来。如“霜叶红于二月花”、“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
    总结:语言文字不能直接表现彩、线条、形体,须借助读者的联想、想象,还原为视觉形象,因而,选择生动的比喻,进行恰当的比较等,便成了作家摹状形的得力手法。
三、课外练笔
生活中,一定会有你喜欢的事物:或是因为它美好的外形;或是因为它蕴涵的某种情趣;或是因为它引起了你的联想,触动了你的情思,试着把这种事物连同你的感受写出来。 组织学生借鉴本文的写作手法,写一篇关于山水风光的习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