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卷第3期2006年5月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Resour ces and Environment in the Yang tze Basin
Vol.15No.3
M ay2006
文章编号:1004-8227(2006)03-0310-05
与产业发展战略研究
)))以昭通市为例
张晓平,樊杰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00101)
摘要:长江经济带是世界最大的内河产业带和制造业基地,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建设长江生态屏障是长江经济带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以金沙江区段为主的长江上游地区在流域生态屏障建设中更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结合实地调研,以地处云南省东北部、金沙江下游、滇川黔3省结合部的昭通市为例,分析了地区产业发展与生态屏障建设的互动机理。首先分析了昭通市生态)经济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而指出优化产业结构是昭通市生态-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在此基础上提出昭通市应通过高效生态农业、环境友好型工业以及生态旅游业的发展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屏障建设的有机结合。
关键词:生态)经济;生态屏障;长江上游;昭通市
文献标识码:A
长江经济带是世界最大的内河产业带和制造业
基地,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但是由于流域的大规模开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类活动的加剧,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负荷越来越重,流域性生态安全问题日益受到学者们的关注[1~5]。建设长江生态屏障是长江经济带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长江上游地区在流域生态屏障建设中更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生态屏障建设的本质就是把经济发展建立在生态可承受的基础之上,用发展经济的成果改善生态环境,同时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来促进经济的持续、高效、健康发展。因此,
如何在经济发展目标、社会进步与生态环境改善目标之间进行有效的协调,是长江上游地区经济发展中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本文以云南省昭通市为例,结合实地调研,分析了生态屏障建设与产业发展之间的互动机理。昭通市地处云南省东北部、金沙江下游、滇川黔三省结合部,是云南省连接长江经济带及通往其他省区的北大门,在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中具有重要意义,以昭通市为例的研究对于长江上游地区的生态经济与可持续发展具有显著的示范作用。1昭通市社会经济系统特征
1.1人口密集,经济薄弱
/秦开五尺道,汉修南夷道0。昭通地区的经济开发历史悠久,已有2200年的历史。多年来,人类在此繁衍生息,人口不断增加。2003年全市总人口515.07万人,人口密度224人/km2,是云南省(111人/km2)的2.01倍和全国平均(134人/km2)的1.67倍。密集的人口与薄弱的经济实力形成鲜明对比,2003年昭通市人口占全省的11.9%,而GDP仅占全省的4.9%;全市人均生产总值2370元,仅相当于云南省的41.9%和全国的26.1%(图1)。部分偏远山区县如镇雄(1138元/人)、彝良(1301元/人)等县域经济更为薄弱。
1.2农业转型缓慢,农业人口比重居高不下
2003年昭通市城镇人口81.5万人,只占总人口的16.1%,远低于云南省(26.6%)水平。全市85%以上的人口居住在生活条件非常落后的农村地区,大量农业人口高度依赖于有限的耕地面积和土
收稿日期:2005-07-25;修回日期:2005-08-22
基金项目:中欧环境管理合作项目/云南省昭通市生态屏障建设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0资助.
作者简介:张晓平(1972~),女,河南省南阳人,博士,主要从事产业布局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E-m ail:z han gxp@igsnr r.ac
图12003年昭通市人口与经济状况与云南省的对比一公顷
F ig.1Com par ison of P opulatio n and Economic I ndicator s o f Zhao tong City w ith those of Y unnan Pro vince in2003
地产出,农业结构转型非常缓慢。2003年,昭通市农业总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49.6%,与1978年相比仅下降了7.5%。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为29.5%,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5%。
1.3工业化水平低,结构失衡
工业规模小,基础薄弱,结构单一。烟草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业是全市工业经济的支撑点,2004年两大行业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销售收入的70.5%,占利润总额的86.9%,占工业增加值的76.5%,是拉动全市工业增长的主导力量①。全市工业经济高度依赖于以昭通卷烟厂、云天化股份
有限公司和侨通公司为主的三大企业,工业经济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很弱。县域工业经济实力更为弱小,仅有昭阳区、水富、镇雄3个县(区)工业增加值超过1亿元,三者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86%。县域工业经济滞后,使其对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的带动作用非常有限。
文章出轨恋姚笛1.4旅游业等新的经济增长点受诸多因素的制约
昭通市自然、人文和社会旅游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大,但旅游业起步晚,基础薄弱。2003年昭通市旅游总收入仅占全市GDP的2.5%。旅游经济受投入不足、基础设施落后、旅游管理手段和管理技术水平落后等因素的制约。尤其是旅游景点的通达性差,使景区景点不能连点成线、连线成片。另外旅游景点前期规划不足,散、乱、差、小问题突出,无法形成具有强吸引力的旅游品牌和旅游精品。
2昭通市生态)经济问题解析
2.1人口增长压力与不可持续的农业生产实践使生态环境不堪重负
昭通市属于典型的高原山地构造地貌。全市总面积23021km2,其中山区面积占72.5%,河谷区占23.8%,平坝区占3.7%。全市耕地中25b以上陡坡耕地占15%以上,有的坡地、陡坡耕地熟土层仅10~15cm。区内独特的自然地理特征,造成生态环境的本底脆弱,极易发生水土流失。本底脆弱的生态环境,加上长期积累的人口高速增长的惯性,对资源环境的压力不断增大。人们为了生存而大量开垦荒山荒地、过度放牧、砍伐森林植被,导致水土流失进一步加剧。
2.2工业结构亟待升级,支柱产业发展有生态隐患
工业发展素质不高,结构不合理,落后的工业无法与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生产结构形成良性循环。因此,改变昭通市工业支柱产业单一的局面,优化工业经济结构迫在眉睫。目前昭通市政府已着力培植新的支柱产业,目标是在2020年前把昭通建设成为/云南重要的能源基地、重化工基地、农特产品加工基地0。这一目标充分结合了地区的资源优势,但是能源、重化工基地的建设,必然使地区发展面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双重压力,产生的环保任务将更加繁重。如果处理不当,将导致工业污染加剧,其产生的废气、粉尘、化工废料等问题将给该市生态环境建设蒙上新的阴影。
2.3旅游业等新的经济增长点面临资源保护与加快开发的两难选择
昭通市具有发展旅游业的资源优势,旅游业的发展已初具规模,加快旅游业的发展是今后地区经济发展的重点之一。但旅游业的发展面临资源保护与快速发展之间的矛盾与冲突。部分景区近年来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不注重保护环境,使旅游资源的品质受到很大的影响。如云南省级历史名镇豆沙镇是古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驿站,民族文化内涵和人文景观独特,但现在小镇的古代建筑与现代民居差次交错,古镇的历史文化景观和旅游资源品质大打折扣。一些自然保护区的旅游开发则对生态系统、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产生威胁。人为因素破坏湿地和草甸引起的水土流失,不仅对旅游资源开发产生影响,更需支付高昂的生态环境修复成本。
陈溥江
3产业发展与生态屏障建设互动机理
3.1生态建设产业化是稳定生态屏障建设成效的出路
昭通市作为长江上游地区的一个重要生态屏障,其生态环境建设对于下游地区的经济社会可持
①昭通市统计局,昭通统计(特刊),2005年第1期(内部资料).311
第3期张晓平等:长江上游生态脆弱区生态屏障建设与产业发展战略研究
续发展有重要意义。国家为保护和恢复中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实施了一系列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保护等生态工程。但是,退耕还林等政策所要解决的毕竟只是地区的生态问题,如果生态建设不能与农民增收有效结合,农村经济仍然落后,那么生态环境即使获得一时恢复也将再次遭到破坏。把生态建设作为产业来发展,不仅是为了恢复生态环境,它实质上是要把产业发展融入生态建设中。这样既可以保护和恢复生态环境,也可以增加当地人民的收入,增强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
3.2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是减轻生态环境压力的根本
昭通市的农业开发强度大,农业人口比重居高不下,生态环境不堪重负。如何使农民摆脱对耕地的依赖是减轻生态环境压力的根本所在。应以农产品加工和特产业开发为突破口,进一步提高农业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平,积极推行多种产业化经营模式,实现农业的工业化,解决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只有依靠科技进步,通过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才能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农业的整体效益,带动农民致富。
3.3增强产业经济实力是生态屏障建设的物质基础和重要保障
增强昭通市产业经济实力,在生态屏障建设中意义重大。因为只有产业获得发展,才能带动整个地区经济的发展,扩大就业,增加农民的收入。只有培育特产业,发挥比较优势,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主动;只有把产业发展、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形成特产业,才能在改善生态
环境的同时发展经济,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改善生态环境①;只有发展具有特的产业,建立能够发挥自身优势的产业结构,才能提高昭通市经济竞争力。因此,结合地区经济发展的基础与条件,一些资源密集型和环境压力型的产业也可以适度发展。
3.4优化产业结构是生态-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
近年来,尽管昭通市已陆续实施了一系列生态环境治理工程,生态环境有所改善,但生态建设难度仍然很大。未来如果仍以传统的高消耗、低产出、高污染、低效益的粗放型生产方式来维持经济增长,势必造成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因为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忽视了社会经济结构内部各产业之间的有机联系和共生关系,忽视了社会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间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传递、迁移、循环等规律,导致自然资源与脆弱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而失衡。因此转变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寻求新的发展路径,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刻不容缓。
4服务于生态屏障建设的产业发展战略
作为生态屏障建设的物质基础和重要保障,昭通市产业发展必须与生态屏障建设有机结合,在区域资源与生态环境约束下实现生态建设的产业化和产业发展的生态化[6]。产业发展涵盖的内容很广,昭通市/绿0经济体系的建立涉及到第一、二、三产业各个部门,这里重点论述高效生态农业、环境友好型工业以及生态旅游业的发展战略。
4.1大力发展和推广高效立体生态农业
以提高生态效益为基础,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农民增收为目标,以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为主线,大力发展现代集约型的立体生态农业[7]。昭通市河谷地区人口高度密集,人地矛盾尖锐,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压力很大。为缓解上述矛盾,在河谷地区重点建设优质粮食基地和优质蔬菜基地。低山丘陵区可通过实行坡改梯工程、沃土工程、水土保持工程等,形成优质林果基地和农林牧复合经营的立体生产体系。中高山区以植树造林、水土保持、草场改良为基础,形成水土保持型高效生态农业[8]。以发展优质、高效、高产、生态、安全农业为核心,推进优势农产品向优势产区集中,提高绿农业市场竞争力。积极培育市场主体,打造绿品牌。
昭通市生态农业发展的关键在于推动天保工程、退耕还林等生态工程建设项目与农业优势产业有机结合。进一步搞好生态环境建设,构筑经营绿农业的基础平台;结合退耕还林,加强林特基地建设,巩固提升蚕桑、茶叶、烤烟等传统产业,大力推广应用新技术,不断开发新产品,为特工业提供充足的绿原料;增加科技含量,延长产业链条,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
4.2逐步建立生态环境友好型的支柱产业和若干循环经济产业链条
保持昭通市生态建设成效的重要支撑之一是尽快提高经济发展能力,增加农民收入。结合昭通市实际,未来工业发展的重点和方向是通过循环经济模式,发展电矿一体化产业、烟草加工配套产业、重
化工生态工业基地以及有机和绿食品加工业。
312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第15卷①王海英,黄土高原生态脆弱区生态产业发展研究)))以甘肃省定西地区为例[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论文,2004,5.
4.2.1 以水电为依托的电矿一体化产业链
昭通市能源蕴藏量大,矿产资源丰富,煤、硫矿储量居云南省前列。未来应加快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将其建设成为西南地区的煤炭工业基地。充分利用区内丰富的能源基础,适度发展高耗能的矿冶加工业,如铅锌矿、硫铁矿、铜矿等的开采与精深加工,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同时搞好资源的综合利用及节能降耗。电力工业和矿产资源的开发潜力为昭通市矿电产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但由于电矿产业发展存在高的环境压力和生态风险,因此应以提高产品附加值为目标,有节制地开发,并强化管理力度。特别是严格控制个体对矿产资源的私挖滥采,鼓励国内有先进技术和丰富经验的采矿集团到昭通市进行矿产资源开发和综合加工。
4.2.2 加强配套产业为重点,有效延伸烟草产业链
以昭通卷烟厂为代表的烟草加工业是目前昭通市工业经济的主体之一。但与烟草加工业配套的产业能力薄弱,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能力有限。未来应充分利用烟草工业的优势,加强烟草基地建设,引
进新品种,采用先进栽培技术和管理技术,提高烟草产品质量,依靠市场营销及名牌战略扩大知名度,做强昭烟品牌。延长烟草工业的产业链条,形成烟草加工及配套产业体系。通过该产业体系的构建,把烟草加工业与农业产业化、退耕还林等农村生态环境建设联系在一起,全力构筑印刷包装、卷烟材料等为一体的烟草加工及配套产业体系。4.2.3 以煤化工为突破口的化工产业链条
昭通市化工产业的支点是位于水富县的云天化股份有限公司。由于该企业前身是省属国有企业,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受国家统购统销管理体制的影响,与昭通市联系较薄弱。因此发挥云天化对昭通市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的重点在于寻新的契合点。未来可依靠云天化公司作为我国大型化肥生产骨干企业的优势,形成以水富为中心的化肥、有机化工、玻璃纤维和生物制药为主的化工基地(图2)
。
图2 昭通市矿、电、化(工)生态工业基地图示Fig.2 Ecolo g ical Industial Base of Chemical Industr y
and R elated Indust ries in Zhaoto ng City
4.2.4 以增强加工能力为核心,大力发展有机及绿
食品加工业
昭通市生物资源丰富,珍、稀、特品种和经济作物种类繁多,为昭通市农特产品开发奠定了物质基础。目前昭通市有机及绿食品加工业的难点在于缺少以/龙头企业0为核心的加工体系和完善的市场开拓机制。由于加工能力有限,所以农产品的基地化建设缺少牵动力,绿产品的市场化进程缺少推动力,导致分散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化的产品市场需求之间的传导路径中断。因此未来昭通农特产品的产业化开发一方面要投入资金和技术扩大本区的加工能力,另一方面可以考虑与区外已有的优势企业和企业集团建立原料供应关系,或在昭通建立分厂和分公司。国家在投资、信贷和税收等方面可给予倾斜,鼓励域外企业到昭通投资建设农产品生产和原料供应基地,将原料基地建设作为企业的第一车间纳入企业的战略决策体系,使昭通市快速步入农特产品产业化经营的轨道。
清朝24位皇帝4.3 打造以跨省区旅游为主的旅游精品
昭通市优美的自然风光与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以及兼容性的地域文化特征和革命历史文化名胜相结合,构成了独具特的旅游资源,为生态旅游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昭通市生态旅游的发展应以自然风光及具有地方特的风土民情为基础,以生态思想为指导,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旅游体系,使旅游资源转化为经济效益,同时兼顾生态效益、社会效益。深入挖掘区域的旅游资源内涵,构建多元、多功能的生态旅游产业体系。主要旅游产品包括民俗风情体验游(以少数民族风情、服饰、餐饮为主)、历史文化遗迹鉴赏游(悬棺、古城与驿道、红旅游为主)、科考探险游(峡谷漂流、洞穴探险、物种考察为主)、休闲观光游(温泉疗养、瀑布山水景观、观光产业园区为主)等。努力实施精品战略,结合昭通市的自然和人文景观优势,努力建设和推出一批在海内外旅游市场上影响大和竞争力强的旅游景区、景点和旅游线路。
为突破道路基础设施对昭通市旅游业发展的制约,应强化横向联合,打造滇)川)黔旅游/金三角0。在发展当地旅游的同时,要加强与周边地区、省(市)的协作配合,互通信息,客源共享,实现优势互补,形成跨地区的旅游联合。从昭通市旅游资源的特点和区域通达性来分析,近期内应把宜宾)水富)盐津)大关)昭阳)昆明作为滇东北旅游开发的主要线路,旅游客源的重点是吸引川、渝、黔的游客。做好跨区域旅游线路的开发,形成北接四川宜宾竹海、九寨沟、乐山大佛、峨眉山,南连昆明、西双
313
第3期 张晓平等:长江上游生态脆弱区生态屏障建设与产业发展战略研究
版纳的滇东北旅游片区。
综上所述,通过生态型产业体系的建立,可以促进昭通市区域经济发展在获得最大化经济效益产出的同时,对资源的依赖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最小化,使区域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协调发展,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屏障建设的/双赢0。
参考文献:
[1]虞孝感.长江流域生态环境的意义及生态功能区段的划分[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2,11(7):323~327.
[2]陈利顶,傅伯杰.长江流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及其资源环境适后弦新歌
应性评价[J].环境科学,1999,20(2):92~94.[3]杨庆媛,汪军,王锡桐,等.云南省金沙江流域生态环境建设
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28(3):487~491.
[4]陈文光.坚持科学发展观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J].四川水
伊丽莎白 德比齐利,2005,26(2):2~5.
[5]刘兆德,虞孝感.长江流域相对资源承载力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2,11(1):10~16.
[6]毛汉英,高.三峡库区生态环境约束下的支柱产业选择
[J].地理学报,2002,57(5):553~560.
[7]李文华.生态农业)))中国可持续农业的理论与实践[M].北
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8]方创琳,冯仁国,黄金川.三峡库区不同类型地区高效生态农业
发展模式与效益分析[J].自然资源学报,2003,18(2):228~
235.
STRATEGY FOR ECOLOGICAL ECONO MY DEVELOPMENT AND
ECOLOGICAL FOUNDATION CONSTRUCTIO N IN THE UPP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TH E CASE OF ZHAOT ON G CIT Y,YU NNAN PROVINCE
ZH ANG Xiao-ping,FAN Jie
(Institute of Geographical S cien ces and Natural Resources Research,T he Chin es e Acad emy of Sciences,Beijing100101,China)
Abstract:Areas along the mainstream s of the Yangtze River are the largest inland industrial distr icts and manufacturing industry bases in the w orld,w hich have played an im por tant and str ategic r ole in China's so-cial and eco no mic development.H ow ev er,ecolog ical pr oblem s resulted from the larg e-scale developm ent and heavy human activities alo ng the basin have been ag gravated in the past tw enty year s.T her efore,eco-nom ic dev elo pm ent and environment protection ar e the tw o strategic missions of areas along the Yangtze River.Based on investig ation and fro m the perspective of sustainable developm ent,the author s analy ze the major pro blems ex isting in the so 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Zhaotong City.Fr om systematic per-spective,the autho rs ex po u
nd the mechanism betw een eco log ical sy stem and econom ic develo pment.It ar-g ues that heavy po pulation density and unreasonable industrial str ucture make the frag ile eco logical env-i r onment bear ing heavy pressur es and constitute the m ajo r causes o f environmental deg radatio n in Zhao to ng City.In o rder to satisf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assist to balance the conflicts betw een ecolo gical sys-tem and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strateg ies for ecolog ical industr y development in Zhaotong City are put forw ard,including intensive and high-efficient ag ricultur e,enviro nm ent-friendy and recycling indus-tries and eco logical tourism development.
Key words:ecolog ical econo my;eco logical fo undation;upp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Zhaotong City 314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第15卷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