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丢了老潍县话普通话普及地道潍坊方言流失严重公司取名网
潍坊新闻网3月29日讯  近日,一篇《山东地市方言最难十大排行》的文章在网上热传,文中对全省各地市方言难懂难说的程度进行了排名,其中烟台话占据榜首,潍坊方言排名第九。3月28日,记者采访得知,潍坊方言极具特,后鼻音重。随着普通话的普及和时代的变迁,人们在生活中的方言使用率越来越低,原汁原味的潍坊方言渐行渐远。为此,潍坊一些文史专家和相关部门纷纷采取措施,对流失的方言进行抢救。
白露的句子短句唯美潍坊方言通常是指老潍县话,鼻辅音韵尾较少
记者采访得知,潍坊方言通常指的是老潍县话,起源于古代汉语,属于北方语言(普通话的基础)中齐鲁方言的一个分支,其本身还有更细的分支,如潍坊中部地区方言、青州方言、安丘方言、临朐方言等。受当地自然环境、社会历史及人们的生活习俗等原因影响,潍坊方言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已形成了自身统一、丰富、古朴、生动的特点,其中最显著的特点是后鼻音重。
今年78岁的老潍县人郭培华对潍坊方言情有独钟。他告诉记者,在语音方面,潍坊方言鼻辅
音韵尾较少,除高密以外,一般没有舌尖中鼻辅音韵尾“n”,声调的一致性较强,远远超过声母和韵母。另外,我市方言中存在着大量异音同义词,比如馒头就有多种说法,有饽饽、卷子等叫法,还有“连襟”一词,在临朐称为“一担挑儿”,在寿光则称为“一条绳儿”。
郭培华告诉记者,在人们日常生活所用的言语中,还保存着一些古汉语言词,这些词与现在汉语和普通话存在一定距离,往往被认为比较土气的,比如“草鸡”、“耍孩子”。
外地人初来乍到闹笑话,时间长了也学会潍坊话
meking“白老人”、“张勃”、“囊勃”、“怪饥困”……这一系列潍坊方言,让很多初来乍到的外地人云里雾罩,很难理解。
远看一头牛近看没有头打一个字在城区一家房产公司上班的赵红,老家是菏泽的,跟随男朋友来潍坊工作一年了,虽然学会了一些潍坊方言词语,但在和客户打交道时,经常会遇到陌生方言词语,这让她很苦恼。
“我上班没几天,就听见有人说‘朝’。当时我以为‘朝’是赞美词,后来才知道‘朝’是骂人的。”赵红说,周围人说的最多就是“奇好”,后来又学了“张勃”“囊勃”,感觉挺有趣的。
前几天赵红出去给客户介绍房子的时候,客户说了“白老人”这个词,弄得她有点摸不着头脑。“后来我问了下男朋友,才弄明白‘白老人’就是不要骗人的意思。回来想起来,还有点尴尬,人家不相信我说的话,我还拼命介绍。”赵红说。
“刚从地里拔的萝卜,奇好吃……”在潍城区南门市场附近,销售萝卜的于文杰操着一口地道的潍坊方言,介绍着自己的萝卜。听口音,大家都以为于文杰是土生土长的潍坊人,可实际上他是平度人,来潍坊打拼已经15年了。
“出来时间长了,老家的口音难免有些变化。”于文杰笑着说,潍坊和平度接壤,很多方言都是一样的,比如说“悖晦”,两个地方都是不讲理的意思。也有一些词语虽然是一个意思,但声调不一样。
“在潍坊待得时间长了,身边也有很多老潍县人,久而久之就学会了潍坊方言。”于文杰告诉记者,起初他总感觉有些别扭,而且特别难学,可慢慢生活中无意识地就会说出潍坊方言。
寿光青州等地区方言比较接近,也有各自的特
赞美劳动的简短句子寿光和青州地区的方言比较接近,除了一部分方言词语和老潍县话相同外,还有自己的特,其中在寿光“稿”这个词语用得最为普遍,它可以代替所有名字,甚至在某些情况下,还可以当做动词使用。
“早上吃的啥稿?地里种的啥稿?今天有什么好稿……”这是寿光人见面时经常问的一句话。“稿”在这里的意思是饭菜、庄稼以及其他物品。如果外地人去寿光工作,一定要学会“稿”的使用。
在潍坊科技学院上大二的吴晓辉告诉记者,她刚来寿光的时候,经常与本地的同学出去吃饭,曾经闹过一次笑话。“当时这名同学要带着包括我在内的外地同学去吃饭,她在路上说了句‘今天我们去吃好个好稿’。其中一名同学问说,‘好稿’是什么饭,怎么从来没听说过。”吴晓辉说,到了饭店后,这名当地同学要了一份虎头鸡,原来“好稿”就是虎头鸡啊。
之后,吴晓辉终于弄明白了,“稿”就是一个泛指名词,在寿光一切物品都可以称为“稿”。
“起初很不习惯,甚至在某些复杂的环境下,我搞不清楚‘稿’到底指什么,带来了很多麻烦。”吴晓辉说,她只能入乡随俗,慢慢适应。
工作生活中大多使用普通话,方言已渐渐式微
记者从市教育部门了解到,我市普通话的推广工作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目前,城区各中小学校的普通话得到普及,各大院校每年也进行普通话测试。随着普通话的普及,人们在交流中尤其是来自各地的外乡人,为了避免交流误差,大多选择使用普通话。
“身为潍坊人应该会一些潍坊方言,可是经常使用,总感觉会有些俗气。”家住奎文区松鹤园小区的赵先生说,他今年36岁了,虽然从小在潍坊长大,但对一些特别古老的潍坊方言也不是很了解。“在我们公司,有来自各地的同事,如果工作中频繁使用潍坊方言,别人也听不懂,所以不如使用普通话,大家都能听得懂。”
记者采访中发现,目前大多数家长在与孩子沟通中,已很少使用方言。“孩子以后可能要到外地上大学,甚至到外地工作,如果一口方言的话,肯定不利于他以后的学习和工作。”奎文区早春园小区居民王先生说,现在很多潍坊方言词语已经不再使用了,而且比较难懂,所以干脆就不让孩子学了。
潍坊推进方言保护工作,有声数据库明年完成
潍坊方言是潍坊人代代相传的母语,但现在想听到原汁原味的老潍县方言可不是一件容易事,它正在慢慢消失。说起潍坊方言,我市文史作家于家干告诉记者,现在潍坊话的语言环境已经跟以前大不相同了。由于时代发展,会改变部分字的语调和读音,要说原汁原味,得追溯到解放初期,那时候的老潍县方言语调、语法都非常有特,可惜现在已经很难听到了。“前段时间,我听一名市民说了一句‘木拉好歹滴好’(好的不得了),感觉十分惊奇,这个用法已经很少听到了,没想到还有年轻人会用。”于家干说。
于家干表示,方言的保护和传承十分重要,潍坊方言代表了潍坊的一种地域文化,不能因为普通话的普及就忘了这一母语。“现在许多家庭都不教孩子说方言,我不认同这种做法。这是一种文化的传承。普通话说得再好,也不能忘记自己家乡的语言。”于家干说,现在相关部门开始重视对方言的保护,通过各种方式寻古老的潍坊方言。
记者了解到,尽管潍坊方言在传承的过程中有所流失,但潍坊方言作为一种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除了民众的自觉传承,我市也积极推进方言保护工作。“潍坊方言有声数据库”将于2018年全部完成,为方言的保存上了一份“保险”。
记者 邓永杰 实习生 张涵